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8 08:09王子洋
新作文·高中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迟暮碗底竹枝

王子洋

昏暗的展厅中,在这许多钢化玻璃柜中,有这样一个图景:偌大的正方体空间里,深蓝的绒布上,只静静地平放着一只碗。

这碗应当是有某些特别之处,因而驻足在此细细端详的人很多。他们朝圣般地弓着腰、弯曲着膝盖,把手和脸紧紧地贴在冰冷的玻璃上,用了十分的力气去睁大眼睛,嘴里呼出的热气却在玻璃上凝成了雾,愈发看不清了。

碗是很平常大小的银碗,四周被镂空,雕出了竹子的花纹,竹枝与竹叶错落有致,虽互相掩映却并不显杂乱,倒不像是用银子雕刻而成,却像是用碗底和碗口一箍,把一整片的竹林留在了碗中。正当时,鸟儿扭头,长长的尾羽轻扇叶尖,惹得一簇竹叶婆娑,竹枝摇曳,久久不得休止。十分特别的是,碗的内里嵌着一层薄薄的翠绿琉璃内胆,在高纯度的银泛白颜色的映衬下,愈发显得流光溢彩,娇翠欲滴。若是随意地从碗顶一瞥,怕也会被那片真就绿了起来的竹林给深深地震撼到!才知晓镂空的银竹与这绿琉璃真可谓天作之合!

再往下看去,碗底有一个醒目的花体英文落款,这是定制这只碗的外国人的名字,可见这位主人十分珍惜这只碗。本次参展的藏品大部分是晚清到民国时期远销海外的银器,它们曾随旧世纪的贸易船只驶向海外,不大为人所知。迟暮之时的清朝像是黄昏的红霞,在这道血红的霞光中,它们被迫离开了已经病入膏肓的母亲,从此相见不知何时,长期杳无音讯。带着中华的记号辗转流失在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不知散落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它们曾被上流社会近乎疯狂地追捧,铸就了一段属于中国的“白银时代”,即便是在如今,它也依然在发着光——就如盛在纯银中的水不会轻易发臭一样,只是这样的光不再被隔绝于沉重肃穆的红墙里了,也不再属于任何一只羊脂玉般温润的手了。它们被摆放在拍卖会的柜台上,等待着来自那一头的人,不远万里,山水迢迢,只为说一句:“快来,我带你回家。”是啊,回家。我们待在同一个地方很久了,铺天盖地的信息曾隐约地告诉我们,清朝没了,然后战争,然后变成民国,然后战争,国民党,战争,共产党……再然后,就是你,一锤定音,我忘却了曾经迟暮——那是太久太久以前的事了。我们错过了母亲的新生,便绝不能再错过她的成长了——我们是一定要陪着她的。

一个人承载的是短暂的记忆,一件古物沉淀的是真實的历史,那些来自古老中国的东西,如海中泥沙,轻轻一荡,便会扬起一重接一重的如烟往事。水,也就看不清了。只是当泥沙再次沉淀,你会发现:“哦,原来你还在这里。”

肖尧点评

前一段时间,故宫文物来太原,正好得以观瞻。当时,也看到一个小碗,精致、小巧,我久久注目,不愿离去。其实,小碗自己就会说话,它静静伫立,就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故事从哪里来?从外观,从落款,从造型中来。这大约就是本文的来处吧。一只碗中,是历史和文明,更是一种对过往的纪念,或者说,是我们走过的足迹。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本文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写法,而不是第一人称——类似主题的,多有用第一人称的。如此一来,旁观的视角,淡化了柔情,平衡了理智,反而拥有了一种平静的力量,引人回味和思考。

猜你喜欢
迟暮碗底竹枝
碗底的诱惑
悲悯
再来一碗
河柳
苦竹
赠别诗
高节临风(竹)
运动会开幕啦
李军英
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