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结合”视角下体育运动学校“三集中”办学办训模式发展的困境及其对策
——以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为例

2019-05-09 03:35郑昕波王春秀
体育科研 2019年2期
关键词:体教结合徐汇体教

郑昕波,王春秀

0 前言

“体教结合”作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众多形式中的一种,在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事业,积极倡导多元化的 “体教结合”办学模式。“三集中”办学模式(集中住、集中学、集中训)作为其中的一种典型范例,吸引着具有体育天赋的运动员进入体育运动学校,也使学生运动员在加强训练的过程中,同时兼顾文化知识学习。体育运动学校“三集中”的“体教结合”办学办训模式,以其自身特有的相对封闭但不闭塞,独立但不孤立,师资力量集中,竞技训练水准高等优势,不仅在全方位培育高素质的运动员,造就竞技体育高水平专业人才方面成绩凸显,而且得到了体育学界专家的认可,成为了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典型范式。

上海市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徐汇位育体校(以下简称为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选择“体教结合”的“三集中”办学模式,凭借奥运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跻身全国200余所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体育运动学校100强 (位列第54位)。

但伴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上海市相关人口政策的相继出台,外省(市)体育特长生若非符合随迁子女政策,也不能在上海就读,完成义务教育,加之体育行业和教育行业在赛事举办、资格参赛限定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重复叠加,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包括“三集中”式体育运动学校)在新时期体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就凸显出来。特别是2018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出台了全面取消义务教育阶段体育特长生的相关文件,体育运动学校的“三集中”办学模式遭遇了生源减少等问题,进入发展的低谷。如何摆脱现存的窘境,找寻出其症结所在,及时理清办学思路,调整办学方法,提升办学质量,适应当今大环境,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适应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新路,成为一个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上海市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为研究对象,选取当下亟需解决的生源入口问题为切入点,系统分析学校“体教结合”15年来“三集中”模式存在的发展瓶颈问题。围绕影响体育运动学校招生的因素,对体育运动学校毕业生出路窄、社会影响力弱、社会认可度低、办学质量提升难等阻碍体育运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解决方案,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

1.2 研究方法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1)根据研究需要,查阅全国主要体育学术期刊、中国期刊网、维普中文期刊、中国硕博论文数据库等国内外各大期刊网站的相关文章和著作;(2)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拟订调查访问提纲,就“三集中”式体育运动学校的运行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问题,访谈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徐汇区体育局、教育局,上海10所相关体育运动学校的有关专家和从业人员。

2 上海市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 “三集中”办学模式运行的现状

2.1 办训基本情况

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作为被国家体育总局和五部委誉为“位育模式”的“体教结合”的“三集中”体育运动学校典型,是一所以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和参加各级各类体育比赛任务为主的综合性体育运动学校。学校前身是有着50余年历史,上海市最早的区属体育运动学校——上海市徐汇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曾培养出篮球运动员姚明、跳水运动员吴敏霞、排球运动员崔晓东、足球运动员谢晖等不同时代的体坛明星。2004年2月,学校开始由徐汇区体育局、徐汇区教育局联合办学办训。

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采用“两块牌子(即上海市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和徐汇位育体校),一套班子”的紧密型的“体教结合”管理模式:上海市徐汇区体育局、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联合办学办训,校长、教练、行政后勤保障人员由区体育局委派,文化教学副校长和文化教师由区教育局委派,学校经费由区体育局和区教育局按照隶属关系和职责分别拨付,并在相关政策上有所倾斜;办学方式为“体教结合”的“三集中”“走训”和“体教结合入校”3种形式,在读学生为“三集中”形式的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以及“走训”“体教结合”两种形式的体育特长生,其中高中学生均为“三集中”形式。目前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涉及的运动项目包括田径、体操、羽毛球、击剑、赛艇、皮划艇、射击、蹦床、艺术体操、棒球、冰壶、足球、OP帆船等13个奥运、全运项目(图 1)。

图1 上海市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开设的运动项目及办学模式Figure 1 School-running mode and sports items of Xuhui Youth Sports School/Xuhui WeiYu Sports School in Shanghai

2018年,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有在籍学生388人,注册运动员560余名;在编教练员34人,外聘教练员6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10人,本科率64.5%;文化教师38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7人,最高学历博士,最低学历本科。

自2004年以来,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连续4个周期复评成功,连续12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6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重点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同时,学校于2012年被评为上海市“2006—2011年度体教结合先进集体”,2013年被评为“2013—2016年度国家田径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撑杆跳高和短跑、跨栏)”,2014年被评为“2014—2017年度全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基地”,2015年获评“上海市青少年足球精英培训基地(发展型)”称号。2016年,学校的田径、冰壶项目被评为上海市青少年精英培训基地,体操、蹦床、冰壶、田径项目的运动队成功申办为2015—2018年上海市区(县)及学校办(试办)二线运动队。此外,学校的冰壶馆被列为中国国家队南方训练基地,并成为全国性赛事主要承办基地之一。

作为三线训练单位,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重视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材质量和科学培养,向上一级运动队输送竞技体育人才的成绩历年位居全区首位,超上海市徐汇区输送竞技体育人才总数的1/2,并一直保持在上海市输送竞技体育人才前列(图2)。

图2 上海市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2004年以来输送市属一线及二线运动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Figure 2 Number of reserve sports talents of the firstand second-tier municipal sports teams sent by Xuhui Youth Sports School/Xuhui WeiYu Sports School in Shanghai since 2004

2.2 高中学业合格水平及高考成绩

根据上海市学业水平合格考试要求,具有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籍的学生必须参加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以卷面成绩60分以下或最后2%为 “不合格”。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充分利用高中“三集中”的寄宿制的优势,使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取得了令在读学生和家长满意的成绩(图3)。学校充分发挥“三集中”办学优势,集中优质的教师资源对学生进行强化复习,课外查漏补缺,进行靶向练习。通过不断的努力,学校2015—2018届在籍高三学生高考本科录取率不断提高(图4)。

图3 2015—2018届上海市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Figure 3 Pass Rate of High School Proficiency Examination during 2015-2018 in Xuhui Youth Sports School/Xuhui WeiYu Sports School

图4 2015—2018届上海市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高三毕业生升学情况Figure 4 Graduates'Entrance to Higher Education during 2015-2018 in Xuhui Youth Sports School/Xuhui WeiYu Sports School

3 “三集中”办学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和竞技体育运行机制下,特别是伴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上海市相关人口政策的相继出台,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包括“三集中”体育运动学校)在新时期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凸显。

3.1 “三集中”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3.1.1 外省(市)学生偏多

如前所述,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实行12年高中一贯制“三集中”模式。其中:“幼升小”“小升初”两个阶段和“三升四”插班生的招生工作主要依据教练员在不同阶段的选材工作提供原始名单,然后综合文化、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素养测试,决定是否允许学生从外校转入;“初升高”阶段,学校则是依托“绿色通道”招生政策,在中考最低高中分数线上“七折”录取学生。所以,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的招生工作面比较狭窄,自主招生权限很小,明显区别于按片区随机录取的普通学校生源。

与此同时,本地生均享有在户籍所在地的择校机会,家长普遍有强的择校意识,愿意放弃对口重点学校转入体育运动学校的情况基本没有,愿意放弃对口一般学校的人数也不多 (主要是四年级以后)。因此,外省(市)体育特长生在徐汇青少体育运动学校的生源占比在50%以上,学校既可以通过引进,也可以通过本地选拔来招收具有较好体育技能的非沪籍运动员学生,外省(市)运动员主观愿意就读体育运动学校的情况较多,队伍稳定性也相对较好。

3.1.2 生源呈逐年减少

自2014年以来,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的在校生源总量持续下降。其中,学校的初中生源数在2016学年出现断崖式下跌,这一方面是因为上海市外地生升学政策缩紧,“小升初”的部分学生居住证过期未能及时办理,部分外地生没有取得中考资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上海市整治“城中村”、高位房租等现实情况导致部分外地家长携子女返回户籍所在地。为了应付生源紧张局面,学校在2014年和2015年加强了幼升小及小学转学招生工作。通过考核制度倾斜及多方动员,学校小学生源在2016年出现转机,但随着外地生就读政策相继出台,小学招生工作越发陷入困境(图5)。

图5 2014—2018年上海市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在读学生规模Figure 5 Number of Students during 2014-2018 in Xuhui Youth Sports School/Xuhui WeiYu Sports School

2004年到2012年间学校几乎每年都有直接选调一线的队员,其中5年都有“三集中”办学模式培养的学生,从2013年到2017年5年期间,虽然输送市属二线人数尚可,但学校只有2015年有选调至一线的学生,“三集中”办学模式培养的只有1人,从人才培养的周期性上体现出下滑趋势。

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2004年建校时包含小学三年级到初高中年级,后在2010年因蹦床、艺体、羽毛球等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需要,增设小学一、二年级。但由于学校“幼升小”没有“对口入学”地段,只靠3个项目教练员到幼儿园招生宣传,生源数难以稳定:2015年一年级仅有学生3人,2016年一年级 11人,2017年一年级只有 1人并在当年关停一年级,2018年由于政策原因一年级也未能重新开设,学校在2018年9月开学时只从三年级开始,如没有行之有效的招生措施和升学政策,小学部将面临逐年减退直至消失的地步。学校在校生源数量持续下降,也给教练和教师带来焦虑和恐慌。

3.1.3 生源质量普遍偏低

长期以来,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主要升学和就业方向可以归纳为两大路径:一是依托过硬的专业体育技能,被培养输送至二线、一线甚至国家级运动队,从事竞技体育专业队训练,同时兼顾完成学业,退役后继续从事专项的教练员工作或者其他相关工作;二是因体育专项水平不高等原因,提早选择退役,同时在初中或高中阶段继续完成学业,并最终选择中专或者大专后再就业。第一条路径中,高水平运动员成材率较低,风险较大,对学生的要求高;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很多都是走第二条路径,但结果不太理想。这就造成了家长不敢轻易为自己的孩子过早地确定走“体育成才”之路,只有当学习成绩不理想且孩子也喜欢体育运动的前提下,才选择尝试体育运动学校。不仅如此,“文化成绩较好的学生大部分不想进行体育训练,只有那些认为自己孩子不是学习的料、文化课较差又顽皮的孩子家长,才将自己的子女送到体育运动学校,希望能通过体育训练约束孩子的行为,并使他们能有一技之长,在体育上有所发挥”[1]。此外,也很多家长因忙于自身的生意或工作,无暇顾及子女的生活起居,索性让孩子进入“三集中”体育运动学校。因此,“三集中”体育运动学校生源质量普遍偏低。

3.1.4 “三集中”体育运动学校学训矛盾认识存在误区

一直以来,“学训矛盾”被公认为“体教结合”办学中的主要矛盾,“几乎成为影响和制约体育运动学校生存的关键问题,并获得共识”[2]。而且人们对于这一点的认知往往出现偏离,即一味简单将其归咎于学习时间与训练时间的冲突。事实上,“三集中”体育运动学校在保障了运动员学习与训练时间方面较之“走训”式的培养模式来说相对更好。如果说存在“学训矛盾”的话,应是主要集中在学生对文化学习轻视、对体育训练重视的态度上。

“由于多年来受以运动训练为主、文化学习为辅的错误思想影响,体育运动学校普遍认为大运动量训练后学生的身体疲劳度加大,学生上课睡觉十分普遍。文化教师、管理者意识淡薄,也有无奈,但严重缺乏有效管理和引导,以至于学生出工不出力,上课效果不佳。”[2]这致使“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存在严重失衡,而这些问题却被错误地归结为‘学训矛盾’”[2]。以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为例,学校文化教学任务由徐汇位育体校的教师完成,为了确保训练时间,文化教学课程进行过反复筛选和压缩。事实上,学校的语、数、英、理、化等中考、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求的科目的课时量并没有减少,相反减少的是艺术、音乐、绘画等“副”课时间。长此以往,这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视野开拓和知识储备势必产生影响。

3.2 “三集中”办学模式陷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

3.2.1 国家出台的外地学生就读政策及高考加分政策取消

如前所述,在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三集中”办学模式中的外省(市)学生偏多,原本外省(市)体育特长生的生源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委等四部门关于来沪人员随迁子女就读本市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意见的通知》(沪府办发〔2013〕73 号),从 2015 年起,对随迁子女在上海市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父母,在上海市临时居住证和就业登记的时间要求上变得更加严格。此政策的出台,限制了外省(市)体育特长生对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生源的注入。外省(市)学生入学难、本地学生不愿转入的现状,直接导致学校招生人数呈现悬崖式断层 (低年级)和大幅度滑坡。

2018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印发 《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教基厅〔2018〕5 号)[3],压缩了体育特长生招生规模。由于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长期以来采用体育特长生渠道进行招生、转学和升学,没有地段入学学生,原计划2018年9月招生6名一年级小学生,在教育部此通知发布后,学校便不能继续招收体育特长生入学,导致一年级未能开班。倘若没有进一步政策细化和解读,学校小学部将面临无人可招的困境。

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18〕2号)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4]。而很多家长及学生原本把体育特长看作升入好的大学的一块敲门砖。“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专项特长和优势无法展现。面对普通招生的高文化标准,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竞争力不足,体育运动学校生源与普招无缘,只能是慨叹。”[2]“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在竞争大学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升学资格中又暴露出文化成绩的短板,依然是优势不足、困难重重、挫折不断、升学无路等困境扑面而来。”[2]在高考加分收紧及政策取消的过程中,“进口”受阻,越发使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陷入生源萎缩的境地。

3.2.2 家长及学生的认知

对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来说,体育运动成绩往往成为被选拔进入高一层次运动队学习、训练的主要依据。即便在日常训练和学习中,体育竞技水平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高度重视。重视运动成绩和体育技术,轻文化学习,必然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树立一种不好的导向。部分高校招生时,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要求较高,这也要求运动员非常关注平时的训练。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由于受“只要运动成绩好,文化无所谓”的思想影响,“重训轻读”现象比比皆是,影响了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办学方针的贯彻落实。

通过走访和调查,本文还发现,在体育运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和集训,一些运动成绩较好的运动员无法保证正常的学习时间,更有甚者,学生在某处进行试训,因学籍不在当地等种种原因,基本不进行文化学习。为了保证每日的体育训练的时间,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绞尽脑汁,与普通文化学校相比,减少了艺术课程,使学生成长发展趋于单一性。

3.2.3 教师、教练员队伍质量亟待提高

2004年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创建时,学校的教师组成结构并不理想,很多老师是其他学校“淘汰”或者转岗而来,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都有一定的问题。在开办后的近15年期间,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也从其他学校引进了一批教学素质较好的老师,并吸纳了部分高校师范毕业生,教师整体队伍质量有了一点起色,但是与普通学校相比差距较明显,主要体现为主观意识中庸,安于现状,害怕增加工作量,害怕教学改革带来的压力,甚至用不合理的办法去抵制改革。部分教职工缺少或者渐失了“初心”,忽略了自身修养和职业素质的学习和培养,缺乏主人翁意识,有“混日子”现象,这些都在无形中浪费了本已稀缺的生源和训练资源。

4 “体教结合”“三集中”办学模式发展突破困境的对策及建议

4.1 以科学化为取向办学,完善体教结合机制

近几年来,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这已经为不容争辩的事实。运动员,特别是“三集中”的学生运动员是一个不同于普通在校学生的特殊群体。因此,在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教学和管理方面,不能固守普通中小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应充分利用学校教师和教练两支管理队伍,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学校可针对文化学习和竞技训练两大主要工作,推出教师跟训,教练员跟课,紧密联动的“双跟机制”,以及“体”“教”相促相长的“双向激励机制”,以有效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和体育训练资源,发挥两种资源“1+1>2”的效能。紧密联动的“双跟机制”能促进教师和教练员双方的换位思考和工作认同,又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地了解和指导。还可在教练员和教师之间推出互动式的“责任共担机制”,通过齐抓共管的责任意识来加强运动员的行为规范管理,以有效提高文化教学质量,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办训、办学的积极性,更加发挥“三集中”紧密型体教结合模式的效能。

学校可以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以奖励激励措施调动教练员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练员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来说,可以以量化计分,实事求是地对每一名教职员工进行考核;加强教练员和教师进修、培训学习力度,促使训练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依托上海市徐汇区较好的教育资源,寻求位育集团的资源整合以及寻求其他中小学的“传帮带”,带动体育运动学校教师队伍提升业务能力,培养年轻教师树立职业道德观,促进教师和教练员终身发展。

4.2 以正规化为取向办学,提高办学质量

4.2.1 重视教师、教练员从教素养,提升学校内涵

“三集中”体育运动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新时期竞技体育人才。体育运动学校首先应将加强师资队伍德建设,培养良好工作作风,开展教师、教练员的调研作为切入点,了解大家的发展愿望、个体诉求,有的放矢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与此同时,规范训练及教学管理,强化全体教职工的工作执行力,修订完善校内管理制度,制定校内督教机制。教导处和训练科联手,通过摸底考、月考、作业展示、教案评比等途径,反馈信息、适时调控,也可使教练员掌握动态,及时了解自己队员的文化学习情况,在工作细节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教结合”。

应由主管体育和文化教育教学的校长牵头,构建有温度的教师和教练员学习共同体,以发展专业能力、教科研能力为重点内容,开设专业学术沙龙,自报观摩训练、公开课、听评课活动,通过互听、互评、互学,进一步提高教练员和教师开展有效竞技训练和文化教学研究实践的自觉性;提高教师和教练员的专业发展愿望,开通“校内讲坛”,通过分享从教经验,启迪、推动更多的教练员和教师更新理念、优化训练和教育教学策略,以达到精神引领,理念渗透。

4.2.2 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学校可通过主体性德育活动,利用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三集中”寄宿制便于管理的特点,在节假日和周末时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和学习,以有效弥补学校人文学科开课不足、学生重视度不足所造成的学生在人文知识层面严重 “营养不良”的状况,借以深入挖掘基地的德育教育内涵,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心灵,弘扬民族精神。此外,还可广集文、史、政等学科教师的智慧,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培养科学精神,拓宽视野,弥补“三集中”学生知识面狭窄的不足。

4.2.3 依据体育运动学校特点,探索教育教学模式

体育运动学校可按照学生层次,实行小班化教学,进行集体性补课和个性化的补缺补差。集体补课时间可放在教练员外出学习期间以及期中、期末考试复习阶段,并在征得教练同意的基础上,进行个别学生的针对性补习;对于高中学生,可以启动“降低难度,放慢速度,加强有效度”的教学模式,尝试“教学内容作减法”,调整教学规划作,采用习题训练做循环的有效性教学方法,以改变体育运动学校高中学生因听不懂而不听,因学不会而不学的学习状态,以提高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学生自信心。

其次,可以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精神内涵。例如:以语文、数学、英语和综合教研组为单位,安排由教师、教练员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各种主题的学术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改革拓展型课程中选修课、活动课的教学方法,使课程教学真正体现学生的兴趣和差异性。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已经基本形成研究型课程中具有体育运动学校特色的实验室研究、导师带教研究和学生兴趣研究等三类教学模式,并提炼出有特色的教学方法。

4.2.4 以社会化为取向办学,加强对外宣传

创造“品牌”将是青少体育运动学校业训与竞技水平发展的重点,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打造品牌战略中去,并将其贯穿到设(运动)项、培育、营造、拓展优势等工作中,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刀刃”上,学校对品牌(运动)项目应重点保障、保持优势,其他项目扶持发展、加快崛起,个别项目或小项听取调研、考虑撤项。

体育运动学校还可在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中发挥积极作用,可以充分运用好场馆资源和教练员资源,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更多的服务,为普通中小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在双休日、寒暑假成为青少年体育活动的乐园、成为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撒播体育文化、培育社会体育氛围、涵养青少年体育精神。学校还可利用体育场地设施和人才资源优势,在寒暑假及周末开办羽毛球、击剑等项目各级培训班,依托体育项目协会、青少年俱乐部等力量开展有偿训练,深入普通学校校园进行培训班招生宣传工作,在普及中选材育才,进一步扩大学校知名度。

网站是展示学校形象的一面镜子、一个平台。通过学校网站,可以更好地宣传青少体育运动学校的办学、办训理念和水平层次,以最合适的展示方式和展示效果来体现学校的特色。

体育运动学校还可以与国内若干所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学校建立友好关系,定期开展教育、教学学术交流。例如,在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可以与普通学校之间进行交流互访、阳光联赛、校园竞赛等活动,借以打造并推广学校的知名度,也便于学生和家长对体育运动学校进行深入了解。

5 小结

从运动员培养主体的唯一性、培养过程的科学性、培养目标的长远性出发,“体教结合”的 “三集中”办学模式利大于弊。使“三集中”的学训模式适应新时期体育发展的要求,需要对青少体育运动学校的运行机制及办学思路作出符合时代需要的调整。未来任重而道远,体育运动学校应以主动、开放的态度寻求转型,以“具有优质体育资源、具有特色教育资源、具有兼顾大众健康发展资源”的“三具有”为发展目标,在探索一条具有特色的、适应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新路过程中,不断完善“三集中”办学模式,扬长避短,找寻科学的办学方法,有效提升办学质量,全方位培育高素质的运动员,造就竞技体育高水平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体教结合徐汇体教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地域特征视角下黑龙江省“体教融合”的政策指引与推进路径
“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下的高品质物业管理
——国际化大型社区徐汇苑管理特辑(一)
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模式探索
徐汇苑物业以人为本 打造和谐宜居社区——国际化大型社区徐汇苑实事特辑(二)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徐汇苑品质生活,至臻享受
社区—红 旗迎风扬,大梦同圆庆华诞国际化大型社区徐汇苑国庆特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