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
乐(YUE)者,乐(LE)也。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都想要创造一种学习方式,那就是:“让学生在乐(LE)中学”。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它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这个阶段中,既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也不能忽略“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而老师们常常在面对课本上一些有难度的作品时,由于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学唱和欣赏作品的知识与技能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无法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因此,如何利用好图形谱让音乐形象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全身心地主动参与到音乐里,从学海无涯的“苦作舟”变换为“乐作舟”是值得老师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因为音乐是抽象的,不像美术的线条那样直观,所以在常规课堂上,老师们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多“听”。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这一观点,往往容易忽略了“音乐给人的视觉感”,同时也忽略了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这一重要课堂理念。其实,在音乐课中,不论是欣赏课还是唱歌课,我们都可利用“图形谱”,将传统单一的听觉转换成视觉、形象化的表现,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形状、色彩、线条来表现音乐旋律的走向、情绪、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因为图形谱的表现方式不拘一格,所以如果在课堂上用好“图形谱”,便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在欣赏乐曲或学唱歌曲时,多样、直观地感受到音乐行进中的发展、变化、重复等特点,也能更好地感受作品、调动注意力。
一、以“图”带“景”,运用图形谱激发学生兴趣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童话、游戏与幻想是儿童思维活动、高尚情操的源泉。”在一节好音乐课的导入部分,教师如果运用好图形谱作为情景导入,便能将学生快速地带入到歌曲情景中去,比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中《儿童在游戏》一课中,我设计了“课间十分钟游戏”的图片,将接下来歌词中会提到的“捉迷藏、捉小鸡、跳绳”等课间活动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呈现在板书中:“同学们,大家课间十分钟的时候玩过这几个好玩儿的游戏吗?”用看图片做游戏的方法,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色彩缤纷的图片熟悉了歌词。
低年级的孩子尤为活泼、擅于表现,生动的图形谱设计可以牢牢地抓住孩子注意力,同时,在高年级孩子的课堂上,因我们除了要注重课堂的趣味性,还要注重“曲式结构分析”这类知识与技能的传递,对于小学生来说要了解这些也许是枯燥无味的,但若按照图形谱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将不同的乐句“形象化”,就成了简单、好玩的图画与可爱的标记,学生来理解结构也将是事半功倍,例如我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森林狂想曲》一课中,将三个不同的主题旋律分别用三种可爱的小动物(小青蛙、小鸟、小猴子)来表现,学生先听辨了不同的小动物主题乐句后,完整地聆听音乐,并在表格里补充“你所听到的小动物主题”,三个主题乐句在乐曲中反复出现,不断回旋,学生便很形象地学习了“回旋曲式”。
二、以“形”带“感”,运用图形谱感受音乐形象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边听边穿插图形谱,加上在画图形谱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加入自己的语言,概括音乐形象,那将会把“情景交融”推向另一个高度。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新疆之春》一课中的B乐段中,因为出现了“同头换尾”的乐句交替出现,所以我采用“对比”的方式,结合新疆特有的植物——云杉树,来设计图形谱:用画矮一点的树木表现稍短的乐句,高一点的树木表现长乐句,在聆听的过程中,带领学生“边听边画”,最后学生能从图形谱里明显区分出来B乐段中每个乐句的相同与不同,形象的了解了什么叫做音乐中的“同头换尾”乐句,同时,黑板上由一棵棵云杉树连接起来的画面,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新疆美丽的自然景色与独特的音乐魅力。
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由于音乐具有“不确定性”,我们也許无法完全还原作曲家在创作时的音乐形象设定,但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对音乐的情绪感受都是十分有共鸣的,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雷鸣电闪波尔卡》一课中,从图形谱出发,引导学生分小组探讨、根据板书上图谱表现的不同强弱的雨声、雷声,再用手中的一些材料根据图形谱的引导去探寻,学生能很快地找到统一的意见并且默契地配合,如下雨的声音可以用塑料袋搓揉或吹气发出,由弱到强;雷鸣的声音可以用大鼓来表现等。学生在分组讨论和探索中,创造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不知不觉得到提高。虽然孩子们没有在课堂上看到真正的“雷鸣电闪”,但他们能通过图形谱感受并创造出了自己思考、配合演奏出的声音,这样有效地将视听结合在一起,既吸引了孩子,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有利于了解作品内容。
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里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图形谱在课堂上的奇妙作用除了能让音乐更形象化和更具吸引力,还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所谓“触景生情”,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在传递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能让学生被音乐带入到一个美好的世界,从音乐中塑造的艺术形象中体会做人的道理,把视觉与听觉的美结合得淋漓尽致,这才是真正的“无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