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的提醒

2019-05-08 16:28黄耀红
湖南教育·B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字美的文本

黄耀红

或许是在人声与市声里浸淫日久,那些沉浮无定的心绪渐渐剥夺了我们谛听的能力。我们越来越满足于“看见”,看见生活的光怪陆离,世界的五彩缤纷,而忽略甚至遗忘了声音的存在。“耳得之为声”的世界正在被一个“目遇之成色”的世界所挤压、覆盖。深陷忙碌的现代人,似乎很难以自己的听觉去悄悄打开另一个审美的时空。风声、雨声、鸟语、虫吟,乃至花开叶落的声音,都很难触到我们日渐粗疏而麻木的内心。人类自顾自地大声说话,而听不见天地间更多美丽而神奇的声音。这不是现代人自我选择的境遇,而是现代生活的浓重投影。

唤醒人们对天地自然的自觉,唤醒人们对于声音世界的欣赏,这不仅仅是文学的使命,更是艺术对于美的提醒。

从这个意义上说,统编语文教材小学三年级的《大自然的声音》正是这样一篇“美的提醒”。

生活才是教科书

课文被处理成典型的“教材体”。段落结构一目了然,每一段都像一个小方阵,最前面那个就是打旗帜的,所有的意思都围着它展开。这是最基本的文章思路,涉及文章的层次感,即令教师不分析,学生读多了,自然都会发现这些特点。

然而,这只是“文本发现”,它打开的只是一个庸常的结构而已。比它重要得多的,是对生活与美的发现。课堂的起点不应是认知从哪里开始,而应是体验从哪里生长。比较一下两种课堂开头吧。

一个老师问:大自然有哪些声音?孩子们说,有风,有水,有动物。教师一一板书。

这里,孩子的思维在书本里,在教材文字所指示的轨道上爬行。

另一个老师说:你从大自然里听见过哪些美妙的声音?孩子们说,风声,雨声,溪水声,蟋蟀的低吟,燕子的呢喃……

这里,孩子的思维在生活里,在生活经验所展示的天空里飞翔。

教科书不是生活,生活才是教科书。此之谓也。

阅读是一场倾诉与对话。于作者而言,是倾诉;于读者而言,是对话。文本之所以需要解读,之所以需要教学,就在于从文字的温度里读到生活的质感。反过来,又以文字的光亮和美感来提升生活的品质,构建精神世界的长宽高。要言之,就是经由文字的审美重回生活的现场,又经由生活的原型重温文字的力量。

比如,文中有个句子:“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这是一句笼统的感受,但它足以打开无数生活的经验。

我们可以问孩子们:“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你辨别过这样的差别吗?这可能引发很美的情境。梧桐叶那么宽大,它的声音沉闷而带点忧伤,难怪雨打梧桐成了古典的诗意。相对而言,松针细细的,风吹过的时候,有种特别细微而美妙的声响,叫做松风。

同样,我们也可以让孩子说说,“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春天的和风,夏天的暴雨,秋天的麦浪,冬天的雪花,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独立阅读时不能没有自己

《大自然的声音》设喻清新,文字有美感,有文学与诗意,是很好的美育读本,也是很好的自然教育读本。对于文本价值的这种认识,仍然是一般化的感受。

最理想的教师,他总能以独立思考的姿态来面对文本,总能在这里读到属于他自己的那一份发现。

读读写风的第二段吧。

把风比作大自然的音乐家,文字顿时就不同凡俗。音乐家做什么呢?在演奏手风琴。有伴奏,当然就有歌手。有歌手,就会唱出不同的歌曲。

什么叫形象思维发达呢?仅仅想到音乐家这个喻体,那只是思维的第一程,演奏、唱歌与歌曲则是思维的全程展开。

生活里,孩子们对于风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大体上不离“柔和与狂暴”两类感觉吧。正如文中所写,微风是大自然的温柔,而狂风是大自然的威力。理解这些文字并不难。重要的是,我们着意去唤醒孩子们的生活,让文字与生活彼此照见。具体的做法,则离不开词语的理解。

如“呢喃”让我们想起什么?想起春燕,想起妈妈,想起爱的语言;说“整座森林激动起来”,那你问:孩子们激动起来的表现会是怎样?这样将文字与生活打通之后,孩子对语言的敏感就化作了对生活的敏感。

与一唱三叹的比兴手法一样,对于水的设喻与风相类。所不同的是,写风的文字里藏着“柔与力”的关系,而写水的文字里却藏着“小与大”的关系。如文中所写:“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从知识的层面看,这一段用到了很多拟声词。如滴滴答答、丁丁冬冬、淙淙、潺潺、哗啦拉……让学生积累这些词语或唤起他们对这些词语的注意,是必要的。不过,我们更应当意识到,文字之于声音的传达,其实是相当无力的。每一个拟声词,或许能模拟一定的声响,但与真切的声音世界相比,它们仍是简陋而苍白的传达。而文字的无力之处也是它的神奇之处,挂一漏万的抽象,恰好召唤着想象的参与。风的“柔与力”,水的“小与大”,这都是天地所启示的哲学范畴,正如阴阳平衡一样,它们支撑着大自然的丰富与圆融。

最后一段写动物的声音,写鸟叫与虫鸣。结尾说,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我在歌唱,我很快乐!”这或许是考虑到三年级孩子的特点吧,强调的只是快乐。与前面所呈现的“柔与力”“小与大”相比,这样处理着实于单调中显出了幼稚。我甚至觉得,这样的结尾,很可能影响到孩子们的写话,他们也会习惯在最后写一个光明的尾巴。

事实上,动物的声音,哪怕是一只蛐蛐,它有快乐的时候,就必然有忧伤的时候。快乐固然美好,忧伤就不美好吗?忧伤就那么需要回避吗?世界不会如此单一与幼稚,孩子们也早就领略过忧伤的滋味。倘若不处理成这样的口号,像写风、写水一样,写出动物声音的“乐与忧”,或许反而更有力量吧?

这样的阅读感受,显然只能来自你独立的判断。

课堂拓展的时候,我们既可以沿着“声音”世界展开,也可以沿着“大自然”展开。课文写的是“大自然的声音”,我们是不是可以說说“大自然的色彩”或“大自然的诗意”?这样,我们就不只是教教材,而是在让每一颗童心去拥抱自然之美。

猜你喜欢
文字美的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打破平衡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梦中的文字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