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伟 李娟甡
育人为本,课程为体。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以来,北京市各中小学结合本校实际,积极开展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2018年10月,15所北京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被教育部评选为201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本期,我们选取了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和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的典型经验,呈现他们在课程育人方面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史家小学积极进行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通过整体构建“无边界”课程、学科性渗透和校本化实践,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1.以德育为主线,整体构建“无边界”课程
史家小学以“家国情怀”为育人价值导向,以“无边界”课程建设不断拓宽学生成长的真实场域,构建了以核心课程、综合课程和拓展课程为主体的“两级三层”课程框架,让课程不止于课堂,让学习不止于教室。
在“无边界”课程构建中,学校通过课程顶层设计,打破教育和教学两条线的状况,在大德育观下,调整课程结构、整合教材内容、开发课程资源,并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安排各学科课时,形成整体性的课程设计与变革,探索出德育工作新路径。
我们根据不同年级的特色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系统构建了以“服务+”为定位的德育课程群。按照一个中心(用实践的方式做德育)、6条轴线(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知识、人与社会、展望未来)、4类活动(班级仪式类、学校节日类、家庭劳动类、社会研学类)、4大主题(文明礼仪主题、爱校爱国主题、健康环保主题、道德规则主题)、一种模式(认识-体验-表达)的整体架构,系统整合班队会、社会实践、公共服务,实现德育活动的课程化开发,不断丰富、创新德育内容和形式,形成学校德育特色品牌。
2.通过学科渗透,实现学科教学与学科育人的和谐统一
一是家国底蕴与国际视野相结合。语文课程坚守文化性特点,组织开展古文字绘画、整本书阅读、诗词吟诵、汉服礼仪、文言小剧、文言思辨、“本草电台”等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触摸传统文化的脉搏。英语课程以“文化无边界”为价值取向,基于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的跨文化培养,让学生在掌握语言交际工具的同时,开阔视野、胸怀大志,并在理解文化差异、尊重人类尊严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事务。
二是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相结合。数学课程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久远幽深的数理要脉,从数学历史、民间工艺、民族节日、中国建筑、地域文化、傳统文学、益智游戏7大领域中抽绎传统文化中的数学元素,让学生思接千载、学融中西,进而品源至慧、巧思飞翔,成为具备良好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现代公民。
三是个人成长与责任担当相结合。学校综合实践课程本着“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的目标,开展“Make创意挑战赛”学习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分层城市”,体现了学生对城市命运、人类命运的关切,“老人跌倒自动报警器”是学生观察到老年人生活的不便后萌发的产品创意,“自动翻书机器人”则是送给残疾儿童的读书小帮手……每一个创意的诞生,都彰显出科学与爱心的相遇、个体与他者的连通。
四是技艺融合与人格养成相结合。在课程实施中,我们打破注重单纯技艺训练的传统模式,倡导“活动—互动”体验式艺术教学,将人文性和技艺性进行完美结合,让每一位学生在艺术体验中发现自我、关心他人、热爱集体。体育课程则以“增强身体素质,强健体格;启迪身心智趣,滋养性格;塑造坚韧勇敢,完善品格”为价值导向,促使学生在强健体魄中实现“身心智趣”和谐发展。
3.拓宽课程场域,积极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为进一步增强德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拓宽课程存在场域、创新课程开发模式,积极进行德育校本课程的研发。其中,“博悟课程”与“服务学习”成为学校德育课程的亮点。
“博悟课程”包括“漫步国博”和“博悟之旅”两大系列。“漫步国博”按照说文解字、服饰礼仪、美食美器、音乐辞戏4个主题,带领学生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挖掘中国人千载传承的美德。“博悟之旅”则将博物馆中的文物资源引入国家课程,形成学校课堂的有效补充。遵循个人、社会、国家3个维度,层层递进,形成150个教学主题。“博悟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整合了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12门学科,依托课程活动进行价值体验,最终指向行动自觉的“价值养成”。
“服务学习”课程在空间上突破学校与社会的边界,将服务与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力所能及地解决社会中的真实问题。学生经历“发现—计划—行动—反思—分享”的过程,实现了由公益梦想到公益行动的跃变。课程开展至今,共收到了学生自主提案3725份,涌现出“家书守护行动”“关爱失智老人”“八段锦进社区”“CPR知识讲堂”“放下手机让我们在一起”“影为爱”“有故事的古树”等学生自主发起、执行的优秀公益项目。
志在家国,学无边界。史家小学在课程育人的探索中,以家国情怀为底蕴,充分发挥学校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变“活动”为“课程”,变“说教”为“实践”,让教育教学充分融合,让德育真正有方向、有思路、有重点、可持续。
编辑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