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静远
摘 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再次兴起,使整个社会进入到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的信息技术引领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人类的阅读生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作为提供阅读服务重要阵地的公共图书馆,也随之迎来了发展和变革的重要节点,公共图书馆的运营模式、服务转型和空间利用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图书馆与读者、文献信息资源的关系也将重新定义连接。一切的智能转型和服务创新都必须围绕不同类型的读者群体的需求和体验进行,进而为读者提供智能化、场景化、个性化的全方位服务。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图书馆 智能化 转型发展
分类号 G253
图书馆在进行转型的实践中,引进先进技术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如何将这些技术引入并且应用到图书馆当中,是个值得思考的课题。本部分案例从技术的角度进行思维设计,探讨智能时代公共图书馆运营模式的革新与职能转型。文章选取五个典型案例,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格局重塑和空间拓展,将图书馆与读者以及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智能互联、深度交互,进而为读者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全新阅读服务体验,从而实现公共图书馆到“人的图书馆”的全新自我升级与价值重构。
1“上图爱悦读”——微阅读移动平台开发与应用
申报机构: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申报项目负责人:徐强
随着智能移动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数字化的阅读方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知识接收方式。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并结合市民当前的阅读形态,上海图书馆于2013年启动研发“上图爱悦读”数字阅读自助机项目,并通过整合各类可用数字资源,于2014年6月完成“上图爱悦读”数字阅读自助机的研发。期间,先后完成了“上图爱悦读” 数字阅读自助机和基于H5页面的微阅读微站平台的自主研发,以寻求新的阅读服务模式和阅读增长点。
“上图爱悦读”数字阅读自助机一经推出,在201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2014年上海书展、2014年SILF会议上都作为上海图书馆主要特色展出,获得极好的效果。这种模式在理念与服务上均属图书馆界首创,并且引领了数字阅读自助机的产品化发展。它主要有以下创新点。
(1) 知识产权自主性。上海图书馆已为“上图爱悦读”申请了软件著作权与商标注册。拥有软件自主权,爱悦读可以整合上图所购买的所有电子资源。
(2) 阅读资源数字化。全馆已整合新华E店、读览天下等2万多种电子书刊,与人民出版社、科技文献出版社合作加工ePub电子书,从而形成的电子书架使得这些传统的文献资源不仅可以在自助阅读机上试读,也方便读者下载到手机上阅读。
(3) 服务宣传延伸化。将数字阅读自助机部署在图书馆的各个楼层,充分满足读者对于图书信息查询、借阅的需求;数字阅读自助机的网上办证功能也大大减少了排队时间,使服务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扩展与延伸。
(4) 服务模式创新化。无论哪种移动终端,只要安装上海图书馆的市民数字阅读客户端,即可通过拍摄二维码或者摇一摇的方式将数字阅读自助机上的图书直接借到手机上进行阅读,不但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数字阅读体验,同时也成功引领了图书馆移动数字阅读的创新服务模式。
为了进一步扩大阅读服务群体,充分满足大众对于精神文化提升的需求,上海图书馆在“上图爱悦读”数字阅读自助机的服务基础上,又于2015年自主开发了基于H5应用的“微阅读微站”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馆藏纸质图书查询、电子图书查询、微阅读、图书续借、已借图书查询、图书馆讲座预定、培训展览揭示关注、网上办证、附近图书馆查询、个人中心、二维码读者证等众多功能。
目前,上海图书馆微阅读微站已与众多互联网企业及开展数字阅读的大客户进行了合作。如:支付宝城市服务、微信城市服务、腾讯新闻客户端、“头条号”市政大厅、上海诚信APP、上海市体育局党校微信公众号、上汽工会微信公众号等。由此可见,“上图爱悦读”数字阅读自助机+上图“微阅读微站”平台,已经成为上海图书馆在数字阅读推广实践中的重要服务工具,同时,也开创了阵地体验宣传联合“互联网+”服务延伸的新模式。
2 无证化借阅创新推广模式——指静脉技术建设
申报机构:贵州省贵阳市图书馆 申报项目负责人:张鑫
目前,国内大部分图书馆仍然采用借阅证或一卡通对读者进行身份认证。然而,传统的卡证管理方式存在易丢失、易损坏、易盗用等诸多弊端,这些都会给读者和图书馆管理带来很多不便。为了解决这一弊端,让图书馆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贵阳市图书馆将生物学中的特征识别技术——指静脉技术引进到图书馆的应用上来,于2017年元月实行了“指静脉”借书服务,此服务模式将读者身份证与其指静脉信息绑定,免掉了读者借书押金,排除了使用证/卡或用户加密码等形式易出现的丢失遗忘、借用、盗用、照片不易辨认、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实现了图书馆的无证化借阅。
贵阳市图书馆创新地将指静脉识别技术引入图书借阅,对现有图书馆管理系统进行修改,用指静脉识别技术代替身份识别的借阅证,从而实现图书馆对读者信息的安全管理。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图书借阅无证化。成功实现了图书馆的无证化借阅,并取消了办证押金,為读者带来了便利的同时,实现了公共文化的“零门槛”服务。
(2) 资源利用效率化。通过指静脉技术,图书馆可以有效读取读者的借阅信息及个人数据信息。工作人员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汇总、分析,进而为读者推荐能满足其需求的图书,并引导读者发现更多的馆藏资源,从而为图书馆业务优化提供数据支撑的同时使图书流转形成良性循环, 提高资源利用率。
(3) 技术应用创新化。除了引进指静脉技术,贵阳市图书馆还通过其他技术手段建立了读者诚信管理制度,即制定了《指静脉借阅积分制度》,实现读者诚信积分管理,从而使贵阳市图书馆服务接入城市征信系统成为可能。
贵阳市图书馆用先进技术加上配套的管理制度,读者借书、参加图书馆活动、志愿者服务等都将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多少决定了可借阅的册数,也可以抵扣超期费、换取公益演出、活动门票等在图书馆内的基础消费。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读者对图书馆的认知度、认同度和认可度,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使图书馆的服务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
3 遇见图书——智能图书共享漂流平台
申报机构:苏州斯达美克互联网科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传统的阅读方式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阅读需求。因此,“遇见”图书馆从时间、地域、数字智能、管理等方面为公众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带有互联网性质的阅读平台。作为全国第一家融合互联网科技来进行阅读共享的公益性读书平台,“遇见”图书馆充分抓住当今人群碎片化时间和对传统纸质图书的阅读需求,使传统阅读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产生一种新型的阅读社交模式,打通整个图书阅读通道,无限拓展图书馆图书收藏、借阅和漂流点。这种新型的阅读社交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1) 传统书柜智能化。智能书柜通过对含有RFID标签的图书进行自动读取、识别,成为了图书馆的一个有效补充。智能图书共享漂流平台中的智能书柜是集借书、还书、捐书功能为一体的自助式设备。读者首先通过手机号码验证的方式进行身份认证和绑定,待认证通过即可借阅图书。无论借阅、归还还是捐赠都通过扫描二维碼进行操作。
(2) 图书维护公益化。设立前期通过团队来定期维护智能书柜。后期影响逐渐扩大,可以招募更多的公益人士来进行书柜的维护流转,也可鼓励读者参与到维护书柜的项目中, 对智能书柜中的图书进行整理、上下架和流转。让被动的公益行为变成一个主动的公益行动,从而影响更多的人来参与其中,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3) 设计理念前卫化。除了基本的硬件设备外,在图书馆的软件平台中设置了“图书热度榜”“图书漂流榜”“读书达人榜”“积分兑换”等栏目,以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同时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对读者的借阅记录等进行统计,分析借阅漂流数据、用户喜好等,以更好地进行阅读推荐、书评分享,让图书借阅和漂流达到无限的延伸。
总之,作为图书馆的延伸,“遇见”智能图书共享漂流平台项目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市民的阅读成本,丰富了市民精神生活,满足了市民的阅读需求,最大限度延伸了图书馆服务半径。
4 增强现实AR技术在我国图书馆应用的前景分析
项目申报人:吴迪、 赵昭
现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泛,传统纸版形式的图书已经无法很好的吸引大众前来阅读,数字化的阅读方式盛行。我国公共图书馆都想在吸引读者、满足读者阅读需求上谋求创新。近年来,随着AR技术的日渐成熟,其应用场景和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如果将其应用到我国公共图书馆领域,AR技术可以提供更精准的引导服务、更完善的信息咨询推送模式以及更加智能化的图书管理系统,把信息资源由二维变成三维,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范围和内容都得到拓展,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增加公共图书馆的魅力。
这种依托互联网先进技术对公共图书馆进行的改造强调用户体验、注重用户服务。其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引导服务精准化。随着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公共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将越来越大,部分图书馆的馆舍重建更新,馆藏图书越来越丰富,馆藏结构也越来越复杂,这种情况下,读者在进入图书馆时通常需要引导服务。把AR技术引入公共图书馆,引导信息被传导到现场视频中,从而为读者提供包括图书馆整体构造以及各个阅览室功能分区等具体准确的引导。在查找目标图书方面,读者输入想要的图书信息,利用AR技术,通过移动设备对书架进行扫描,就能显示出相应的书目信息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找书时间,提高了找书效率。
(2) 信息推送完善化。公共图书馆提供信息咨询推送服务,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图书馆最新消息、新书上架情况和各种阅读推广活动的时间等。而AR技术的应用,不仅能进行信息的即时推送,还能把相关信息用三维的形式呈现出来。读者使用移动设备扫描某本图书,就可以获得该书的作者信息、借阅权限以及作者其他系列图书等信息。AR技术使得信息推送更加生动、丰富、完善,极大提高了公共图书馆信息咨询推送的效率和质量。
(3) 阅读体验丰富化。AR技术将传统纸媒阅读方式和电子资源方式相互融合,通过三维显示技术、交互技术、多种传感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将馆藏平面、静态的资源转化成虚拟、动态的资源,达到虚实结合,使得虚拟的对象在真实的环境中产生叠加效果,以加强读者对图书的认知,丰富读者阅读体验,提高阅读兴趣,增强公共图书馆的吸引力。
(4) 图书管理智能化。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进入开架书库后,流通率会不断增加,因此,工作人员要定时整理书库的乱架、错架现象,保持开架书库图书上架规范整齐。而AR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工作人员通过移动设备对书架进行扫描,图书信息就会出现在设备屏幕上,错架的图书信息将会被标注出来,同时错架图书应该移动的方向和距离也将通过屏幕显示出来,工作人员只需将错架图书按照标识重新排架,这就实现了图书管理的智能化。
总体来说,未来AR技术将真实场景和相关馆藏资源相互融合的方式,必将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重大变革,在服务理念、方式和内容上将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5 残疾人自助图书馆
申报机构:大连开发区图书馆 申报项目负责人:乔海滨
为了给视障人士创造优良的阅读环境,提供到位的阅读服务,大连开发区图书馆在了解盲人群体特殊性,关注盲人生理、心理及社会问题的基础上,与金州新区残联合作,以盲人无障碍、自主、自助服务为理念,在国内首创设计全新的盲人图书馆(即残疾人文化共享中心),通过创新的空间设计及多种现代化自助设备,让盲人在阅览室里实现自由行走、自由阅读、自主感知,尽享阅读快乐。
残疾人文化共享中心的整体设计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从盲人读者的角度出发, 在关注盲人生理、心理及社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平等、自由、交流、激励”的盲人服务新理念,在中心的空间设计、功能分区、导行系统、服务模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性設计,帮助盲人回归社会。这种延伸式的阅读服务模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设计。
(1) 阅读场所共享化。大连开发区图书馆和金州新区残联联合建造的开发区盲人图书馆于2012年建成,引进了国内先进的智能阅读器、多功能助视仪、盲文打印机、盲人专用上网软件等设备,提供盲人上网、盲文书刊阅读、盲人听书等服务。2013年引入盲人音频数据库,并向盲人发放听书机355台。2014年,大连开发区图书馆联合金州新区残联,在原有盲人图书馆的基础上建设全新的残疾人文化共享中心,同时也被正式列入中国盲文图书馆分馆,并新增盲人影院、盲人体验区、互动休闲区、学习交流区等区域。通过不断的升级改造,目前残疾人文化共享中心在硬件设施和服务方面都日臻完善,为残障读者搭建了一个无障碍阅读的良好平台,实现了阅读场所的共享化。
(2) 设计理念人性化。通过对国内先进盲人图书馆的调研,把残疾人共享中心的理念确定为:平等、自由、交流、激励。在此基础上,从空间设计和立意方面对馆内结构进行调整与改造,以期加强和促进盲人与常人的交流与互动,打破群体封闭,带动盲人回归社会,推进社会和谐。
(3) 阅览空间便利化。图书馆以触觉为出发点,分别从功能分区、导行系统、专业影院三方面进行设计思维建设,为盲人读者提供便捷化的无障碍阅读体验。其中功能分区主要包括序厅、电子阅览区、图书阅览区、影院、触感体验区、休闲交流区和才艺展示区。盲人群体可以在不同的功能分区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兴趣、分享阅读灵感等,同时也为消除其与常人群体间的距离提供了一个融合共享的社交空间。导行系统围绕触觉导视系统、规则的交通、一致的触觉尺度、阅读空间的安全性、图书自助检索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建设,进一步为盲人搜索和阅读图书提供便利。专业影院则配有国内首创盲人自动感应的升降按钮,盲人观众可以获知空余座位的位置,选取后依靠扶手和盲文自行找到座位。落座后的信息又自动反馈到选择器按钮上,实现了座位的自助选择。考虑到不同人群的观影需要, 在影院的最后一排还设置了轮椅停靠座椅。影院四周墙壁设置主题浮雕,丰富了盲人的触感和影院的艺术效果。
残疾人共享中心以触听觉为基础,进行人性化的设计与空间再造,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受到广大残障群体的欢迎。针对出行极不方便的残疾人,建立了“图书馆提供图书、志愿者免费送书、残疾人享受看书” 的服务模式。同时,与残联、 街道社区广泛开展合作,通过邮寄、送书上门等形式,定期为残疾人送去图书。大连开发区图书馆由此被评为全国盲人阅读推广优秀单位,被推荐为全国盲人阅读服务示范点。
6 结语
服务是公共图书馆存在的核心价值,而技术的创新为实现优质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新的信息环境下,想要更好地服务大众,公共图书馆必须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自我重塑,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为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体提供更加便捷化、智慧化、个性化的服务,这样才能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阅读需求,才能永保其知识最前沿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