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第四十三中学)
当下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已成为热议的话题。课后作业的目的本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相应的知识技能。但长期以来,部分初中英语作业常常拘泥于书本、以抄写等简单方式为主,往往容易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缺失了作业的激励作用,无法体现关注学生的差异情况。写作业已渐渐演变成为应试教育所操控的一种机械式操练。学生年龄小,课业负担过重,既会影响学生的心身健康,又会容易产生厌学情绪,面对这种局面,家长和老师往往既心疼又无奈。如何让作业不再成为学生们的负担,真正变为一种有效而有益的课后活动,这正是老师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英语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它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主体。所以对于作业而言,重视其差异性和层次性十分必要,合理的分层作业设计能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让他们有所收获,学而不厌,做而不倦。本文以初中八年级学生作为抽样调查对象,以英语作业为例对分层教学特别是分层作业设计做初步探究。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而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先天禀赋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总体上看,八年级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两级分化日益明显,在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学习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现有基础和学习态度等,我们可将班级学生分成三个层次:
A层:学优生,其特点为基础知识扎实,对英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反应敏锐,接受能力强,成绩优秀。在抽样调查的整个八年级学生中,学优生在二、五、六班所占比例较少,在形成群组效应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增加这些班级的学优生也成为了老师们的重点任务之一。学优生在一、四、五班所占比例较大,并受群组效应的影响发展态势良好。
B层:中等生。他们的特点是基础和学习能力一般,对英语学习有兴趣,学习成绩中等或不太稳定,有的比较聪明但不够努力,有的则认真刻苦,但学习方法不太正确,缺少时效性。B层学生在抽样调查的各班中均占有较大比例。
C层:学困生。这层学生的特点比较明显突出,他们英语学习成绩落后,基础知识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习惯有待改善,掌握语言知识的速度慢,不善于或不乐于思考,时有厌学情绪。在抽样调查的一、三、五班当中学困生所占比例较大、较突出;然而随着英语学习内容难度的增加二、四、六班的学困生比例也在增加。
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常常被统一大量的作业所累,成绩好一点的学生会觉得其中一些作业简单而无必要,抵触心理可想而知;而弱一点的学生又会因为觉得一些作业过难,做不出而选择放弃,长期做这样的作业他们的自信心会受到严重的打击,所以面对多层次的学生,就应进行科学有效的作业分层设置。
为了防止学优生自满、学困生自卑,中等生停滞不前,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我们为学生设计了以下名称:A组为竞赛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基础组。这样分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学生评出好中差,而是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来掌握自己所需的知识,让老师们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设计有针对性的分层作业。
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学习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因而分层也是不稳定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随着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一方面,我们根据平日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总体了解进行分层;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根据形成性诊断,小测试等可量性方式灵活调整学生分层。这样做可以防止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固定的小团体,把学生永久的圈在某个框框里。
作业不同于课堂教学内容,在操作过程中不能进行调整,作业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更不能太简单或太容易。难易要适中,多少要适量。因而本文从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尝试设计了以下分层作业模式。本模式以人教版八年级英语教材为设计内容,此教材以单元的形式出现,所以模式采取以单元为单位的方式。预计完成每日此类作业所需时间为15~25分钟。
根据以上模式,本文对Unit10的Section A部分进行分层作业设置。其中Section A部分属于单元的初期。
分层作业实现了学习主体的共时性参与,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同时完成作业,他们可以在不同的空间中同时获取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与增强学生对作业的兴趣。让我们不断探索分层作业设置的种种策略,真正将作业由负担转化成为一种游戏式的自我小挑战,让作业为每个学生创造一种自主学习探究的小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空间中徜徉,欣赏属于自己的心灵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