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指引下的高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研究※

2019-05-09 07:42张善平黄浩坤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孵化园竞赛大赛

张善平 黄浩坤 周 俊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根据麦可思2017年的报告,高校学生创业人数比例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明显偏低。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2013届为2.3%,2015届为3.0%。针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不高,项目质量偏低的问题,以高质量的创新创业类竞赛为指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这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新发展的新趋势[1]。目前,参赛学生项目大多处于概念阶段,即使少数在进行真正的运行实践,也因项目团队自身经验、项目启动经费、场地或行业自身特点等原因无法持续推进。

目前大多高校无法充分挖掘和利用竞赛为教学改革提供的机遇,对竞赛带动和引导的改革趋势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竞赛的成果束之高阁,竞赛的经验总结不彻底,竞赛当中出现的与现行创新创业教育相悖的问题没有进行充分的反思,更没有反馈到教学过程中,仅仅是把竞赛看作学校安排的任务来完成[2]。高校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般采用第二课堂或者选修课等形式,培养方式相对单一,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因此,高校迫切需要对照竞赛参赛指标完善自身创新创业育人体系。以竞赛为指引能够帮助高校修订创新创业课程标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创新成果转化,锻炼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完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

1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概况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赛得到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投资服务等全面支持,投资人和企业家积极参与,为大学生提供投融资服务和创新创业指导。在首届大赛决赛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大赛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中国目前最高层次、最高水准的创新创业类大赛。第三届大赛,全国共计2 241所高校参赛,参赛项目达37万个,参赛学生达150万,掀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又一轮高潮。三年来大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成为媒体关注焦点,据统计,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40余家中央媒体对大赛进行了深入报道,中央电视台分别在“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晚间新闻”等栏目播出大赛新闻。

2 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指引,完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

2.1 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成果

高校在“互联网+”大赛上取得的成绩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是高校教育、社会资源和政府政策的融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突出体现。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参赛项目其科技项目数量都不高,即使出现有潜力的科技项目,也因项目申报的专利或者申报的科技成果与项目本身并不匹配没有实质意义,这就造成了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不高,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生存能力差。特别是面临毕业季的项目团队,面临毕业后找工作养活自己的生存难题,存在解散的风险,导致项目不能继续进行。因此,以“互联网+”大赛文件精神为指导的项目首先在参赛和项目打磨的过程中就需要集中克服该类问题。可以聘请企业家、管理精英和技术专家等担任参赛项目的指导老师,把创新项目由单纯的竞赛成果向实用产品或技术转化,让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走上新的台阶,不再局限于学术,而是要产生经济价值,用社会市场经济来检验和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对于获奖项目要重点培育、重点打造,利用“互联网+”大赛社会影响力为获奖项目对接资源寻找投资者、客户和企业的同时还要提供必需的帮助,如:场地支持、资金支持、项目指导、政策扶持等[3]。鉴于 “互联网+”大赛的严肃性和专业性,获奖项目必然得到行业、企业、专家学者的认可,有自身的优势和存在的合理性,要及时发挥项目的优势将获奖项目转化为真正落地的创业项目,已经落地在正常运行的项目要进一步挖掘项目潜力,打造项目优势和品牌特色提高项目存活率和竞争力。支持获奖项目及时落地的同时要扩大项目的辐射效应,增强其在师生中的影响力,做好宣传工作,用示范作用带动激活其他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让创新创业走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兴趣。

目前,除最终 “互联网+”大赛国赛获奖的创意组项目80%以上注册公司进入正规运行外,绝大多数省赛优秀获奖项目还停留在一种创意或者设计理念阶段。学校应当自行组织“互联网+”大赛项目展示和推介活动,开展竞赛项目孵化对接和推广健全竞赛项目孵化、转化政策条件和体系。首先,应当建立竞赛获奖项目扶持基金,为获奖项目持续孵化提供资金保障,让优秀项目和潜力项目获得基本的启动资金,让项目能够持续运行下去[4]。其次,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落实项目孵化场地,并给予政策上、资金上、物资上的支持。另外,高校应当将优秀的项目推荐到企业与市场对接,借助成熟企业市场和运营管理让项目的价值得到完全的体现。

2.2 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

以“互联网+”大赛为载体,提高学生创业兴趣和创业能力。通过让学生参与竞赛的所有环节,消除“学生不可能创业成功”的畏惧思想,让学生了解到创新创业并非绝对的“高大上”,创新创业项目更多时候源于生活。通过竞赛,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磨炼创新人格,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创业讲座、交流,帮助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想法,同时对创业有成的优秀同学进行褒奖,打造创业先锋,营造氛围,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从入校那一刻开始进行潜移默化培养。将竞赛获奖和创业有成学生树立为创业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学校创业氛围,完善高校自身软硬件建设,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聘请著名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等参与到赛事的组织与运营之中,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构建之中。

2.3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要充分总结大赛的经验与不足,对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符合大赛导向的部分应当及时进行调整,联系学校自身特色和办学定位,对创新创业育人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以“互联网+”大赛为引导,针对性打造符合大赛导向和趋势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增加创新创业实践的比重,辅助创业理论教学。总体而言,“互联网+”大赛已然成为高校落实和完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重要路径,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的补充。

构建好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架构,以竞赛为载体完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一个优势在于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会发现自身知识和能力欠缺,而竞赛的压力促使学生自发地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补充。这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即使在竞赛过程中遭受挫折或者角逐失败都能够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

为适应当前“互联网+”大赛等高层次高水平的创业类竞赛,高校应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入手,在单独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的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科建设中,着重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建设的融合问题,探究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与创业实践的差异。通过开设创业类竞赛专业选修课、开放实验室、实验设备等方式为学生创新和创业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保障。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然成为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引擎。参赛不但是对学生的锻炼和培养,更是对参赛指导教师和主管创新创业工作的教师和领导的一次洗礼和培训。需要将参赛过程中的要求渗透到平时的教学当中,按照大赛的要求和标准及时修改和调整授课内容。以竞赛为指引,根据参赛发现的问题及时对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以及创业实践平台等进行完善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应当按照反馈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直到调整到与大赛的要求和标准相吻合的程度。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创新创业育人体系中扮演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建设融合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角色。首先是能够通过大赛项目团队的建设,展现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在实际运用中的成效,从而建立考核评价机制,逐渐实行创业学分制;其次是联合行业、企业中拥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人才加入到学生项目中或对项目进行指导,同时在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中添加创业成绩或创业项目指导评分,将指导学生竞赛获奖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依据之一,鼓励教师参与到大赛的指导中,建立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库;再次是通过大赛获奖项目的品牌建设吸引校内外资源,将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标准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2.4 促进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

根据“互联网+”大赛对参赛项目要求,其中初创组、成长组项目需进行工商登记注册,这就要求高校建设自己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从而更便利地进行项目的培养和打造。高校孵化园建设不仅仅是为参赛打基础,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完善孵化园的管理运营保障体系建设,由学校主管领导和创新创业管理部门组成创业项目孵化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孵化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5]。

同时,高校应重点抓取符合学校和区域经济特色的项目,利用孵化园对项目培育的功能打造优势项目,进行重点培育。把高校孵化园作为学生项目对接社会的一个缓冲平台,在项目享受社会资源的同时减少项目的风险承担,最大程度地激发项目的潜力。

对于高校在“互联网+”大赛中的获奖项目,特别是创意组项目,应该优先考虑入驻孵化园,享受国家和高校自己制定的入驻项目优惠政策[6]。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创业成果的关键实践平台。通过孵化园的培育,让创意项目真正落地,完成从创意到创造的质变,对接社会资源,聘请创业成功者和专家学者对项目进行深度打造、挖掘潜力,帮助项目适应社会。通过孵化园对项目进行孵化打通企业与高校科技创新的桥梁,建立高校与企业的沟通渠道,利用成熟企业的先进管理手段和市场运作能力将高校科技创新项目转化为创业项目,将创业项目打造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成熟项目[7]。

3 结语

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目的不在于获奖,而是通过“互联网+”大赛参赛指标完善高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图1),让学生感受参赛全过程,帮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完成质的飞跃,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图1 竞赛与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示意图

猜你喜欢
孵化园竞赛大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园如何提升以服务为核心的管理模式的探究
——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创新思维竞赛(3)
当前高校创业孵化园运行现状研究
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现状分析及建设方案研究
创新思维竞赛(6)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地域分异特点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