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时代高中语文教师的“五大素养”

2019-05-08 03:24黄雪晴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师素养新课标新时代

摘要:新课标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新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朝着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方向,着力提升“五大素养”,即讲政治、重实践、广涉猎、善组织、会研究,这“十五字标准”是对新时代高中语文教师的新要求。

关键词:新时代;新课标;教师素养

“兴国必先强师”,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高中语文教师队伍,是新时代语文教学的呼唤。2017年版的高中语文新课标(以下简称新课标)对新时代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要求高中语文教师除具备教育理论、课程知识、学科知识、教学技能等必备专业素质外,还必须自觉地完善提升自己,具体来讲有“五大素养”,即讲政治、重实践、广涉猎、善组织、会研究。

一、语文课程的时代性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讲政治”

语文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课程,它既要面对现代社会的语文生活,又要面对现代语文生活中最活跃的、成长中的现代青少年,语文教师与广大学生的联系最密切、引领示范最直接、言传身教最具体。长期以来,语文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研究教材、总结教法、提升专业素养上,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自身的政治素养,或者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分内之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其实,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政治素养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只有两个翅膀同频共振,两个轮子同向发力,才能更好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语文课程改革,教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8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突出强调新时代教师要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新课标开宗明义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确立,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普遍要求,也是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语文教师要把讲政治作为首要素养,贯穿于能力提升和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必须保持政治定力,加强思想武装,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入腦入心,融入教学实践。必须学懂弄通做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高中语文教学和改革开启红色引擎,注入时代动力。必须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充分认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清醒认识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坚定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育人能力,热爱脚下的三尺讲台。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完美结合,最终将统一于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对语文教师岗位的无比热爱。正如语文教学名师宁鸿彬所说:“要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要对自己的工作矢志不渝地热爱。”[1]

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师必须“重实践”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作出了明确定位,即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得以进一步证实和确认。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就如同开山的斧、收割的镰,这是语文的天然属性。工具的意义在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反馈、校正,语文这个“工具”才会愈加高效。语文教师要更加重视语文实践的作用,用实践检验语文学习的成果,用语文的成果更好地指导实践,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方法论。

注重实践也是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此次新课标修订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凝练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即是“四对关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语文独特的课程素养,它最重要的手段和来源便是实践。因此,也可以说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就是语文实践,教师应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实践锻炼。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多是由大学校门走进高中校门,要实现由大学生到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同时起步,就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弥补生活阅历的相对简单和社会实践的相对不足。要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强化个体经验的积累、反思与感悟,更多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和现实需求,更多地统筹社会、家庭、学校三方资源,让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大学”实践共促并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要提高对学生开展语文实践的指引能力。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社会实践、身边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规律。

三、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广涉猎”

较之2003版课标,新课标要求阅读和背诵的数量呈大幅增长态势,明确要求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选择性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总量不低于150万字”,这个量的要求是空前的。背诵篇目从14首(篇)增加到72首(篇),强调古诗文要“背诵”积累,背诵篇目都是经典之作,其难度和广度也大大提升,并且还给出了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要求更高。乐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专题读、思辨读、读整本,是新课标在阅读上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导向。这对语文教师的阅读量、阅读能力、鉴赏水平、引导作用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通过广泛涉猎,成为博采众长的“杂家”。

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就是教师努力的方向。在阅读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作为配角,教师要扮演好引路者、同行者和鼓励者的角色。语文教师要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教学相长”;要帮助学生选择好推荐书目,同时关注不同学生的读书习惯和兴趣,做到“因材施教”;更重要的一点,语文教师自身要广泛涉猎,先学一步、读深一层,“学为人师”。至于学习、阅读的路径,可以立足语文教学的主体,克服自身阅读喜好的局限,从文学史出发,多读经典名篇名著,建构中外文学史系统知识架构;以此为圆心,将阅读视野向文化史拓展延伸,系统研读一批文化史经典以及今人研究文化史的著作,学会在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解读文学作品;[2]在此基础上,把知识结构扩展到历史哲学、思想政治、逻辑伦理、民族宗教、自然科学等领域。这样就进一步拓宽了自身的思维视野,充盈了自身的知识结构,建立了语文课程的知识大背景,具备了引领学生阅读的核心素养。

四、语文课程的综合性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善组织”

新课标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个组织课程的综合方法。设有学习任务群18个,分列于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三大版块,内容之丰、涵盖之广、要求之细,在以往的课标中是不多见的。“学习任务群”要求教师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

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师生互动,这是“学习任务群”释放的强烈信号。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策划、善于组织,避免课程实施的随意性,增强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至于课程组织的方法,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极具语文教师的个性特征,这方面的经验和成果颇多,在此不再赘述。单从“学习任务群”体现出来的要求来看,语文教师要找准“组织者”的角色定位,既“不抢跑、不越位”,又不能“失语、失位”,要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有新突破、新思路,摒除中规中矩、因循惯例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以专题的形式展开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既要立足文本,但又不能以文本为纲;不求完备、系统的知识点灌输,力戒“大水漫灌”;在训练方法上,要有训练有技巧,但又不能把训练当作纯技巧进行分解,也要避免课堂教学陷入“炫技”主义的误区。

五、语文课程的专业性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会研究”

语文是一门学科,有其科学的规律性;语文教学是一个整体,有其自成体系的专业性。语文名师洪宗礼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就是“承认语文这个整体内部各要素的存在,用心寻找和探索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的规律”,[3]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抽丝剥茧、鞭辟入里,以治学的精神做好研究。比如,在古诗词、文言文的教学中,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传统“小学”的知识有所研习,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清字理,杜绝误读、讹传,挖掘深层的语言文字信息,让现代语文教学“活色生香”。再如,教学实践中要多思考一些课程理论,多运用一些学理依据,对开展的课堂教学多变换几个视角,从更高、更多的维度上予以考查,如学科本体性质、课程知识框架、教学教育原理、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等。读书和研究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双翼,如果说广涉猎、多读书是呵护语文教师职业发展的根基,那么研究探索则是在阅读、思考基础之上绽放的绚烂花朵。活跃于教坛的语文名师,如宁鸿彬、洪宗礼、王尚文、王栋生等,无一不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他们在教法创新、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颇有建树、成果丰硕。

语文教师要会引导学生研究、创新。新课标突出强调探究学习,要从贴近学生的课程内容和生活实例切入,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发现问题、敏锐捕捉,进而培养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师要积极尝试撰写学术论文。不断反思实践、勤于动笔总结,是语文教师的优势,也是一门“看家本领”,教学经验的积累凝聚,教学改革的成果展示,课题研究的组织成文,这些都必须通过论文来物化成果、固化提升。语文教师要建立自己的学术“小领地”,要在语文学科内有自己的学术兴奋点,立足于这个“小领地”,站稳脚跟,不断深入挖掘、开拓,融入自己的学术涵养、精神气质、文化品质,从这个“小领地”出发,去攀登更为高远广阔的学术群山。语文教师应有这样的理论自觉和学术自信。

注释:

[1] 宁鸿彬.怎样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J].中学语文教學,2017,(4).

[2] 谭邦和.语文教师传承传统文化的知识准备与观念调整[J].语文建设,2017,(6).

[3] 洪宗礼.语文整体观的哲学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8,(1).

作者简介:黄雪晴(1985—),女,湖北武汉理工大学汉语言学系讲师,武汉大学文学博士,主研方向为汉语教学。

猜你喜欢
教师素养新课标新时代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浅谈师生问答细节的教育思考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中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