李百军
1986年9月,应中国农业部邀请,联合国粮农组织部分捐赠国代表赴山东沂蒙山区考察,当时的联邦德国代表看到了当地人畜饮水困难的现状,并表示愿意提供援助。经中国政府申请、中德官员考察洽谈,两国政府达成项目协议。1988年,在济南举行了德国援华小麦交接仪式,中方变卖小麦所得款项用于在沂蒙山区修建饮水和水土保持工程,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项目区跨沂蒙山区11个县,称为“中德合作山东粮援项目”。从1988年到1999年,项目持续时间达11年之久,项目总投资10亿人民币,其中德方援助1.4亿马克(约合4.5亿人民币),其余为中方配套资金。
该项目为2900个村庄的逾105万人和逾100万头牲畜解决了吃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6.7万公顷,发展节水灌溉面积9600公顷,完成了11个县1万多平方公里的水平衡研究,培训各类技术人才2.8万人。项目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0万。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沂水县地处鲁南山区,平原地少,山地较多。特别是处于西部石灰岩地貌的几个乡镇,不但山高土薄,更是严重缺水,靠天吃饭。种上庄稼,就等老天下雨才有所收获。碰上旱天,没有水来灌溉,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庄稼死去。这里的地下水都在几百米坚硬的岩石以下,靠当时的人力和物力根本打不出水来。遇到天旱,就要用毛驴到几里甚至十几里路外的山沟里去驮水,真正是“水贵于油”。这里的姑娘从小就受够了没有水的窘迫日子,长大后纷纷远嫁到有水的地方。久而久之,这里的光棍汉越来越多。
1986年10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美国、联邦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典、法国、加拿大、阿根廷和比利时等九个主要捐赠国,组成了一行13人的代表团,在山东省有关部门的陪同下,考察了沂水县西北部的贫困山区。他们随行的摄影师是斋藤正树,一个精通汉语的日本人。我作为县里派出的摄影师,不但要跟踪拍摄他们的活动,还要配合斋藤正树,给他介绍当地有关的风俗民情等情况。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执行干事澳大利亚的亚历山大·布朗,是个非常热忱又风趣幽默的官员。每到一处,老远就和当地农民热情打招呼。他弓腰钻到村民住的破屋里,揭开床上的破被子看看,掀开黑乎乎的锅盖闻闻,一刻也不闲着。累了就坐在脏兮兮的炕沿上,端起碗来喝水,拿起煎饼就吃,一点也不怕脏。村民看着好奇,他就热情地和他们搭讪,见了老头和孩子就搂着照相。当地农民听不懂他的话,他就一边做着鬼脸一边大笑,惹的老百姓也跟着笑了起来。
第一次接待这么多外国人,听说又是来送钱的,当地政府当然倍加重视。要求老百姓都穿戴整齐,女的穿干净,男的不要光着头,以显示对客人的尊重。当时是深秋季节,天气还不算太冷,正是穿毛衣的季节,农村没有毛衣可穿,有个老头就连棉衣也穿上了,还戴上了棉帽子。看到有外国人来家里,紧张得直冒汗,也不敢摘下帽子。来自美国的女官员卡丽塔看到他的穿戴非常不解,通过翻译问他,还不到穿棉衣的时候,你为什么不穿毛衣?老人就领她到自己的破屋子里,指着绳子上搭的一身破旧的单衣,加上他身上穿的,這就是他全部的衣服了。看到这些,卡丽塔流下了同情的眼泪。她随即招呼其他官员过来,一一和这位穿棉衣的老头合影留念。我想,这是他们极少看到且离奇的装束吧。
来自法国的居伊·弗朗索瓦则对当地的环境很感兴趣,他仔细询问老百姓当地的气候和农作物生长状况。叫我带他到附近山顶上,他要拍摄周围的山势和地貌。这里山高路陡,小路崎岖难行,当地人走起来都很吃力。他爬山却很轻松,连在山里长大的我都跟不上,累得我气喘吁吁。他告诉我他以前是学地质的,对地质构造有着特殊的兴趣。下山路上,他又拣了好多当地的岩石标本背了回去。
通过三天的考察,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跑了好几个乡镇。在详细考察了沂水县西部山区严重缺水的状况后,确立由联邦德国在沂水实施中德合作粮援项目。在沂水县委招待所,由联邦德国经济合作部世界营养司司长曼巴,起草了中德合作粮援项目在沂水立项的意向书。沂水县也于1986年底成立了中德粮援项目办公室。主任由常务副县长担任,水利、农业、林业、财政、审计、交通、外事和公安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中德沂水县粮援项目第一期工程从1987年开始,前后经历了两年时间。项目区包括沂水县西北部11个乡镇,各乡镇和所涉及的工程村都建立了项目管理机构,负责项目工程的施工与管理。联邦德国也派出了韦鲁伯等专家,负责整个中德粮援项目的实施和监理工作。
中德粮援项目的燃眉之急是解决西部山区的严重缺水问题。有了德国的资金扶持,购进了较为先进的打井设备,水利部门也派出了技术人员全程负责。经过两年的苦干,在坚硬的石灰岩地层上,打出了两百米以下的深井三十多眼,建造了一百多眼大口井,还配备了相应的机房和抽水泵。为了有效积攒雨水,又在山顶上修建大型蓄水池一百五十多个,建供水站二百多处,铺设管道二十三万米,建防渗渠道五万多米,整平山岭梯田三千多公顷。并在四千多个家庭修建了储水窖,在三千多户家庭安装了自来水,通过这项工程,解决了沂水县西部山区近八万人口和十多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为了改善当地农民的生存居住环境,项目部又架设输电线路十六万多米,使祖祖辈辈点油灯的农民用上了电灯。为了改善以前道路封闭的落后状况,他们还修筑环山公路近二百公里,使县城的客车可以直接到达村口,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村里那些有为青年利用山区优势,发展果树栽培和经济作物种植。利用山坡进行牛羊养殖,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好多姑娘也陆续嫁到本地,从此摘掉了“光棍村”的帽子。
中德粮援项目在沂水县实施的两年时间,我作为摄影师,多次为德国专家跟踪拍摄项目的实施情况。因为我当时用的莱卡相机和胶卷全部由德方提供,所以拍摄的照片也要全部交还他们。这里的照片是在我的其他相机上,无意之中留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