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陈馨,白忠良,陶生生,潘新祥,胡志*,秦侠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等特点,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2]。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均高于全球水平[3-4]。社会网络是行动者与他们之间关系的集合,国外研究表明,社会网络能够提供信息和情感支持,是慢性病患者健康行为采纳和维持的重要因素之一[5],社会网络或者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存量能够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心理健康[6],在脑卒中的三级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7-8]。国外研究发现,脑卒中会造成患者社会网络的收缩,这种变化在亲属的强关系网和非亲属的弱关系网中均存在[9]。目前研究多局限于患病前后脑卒中患者的网络规模变化,鲜见患者生存质量变化对社会网络影响的研究,老年人是脑卒中患病的主要群体。因此,本研究对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开展问卷调查,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社会网络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1.1 研究对象 2017年9—12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选取安徽省的阜阳市、合肥市及铜陵市作为调查地点,每个市随机选取1个县和1个区开展具体的调查工作,其中阜阳市选取颍上县和颍州区、合肥市选取肥西县和包河区、铜陵市选取铜陵县和铜官山区。由各县/区的卫生部门协助联系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工作人员带领调查员进行入户调查。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60~85岁;(2)意识清楚并且能够顺利交谈;(3)健康状况稳定;(4)知情同意且愿意参与调查。排除标准:(1)有精神疾病史者;(2)明显意识不清不能正常交谈者;(3)患有心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者。本研究共调查1 841例老年人,其中350例经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诊断为脑卒中,最终334例完成全部调查。其中男168例(50.3%),女166例(49.7%);年龄60~84岁,平均(70.6±6.2)岁;在婚250例(74.9%),非在婚84例(25.1%);小学及以下253例(75.7%),初中49例(14.7%),高中及以上32例(9.6%);家庭月收入≤2 000元172例(51.5%),2 001~4 000元117例(35.0%),>4 000元45例(13.5%)。另从健康老年人中选择350例作为对照,其中男174例(49.7%),女176例(50.3%);年龄60~86岁,平均(70.4±6.2)岁;在婚250例(71.4%),非在婚100例(28.6%);小学及以下254例(72.6%),初中58例(16.6%),高中及以上38例(10.8%);家庭月收入≤2 000元174例(49.7%),2 001~4 000元126例(36.0%),>4 000元50例(14.3%)。两组性别(χ2=0.023,P=0.878)、年龄(t=0.442,P=0.658)、婚姻状况(χ2=1.018,P=0.313)、文化程度(χ2=1.665,P=0.645)、家庭月收入(Z=-0.167,P=0.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基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2)脑卒中影响量表(SIS):本研究中采用兰月等[10]译制的中文版,用于评定脑卒中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量表中文版包括力量、手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移动能力、交流、情绪、记忆与思维及参与8个维度,共59个条目。换算得分=(实际得分-该方面可能的最低得分)/(该方面可能的最高得分与最低得分之差)×100,总分=8个维度得分之和,均分=总分/8。(3)老年人社会网络量表:量表共19个条目,包括社会参与网络、社会联系网络及社会支持网络3个维度,量表通过政治党派、专业协会、志愿者协会、兴趣爱好组织等社会组织的参与情况评价老年人社会参与网络,得分范围11~22分;通过与亲戚、家人、朋友、邻居联系的频率评价老年人的社会联系网络,得分范围4~20分;以遇到困难时,老年人可获得的来自个人、组织的精神支持、经济支持状况评价其社会支持网络,得分范围4~20分。量表采用直接计分法,得分越高表示社会网络状况越好[11]。
1.2.2 质量控制 问卷调查由医学院校研究生为主试,调查前统一进行相关培训和指导,数据采取双录入,并进行静态一致性检验,随机抽取20%的数据进行二次检查,统计分析时剔除数据缺失超过条目总数5%的数据。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老年人社会参与网络、社会联系网络及社会支持网络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SIS评分 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SIS各维度评分分别为:力量(49.48±16.08)分、手功能(69.55±17.72)分、日常生活能力(76.67±16.58)分、移动能力(69.40±18.26)分、交流(78.87±19.75)分、情绪(61.97±15.16)分、记忆与思维(70.44±20.37)分、参与(55.57±14.43)分。
2.2 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和健康老年人社会网络评分的比较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社会参与网络、社会联系网络和社会支持网络评分均低于健康老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社会网络评分的比较 不同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的患者社会参与网络、社会联系网络及社会支持网络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的患者社会参与网络、社会联系网络及社会支持网络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婚姻状况的患者,仅社会联系网络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社会参与网络和社会支持网络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社会网络的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分别以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社会参与网络、社会支持网络为因变量,以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和SIS各维度评分为自变量,以社会联系网络为因变量,以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和SIS各维度评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中文化程度和家庭月收入设置哑变量。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情绪是社会参与网络的影响因素(F=8.016,P<0.01,R2=0.110);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记忆与思维、移动能力是社会联系网络的影响因素(F=8.529,P<0.01,R2=0.155);家庭月收入、移动能力、交流是社会支持网络的影响因素(F=9.667,P<0.01,R2=0.172,见表3)。
本研究发现,脑卒中能够改变老年患者的社会网络,脑卒中患者的社会参与网络、社会联系网络及社会支持网络评分均低于健康老年人。NORTHCOTT等[9]研究关于卒中后患者社会参与和社会联系网络变差的结果与本研究相同,但是患者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相对稳定。
3.1 老年脑卒中患者社会参与网络的影响因素 相关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的情绪感知与社会参与密切相关[12],脑卒中后患者的职业参与和休闲社交活动均有所减少,其中抑郁症状的存在与患者社会参与的主观体验表现出较强的关联[13]。有研究认为肢体障碍是脑卒中患者自主社会参与功能的影响因素[14],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减少多种疾病及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15]。本研究中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和情绪进入社会参与网络的回归方程,提示高学历和高收入的老年脑卒中患者社会参与程度更高,应关注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情绪状况,促进其社会参与,改善其生存质量。
3.2 老年脑卒中患者社会联系网络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记忆与思维、移动能力是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社会联系网络的影响因素。脑卒中患者常伴有认知功能损害和肢体运动障碍,因此,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卒中后认知功能改善和肢体康复治疗,是改善脑卒中患者社会网络的关键[16]。
3.3 老年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的影响因素 中国老年脑卒中患者群体的总体社会支持状况处于较低水平[17]。陈长香等[18]、田晓华等[19]采用家庭支持、社区支持及社会支持构建了高龄老年人的支持系统,发现家庭支持、社区支持、社会支持均是老年人孤独情绪的影响因素,支持系统与居家老年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本研究中家庭月收入、移动能力及交流影响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应该积极促进患者肢体康复,增加与患者的情感交流,为老年脑卒中患者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积极构建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综上,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情绪主要影响社会参与网络,记忆与思维、移动能力影响社会联系网络,而移动能力、交流影响社会支持网络。因此,国家、社会组织、医疗机构应共同参与,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依据不同类型社会网络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社会网络水平,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本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的对象中高学历和高收入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偏少,可能造成学历和收入对其社会网络影响的结果存在偏倚。另外,横断面调查研究仅能初步探讨脑卒中对老年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程度与其社会网络的关系,今后可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确定二者的因果关系。
表1 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和健康老年人社会网络评分的比较(±s,分)Table 1 Social networks in elderly stroke patients and aged-matched healthy people in the community
表1 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和健康老年人社会网络评分的比较(±s,分)Table 1 Social networks in elderly stroke patients and aged-matched healthy people in the community
社会联系网络组别 例数 社会参与网络社会支持网络健康老年人 350 12.73±1.95 15.91±3.13 14.01±3.59老年脑卒中患者 334 11.84±1.62 14.90±3.36 13.39±3.35 t值 6.866 3.801 4.723 P值 <0.001 <0.001 <0.001
表2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社会网络评分的比较(±s,分)Table 2 Mean social networks score in elderly stroke patients in the community by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表2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社会网络评分的比较(±s,分)Table 2 Mean social networks score in elderly stroke patients in the community by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注:与小学及以下比较,aP<0.05;与≤2 000元比较,bP<0.05
性别男168 12.00±1.51 14.91±3.44 13.43±3.48女166 11.77±1.88 14.90±3.24 13.31±3.08 t值 1.261 0.036 0.337 P值 0.208 0.971 0.736年龄(岁)60~74 242 11.95±1.83 15.01±3.41 13.37±3.13 75~85 92 11.71±1.31 14.62±3.12 13.39±3.67 t值 1.169 0.962 -0.054 P值 0.243 0.337 0.957婚姻状况非在婚 84 11.81±1.22 14.18±3.51 12.99±3.63在婚 250 11.91±1.84 15.15±3.24 13.50±3.15 t值 -0.458 -2.321 -1.248 P值 0.647 0.021 0.213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 253 11.70±1.63 14.75±3.37 13.15±3.31初中 49 12.18±1.65 14.80±3.29 13.76±2.85高中及以上 32 12.84±1.97a 16.28±2.88a 14.56±3.44 F值 7.540 3.060 3.055 P值 0.001 0.048 0.048家庭月收入(元)≤ 2 000 172 11.56±1.04 14.31±3.43 12.73±3.29 2 001~4 000 117 12.09±2.21b 15.39±3.22b 14.17±3.21b>4 000 45 12.60±1.97b 15.89±2.83b 13.76±2.98 F值 8.287 6.098 7.306 P值 <0.001 0.003 0.001
表3 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社会网络的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able 3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cial networks in elderly stroke patients in the community
作者贡献:杨静进行文章构思设计、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对文章整体负责;陈馨、白忠良、陶生生、潘新祥进行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及数据录入;秦侠负责文章的可行性分析及质量控制;胡志负责论文修订和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