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史料来看僧伽信仰与五百罗汉信仰之关联

2019-05-08 02:56龚凯歌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龟山罗汉信仰

龚凯歌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僧伽信仰与五百罗汉信仰作为中国佛教信仰的一部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所崇奉。现在僧伽信仰主要分布在江淮地区以及福建沿海一带,福建漳州鹳林村泗洲佛祖寺就是供奉泗州大师僧伽的著名寺院。五百罗汉信仰分布更为广泛,目前中国的诸多寺院中都供奉有五百罗汉,如北京的碧云寺,昆明的筇竹寺及西山华亭寺,成都的宝光寺等。一直以来,众多学者多结合中国史料对僧伽信仰与五百罗汉信仰进行研究,而很少关注同为汉字文化圈的日本方面的史料。周伟明指出,史料具有无限的广泛性,而且,伴随着史学的逐步发展与成熟,史料的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充。[1]P6僧伽信仰与五百罗汉信仰研究的展开,不能单单将目光局限于中国。正如佛教从天竺到中国再到远隔重洋的日本这一传播的路径一样,僧伽信仰与五百罗汉信仰在中国发展变化的同时也自西向东传播到了日本列岛,这是一个动态的,在时间、空间上不断变化、传播与被接受的过程。因此,论文结合中日两国的史料,考察僧伽信仰与五百罗汉信仰并对此做新的探讨,以期发现二者间的关联。

一、有关僧伽信仰与五百罗汉信仰

关于僧伽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李邕所题《大唐泗州临淮县普光王寺碑》碑文,《宋高僧传》卷十八《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传》对僧伽的生平也有详细记述。僧伽又被称为泗州大师、普照明觉大师等,是唐龙朔年间西域何国人,后至中国传法,并逐渐受到统治者崇奉。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僧伽于长安荐福寺坐化。有关僧伽的传说从唐时起就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僧伽也从一名得道高僧逐渐演变成为民众心目中的神异僧。僧伽圆寂后,民间流传有关于其避灾、祈雨、护航、惩恶、治水、治病等神异传说。

而在僧伽信仰中,最为人熟知的传说是祈雨与为船舶护航。成书于北宋初期的《太平广记》卷九十六“异僧十”中载有唐中宗将僧伽召至内殿僧伽祈雨的记述:“一日,中宗于内殿语师曰:京畿无雨,已是数月,愿师慈悲解朕忧迫。师乃将瓶水泛洒,俄顷阴云骤起,甘雨大降,中宗大喜。”[2]P638另《宋高僧传》卷十八《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传》载:“警其风厄,则索扇欤。……或预知大雪,或救旱飞雨,神变无方,测非恒度。”[3]P450船舶出海恐怕遇到大风,则向僧伽索扇,可避“风厄”;僧伽可预知雨雪,在干旱时期可令天降甘霖。至宋代,僧伽依旧受到统治者推崇。真宗追谥其为“普照明觉大师”,并令公私文书中均不得直称其名,以示尊敬。统治阶级对僧伽的推崇,对僧伽信仰在民间的传播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五百罗汉信仰是罗汉信仰的一部分,与十六罗汉信仰不同,五百罗汉信仰是源自于中国。南朝梁的宝唱所撰《比丘尼传》卷四《禅林寺净秀尼传》是中国最早记载有五百罗汉的文献[4]P86。此后的文献典籍中较少有关于五百罗汉的记载,直至唐代,五百罗汉信仰逐渐兴盛。唐末,文宗开成三年,天台山始设五百罗汉殿,此记事见于《宋高僧传》卷二七《唐天台山福田寺普岸传》[3]P680。众所周知,天台石桥是五百罗汉信仰的中心,从《高僧传》的记载可以看出,最晚至唐文宗开成三年,天台山已经成为五百罗汉信仰的发源地之一了。而五百罗汉信仰的鼎盛时期要从北宋时期开始。据《佛祖统纪》卷四十四之记载,宋太宗雍熙元年(984)“敕造罗汉像五百十六身,奉安天台寿昌寺。”[5]P1035宋太祖勅造的罗汉像有五百一十六尊,除五百罗汉像外应该还造有十六罗汉像。同僧伽信仰一样,得益于唐宋时期统治者对五百罗汉信仰的推崇,五百罗汉信仰才在民间得以迅速普及。

二、僧伽信仰与五百罗汉信仰之关联

僧伽信仰与观音信仰之间存在一定关联,这已在学界形成共识。而笔者发现,僧伽信仰与五百罗汉信仰之间也存在着诸多关联,下面主要从传说故事的交集、信仰功能的相似、五百罗汉的名号问题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传说故事的交集

成寻是日本平安时期天台宗寺门派僧侣,于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搭乘宋商之船偷渡入宋巡礼。在入宋后的一年间,成寻将其在华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日记的形式加以记录,可谓巨细无遗。这八卷日记后由其弟子带回日本,这便是中日交流史上著名的《参天台五台山记》(下文简称《参记》)。熙宁五年八月六日,成寻一行离开天台山上京。在上京途中成寻路过了是时隶属泗州的盱眙。《参记》卷三熙宁五年九月廿日条载:“未二点,至盱眙县贵山寺。塔十五重如阁,顶见罗汉井。寺名先福寺,昔五百罗汉见住处也。委知泗州大师行状。”[6]P241藤善真澄认为“贵山”当作“龟山”[7]P361。“行状”是中国古代人物传记体载之一,记述死者生平事迹,《泗州大师行状》即泗州僧伽和尚的传记,今已不存。“委知泗州大师行状”藤善真澄氏注为“皆如《泗州大师行状》中所见。”[7]P361可以推测,当时成寻已经持有或者阅览过《泗州大师行状》,且其中有比较详细的关于盱眙龟山寺的记载。

北宋神宗朝的殿中侍御史蒋之奇所撰《泗州大圣明觉普照国师传记》现存明万历九年李元嗣刻本。在其后附有“历代僧伽灵异事迹”,共三十六篇,为南宋宁宗朝僧无余所作,现将“僧伽生存应化灵异十八种”第十四的文本移录如下:

师(僧伽)至盱眙,人欲请师住。师曰:安用我为,后有白衣人。乃无垢真身,于此地有缘。往昔五百罗汉尝住此山。有井焉,大石覆之。须白衣人至开之。即今盱眙县龟山寺罗汉五百尊,并皆铁身,加以装塑,仪像俨然。厥后玄宗五年果有一人,自洛来寄先福寺,自称张居士来住此。且云此地无水,应需开井。即自领人持锸诣山下,发石出井,皆如师言。今□罗汉井。云,一□志罗汉井,在盱眙先福寺。[8]P823

盱眙龟山寺与泗州大师僧伽疑有渊源,这里同时流传着僧伽与五百罗汉的传说。《宋高僧传》卷第十八《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传》载:“弟子慧俨。未详氏姓生所。恒随师僧伽执侍瓶锡。从楚州发至淮阴。同劝东海裴司马妻吝白金沙罗。而堕水抵盱眙开罗汉井。”[3]P452成寻在日记中提到的盱眙“龟山”“先福寺”“罗汉井”及“五百罗汉”等与成寻所述《泗州大师行状》中的所载一致。黄启江推测,蒋之奇编写《泗州大圣普照国师传》时,其官衔是“江浙荆淮等路制置发运副使,朝奉大夫”,应是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前。[9]P186而成寻路过盱眙时为神宗熙宁五年,故《泗州大师行状》的成书应早于《泗州大圣普照国师传》,虽无法断定后者在创作时借鉴了前者的内容,但是可以断定,僧伽寓言白衣人五百罗汉曾经所住的龟山寺开罗汉井的故事已经在北宋民间广为流传。

另外,《佛祖统纪》卷四十五有:

九月不雨。诏泗州龟山沙门智悟入京止开宝寺祈雨。悟先在泗州祈雨有感,曾断一臂,至是又曰:若七日得雨更舍一臂。五日大雨,乃截一臂。上遣使赐药,悟曰:无害。人见所截臂无血,甚异之。泗守与郡人皆梦。僧伽谓之曰:悟是五百罗汉中一,来此救世。[5]P1060-1061

蒋之奇《泗州大圣明觉普照国师传记》附录“大士灭变后应化灵异事迹十八种”第十三的记载与其基本一致,所以这一传说也应该是当时广为人知的。描绘了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泗州龟山寺僧智悟断臂祈雨的神异故事。龟山寺是五百罗汉因缘际会之地,僧伽寓言白衣人开罗汉井及指出智悟为五百罗汉之一的传说也都发生于此地,这为僧伽的事迹增添了神秘色彩。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北宋时期五百罗汉的传说与僧伽传说有些许交叉,五百罗汉信仰与僧伽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关联的。

(二)信仰功能的相似

上文提到,僧伽圆寂后,民间流传有关于其避灾、祈雨、护航、惩恶、治水、治病等神异传说,且最为人熟知的功能便是祈雨与为船舶护航。而五百罗汉信仰中也有相似的功能。

1.祈雨功能的相似

首先是祈雨功能的相似。成书于日本桃园天皇宝历五年(1755)的《罗汉应验传(坤卷)》“神宗皇帝项”载有这样一则罗汉应验故事:“宋神宗元丰年中,汴京久旱不雨,神宗于禁中设斋会祈雨。一日,神宗梦见一异僧驾马飞驰空中,口吐云雾,爰天降大雨。神宗大喜,认为梦中的僧人定是圣僧。翌日,神宗令近侍官员画出梦中圣僧,并按画像去物色其人。原来,画像中的圣僧正是相国寺中安置的五百罗汉中的第十三尊,神宗遂将其迎入宫中供养礼拜。宰相王珪作诗‘神僧作雾应精求’,参政元绛作诗‘佛华吹雨匝天流’,纷纷对这一神异之事加以记录。”原文见下图:

图1 《罗汉应验传》(“坤”卷)日本桃园天皇宝历五年刊本“神宗皇帝项”[10]P73

《罗汉应验传》为日本江户时代曹洞宗僧面山瑞方所撰,同书序中有:

大教从入支那已来,其随缘赴感之灵瑞,记传之所载,堪以仰信。余壮岁,辑之为一册,有志于流布。顷年有一老宿,阅之随喜,且谓:册中述古皆支那文字,多绮句绘语,苟且难解。……余乃唯唯,革以国读解之,分为乾坤,号曰《罗汉应验传》……[10]P5

可以看出,此书是作者基于中国流传的佛教奇瑞故事,特别是对罗汉奇瑞故事的辑录,因此其中的故事应该都是在中国广为流传或者有文献记载的。另外可推知,当时与日本宝历五年刊本应同时存在有汉语版本,但作者考虑到汉语对日本人来说难以理解,故将汉本加以假名训读而成此本。

综上,与僧伽信仰的功能类似的是,五百罗汉信仰也具有祈雨的功能。前述泗州龟山沙门智悟入京止开宝寺祈雨,僧伽称其为五百罗汉之一的传说亦是一例。

2.为船舶护航功能的相似

其次是为船舶护航功能的相似性。《参记》卷一熙宁五年四月二日条载:“午时,到着东茹山。船头等下陆,参泗州大师堂。山顶有堂,以石为四面壁,僧伽和尚木像数体坐。往还船人常参拜处也。未时,乘坏,参仕了。山南面上下有二井,水极清净也。沸汤行水了……依风向吹,不出船宿……”[6]P14藤善真澄认为东茄山即现在的东岱山。[7]P176岱山岛古代分为东岱山、西岱山两岛,位于舟山本岛以北,地处杭州湾口外。东岱山东端曾有过“泗州岗”,这里也许就是泗州大师堂的位置所在。[7]P180成寻一行将要进入中国内河前就可远远望见位于东岱山的泗州大师堂。“行水”即用水洁身礼佛之意。将泗州大师堂建在这样一个显眼的位置,可以认为是出于上文提到的僧伽在民间信仰中作为船舶出行守护神的功能考虑的。成寻一行并未继续往内陆进发,而是不顾舟车劳顿,特地到东岱山参拜泗州大师堂,这或许是对僧伽大师保佑一行人平安入宋的还愿。“船头等下陆,参泗州大师堂”“往还船人常参拜处也”,僧伽作为人们信仰中护航的神僧,深受海商崇奉。

又《参记》卷一熙宁五年四月三日条载:“一船头曾聚志与缝物泗州大师影一铺,告云:有日本志者,随喜千万。”[6]P15日本江户时期儒学家成岛稼堂注此句为“还往日本者,拜此必利。”[11]P24可见僧伽作为航海守护神,在当时宋代海商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船头曾聚将作为航海安全保护神的泗州大师绣像随身携带并赠予成寻,可知其本人是僧伽的忠实信徒,这从前日条船头下船参拜的记述中也能得到印证。

五百罗汉同样具有守护船舶顺利通行的功能。成寻一行搭乘宋商船入宋可谓历经千辛万苦。《参记》熙宁五年三月十九日条载:

爰东风切扇,波涛高猛,心神迷惑,不修行法,心中念佛。随波上下,船亦转动,波打上坏,上人澁损,坏载大船上,坏高五尺,海上至大船上六尺。敢不足言。予终日不食,圣秀、心贤、长明不觉醉卧,余人颇宜。予倚悬大袋,终日竟夜辛苦。五箇年间,以不卧为勤,今望此时,殆可退转。[6]P4-5

成寻搭乘的商船遭遇风浪,航行困难。弟子们由于晕船皆“醉卧”不起,五年间苦修不卧之法的成寻也未能忍耐。次日“闻风浪声,犹如鸣雷”[6]P6,海上天气依旧恶劣。而二十一日情况逐渐有了起色,“天晴,少有乾风,船人骚动,祈神卜之,艮风出来,予心中不动,念五台山文殊并一万菩萨、天台石桥五百罗汉,念诵数万遍。”[6]P6成寻心念五百罗汉数万遍以祈求顺风。翌日果然“艮风大吹”[6]P7,“唐人为悦,中心思之,万遍呪力也。”[6]P7成寻将船得顺风的原因归结于自己念诵万遍五百罗汉。五百罗汉在为船舶护航方面也与僧伽信仰的相关功能类似。另外,在成寻弟子返回日本时所携带的物品中有“泗州大師影一铺”,“泗州大师传二卷”及“五百罗汉像一铺”[6]P513-514可以窥见,僧伽信仰与五百罗汉信仰在日本应该也存在一定规模的信众。并且,成寻将僧伽绣像,泗州大师传记以及五百罗汉像托弟子带回日本或许只是巧合,但不排除二者在信仰上功能上存在共性。

(三)五百罗汉的名号问题

关于五百罗汉的来源,《十诵律》《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智度论》等诸多经典说法不一,一般指佛释迦去世后参加第一、四次经结集的五百比丘。但这些佛经中并未逐一记载五百罗汉的名号。据笔者调查得知,目前我国流传的五百罗汉大都是有具体名号的。

已知记录有关五百罗汉名号的原始资料仅有三件:分别是刻于933年的《吴新兴寺崇福院五百罗汉碑》,北宋元符元年(1098)的《供养释迦如来住世十八尊者五百大阿罗汉圣号碑》以及南宋绍兴四年(1134)所刻的《江阴军干明院五百罗汉尊号碑》(《江阴碑》),原碑仅第二者完存。《江阴碑》中五百罗汉的名号顺序及个别名称与《供养释迦如来住世十八尊者五百大阿罗汉圣号碑》中的记载虽有不同,但因其流传广泛,至现世依然为主流。《江阴碑》已不存,但碑文在诸多经典中皆有收录,笔者手中的是《中华大藏经》所录版本,底本为清代藏本,现五百罗汉名号基本承袭碑文所记的说法。其中载有“第三百(〇)六僧伽耶尊者”[12]P606,这里的僧伽耶尊者即泗州大师僧伽[13]P314。在南宋以后的五百罗汉信仰中,僧伽已经作为五百罗汉之一出现。本身没有名号的五百罗汉被冠以名号,甚至中国民间信仰中真实存在的僧人也与五百罗汉一一对应,这在佛经中是没有依据的,显然是后人之附会,不过给五百罗汉赋予名号对于五百罗汉信仰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唐末至北宋时期僧伽是独立于五百罗汉之外而被信仰的,随着民间僧俗信仰的广泛传播,五百罗汉也被具体化,或者说在中国被世俗化了。也正是由于这种世俗化,原本独立于罗汉信仰之外,作为民间信仰一部分而被世人崇奉的佛教高僧也融入成了罗汉信仰的一部分。

三、结语

论文结合中国和日本两国关于僧伽与五百罗汉的史料记载,围绕传说故事的交集、信仰功能的相似性、五百罗汉的名号问题三个方面对僧伽信仰与五百罗汉信仰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探讨。首先,在传说故事方面,龟山寺传说是僧伽传说与五百罗汉传说的存在交集。其次,在信仰功能上,僧伽及五百罗汉均具有祈雨以及为船舶护航的功能。另外,在研读五百罗汉相关史料时发现,本身没有名号的五百罗汉,从南宋时期开始被赋予各自的名号,泗州大师僧伽也位列其中,这再次印证了僧伽信仰与罗汉信仰之间存在关联。曹寄奴在分析影视史学时指出:“影视文本中的历史与客观存在的历史永远是两条渐近线;这两条渐近线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完全重合。……影视史学的真实性与虚构性既并存而又兼容,在互补中共同促进影视史学的发展和繁荣。”[14]P13史料中僧伽的虚实形象相亦是如此。僧伽一方面作为历史上实际存在的高僧而为人敬仰,在后世僧伽信仰又与五百罗汉信仰相互交融变化,成为民俗信仰的一部分,二者共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不过,本文并未论及僧伽信仰与罗汉信仰之间存在关联的原因以及僧伽信仰与五百罗汉信仰东传日本的过程,这将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再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猜你喜欢
龟山罗汉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顾绣罗汉朝观音图轴
白龟山水库
歌曲:龟山苍苍汉水汤汤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少林功夫拳(四)
孔府名菜“八仙过海闹罗汉”
李宏禹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