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联合中药热熨疗法治疗痰瘀互结证晨峰血压的临床疗效研究

2019-05-08 02:07:46魏叶红徐敏陈旭锋段晓情
中国全科医学 2019年10期

魏叶红,徐敏,陈旭锋,段晓情

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是引发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关键因素,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1-2]。高血压患者晨起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可迅速升高,即为晨峰血压(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3]。作为血压短时变异的一种,MBPS是机体的正常生理现象,但当晨起2 h内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与夜间最低血压差值≥35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与夜间最低血压差值≥15 mm Hg,即为MBPS阳性[4]。研究发现,相较于24 h血压异常,MBPS阳性有更高的危害性和致死率[5]。当前,针对MBPS阳性的治疗,临床常以口服降压药为主,但长期服药对肝肾功能有一定损害。刮痧联合中药热熨疗法,通过医护结合,从整体调节患者气血,促进机体阴阳平衡,且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本研究旨在探讨刮痧联合中药热熨疗法对痰瘀互结证MBPS的MBPS阳性率和中医证候的影响,从而为临床上控制MBPS、预防心血管事件提供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06-01至2018-04-01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病区和脊柱病区住院治疗的MBPS阳性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纳入标准:(1)经动态血压监测,首次发现并符合2015版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MBPS阳性诊断标准,即晨起2 h SBP与夜间最低血压的差值≥35 mm Hg和/或DBP与夜间最低血压的差值≥15 mm Hg[4];(2)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能正确进行中医证候描述;(3)中医辨证分型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2008 年版《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中的痰瘀互结证诊断标准,即舌质黯红,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数,头重或痛,重者头重如裹或头痛如刺,伴有身重困倦,胸闷心悸,纳呆呕恶,手足麻木[6]。排除标准:(1)继发性高血压、白大衣性高血压;(2)有精神疾病史或意识不清,不能正确对答;(3)伴其他严重基础疾病。中止、剔除标准:(1)依从性差,不能配合研究;(2)研究过程中出现其他急性疾病,无法继续参与研究者。对中止或剔除病例,详细记录原因。本次研究无中止及剔除病例。试验组患者,男28例,女17例,年龄49~73岁,平均年龄(61.2±8.1)岁;对照组患者,男25例,女20例,年龄54~70岁,平均年龄(62.5±7.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性别=0.413,t年龄=0.771,P>0.05)。本研究经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将试验组患者安排在老年病区,对照组患者借床于脊柱病区。对照组每日晨起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5 mg〔施慧达药业集团(吉林)有限公司生产〕。同时,针对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健康宣教,包括:低盐低脂清淡饮食,以米、面、薏米粥为宜,可多食黑豆、香菇、梨等,忌羊肉、牛肉等聚湿生痰之物;戒烟酒,慎饮浓茶、咖啡;避风寒,慎起居,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晨起三步法下床,预防坠床跌倒;晨起可倾听欢快音乐,避免情绪激动。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行刮痧联合中药热熨疗法。每周二、四、六晨起8:00行刮痧治疗。(1)刮痧部位:督脉的风府至大椎、两侧夹脊穴循行区、风池至肩峰循行区、足太阳膀胱经,以及高血压治疗的经典区域穴位。(2)刮痧角度:刮痧板与皮肤呈45°,穴位则垂直重压。(3)刮痧方法:指导患者俯卧位,将患者背部充分暴露,检查皮肤有无破损出血,用纱布擦拭背部皮肤后,在背部和高血压经典治疗穴位均匀涂抹刮痧油;用刮痧板以面刮法单一方向刮拭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垂直按揉法重刮太冲穴、肾俞、肝俞;嘱患者仰卧位,用垂直按揉法重刮足三里至丰隆,曲池至手三里;嘱患者坐位,以点按法刮拭风池、风府、百会、印堂、太阳,并以面刮法自百会穴放射状刮拭患者全头。刮拭过程中方向单一,均匀用力,至局部出现紫红、瘀点为宜。(4)刮痧时间与频次:区域刮痧每部10次,穴位刮痧每穴15次,整个刮痧操作持续约20 min,过程中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暂停治疗。每日20:00给予中药热熨治疗:(1)中药包组成:将由白术、丹参、益母草、川牛膝、钩藤、法半夏、天麻、陈皮组成的等量中药,磨成粉剂置入长宽均为10 cm的自制中药袋,均匀平铺成0.2 cm左右后在恒温箱加热至50 ℃;(2)热熨方法:患者俯卧位,协助患者暴露背部皮肤,将中药包放到大椎穴,运用 㨰、推、揉、搓手法热熨循行督脉向下至长强穴,操作之始,用力轻柔,速度稍快,待中药包温度降低,可加大操作力度,减慢速度;协助患者仰卧位,同法热熨足三里至丰隆、曲池至手三里区域。(3)热熨时间与频次:每处循环热熨,2个热熨包交叉使用,待热熨包温度过低时,及时更换,整个热熨过程约20 min,热熨过程中观察患者反应及局部皮肤情况,如有不适,暂停治疗。

1.2.2 评价方法 (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1、2、3周后使用美国伟伦动态血压监测仪(仪器型号:伟伦6100)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监测过程中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及暴饮暴食,保持情绪稳定,血压仪监测到80%以上有效值设定为本次监测有效。记录两组患者的晨起2 h SBP、DBP与夜间最低血压的差值。(2)根据高血压的证候表现,制定中医证候评价表。主要评价内容及计分:眩晕:时有头晕眼花计1分,视物旋转、无法行走计2分,眩晕欲扑计3分;头痛:时有头痛计1分,持续头痛、但可忍计2分,头痛难忍计3分;心悸气短:偶有轻度心悸气短计1分,时有心悸气短计2分,心悸气短明显计3分;呕吐痰涎:恶心、偶见清稀痰涎计1分,干呕、痰涎如唾计2分,呕吐痰涎、量多计3分。总分12分,得分越高表明症状越明显[7]。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连续测量资料比较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间单个时间点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晨起2 h SBP与夜间最低血压的差值比较 两组晨起2 h SBP与夜间最低血压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时间在晨起2 h SBP与夜间最低血压的差值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晨起2 h DBP与夜间最低血压的差值比较 两组晨起2 h DBP与夜间最低血压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时间在晨起2 h DBP与夜间最低血压的差值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MBPS阳性率比较 试验组治疗1、2、3周后的MBPS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时间在中医证候积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见表4)。

3 讨论

人体的血压具有昼夜节律性,多项临床研究发现,相较于其他时间段,MBPS阳性患者清晨时的血压可明显升高[8-9]。现代医学证实,MBPS阳性对机体的危害独立于血压的绝对水平,加剧的MBPS易损伤各靶器官,增加心脏猝死、脑梗死、脑出血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2,10]。因此,有效控制MBPS可减少靶器官的损害,逆转心血管事件。

MBPS在中医学中属于“眩晕”“头痛”范畴,其病机为少阳之时,气血不畅,气机升降紊乱,以致脏腑元真不从其枢,阴阳升降失序,实质为机体经络气血运行不从其道,脏腑营运寒暑失序,以致腠理不开,机体阴阳失调所致[11]。刮痧法是在根据人体的经络腧穴分布,用特定的工具在经络循行区域及对应穴位进行反复刮拭,直至机体皮肤出现红色粟粒状、暗红色、紫红色等痧象,以达到开泄腠理、疏经通络、调气理血的一种中医外治方式。现代医学证实,刮痧区域的即刻血流值高于非刮痧区域一倍以上,温度约可升高1.5 ℃。因此,晨起行刮痧疗法,可增加晨间血流,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外周阻力,从而降低晨起后的血压[12]。中药热熨疗法是将各种药物加热,在机体相应经络及腧穴移动按摩的一种治疗方法。本研究中,法半夏、陈皮可燥湿理气、温通化痰;白术可健脾益气、祛湿利水;丹参则可活血化瘀、优化血管;川牛膝可活血通络,滋补肝肾;钩藤、天麻可清热降压,熄风止晕。入睡前行中药热熨疗法,机体通过热力,将上述中药缓慢通过腠理,温和地渗入病所,以起到在患者入睡过程中作用于机体,调节机体血压的目的。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晨起2 h SBP与夜间最低血压的差值比较(±s,mm Hg)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mean difference between peak morning SBP and nocturnal sleep-time SB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and at the end of the 1st,2nd and 3rd weeks of treatment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晨起2 h SBP与夜间最低血压的差值比较(±s,mm Hg)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mean difference between peak morning SBP and nocturnal sleep-time SB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and at the end of the 1st,2nd and 3rd weeks of treatment

注:SBP=收缩压;1 mm Hg=0.133 kPa;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治疗前比较,bP<0.05

对照组 45 44±6 39±6b 33±6b 31±6b试验组 45 43±7 33±6ab 26±6ab 19±5ab F值 F组别=134.729,F时间=2.332,F交互=23.427 P值 P组别=0.001,P时间<0.001,P交互=0.001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晨起2 h DBP与夜间最低血压的差值比较(±s,mm Hg)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mean difference between peak morning DBP and nocturnal sleep-time DB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and at the end of the 1st,2nd and 3rd weeks of treatment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晨起2 h DBP与夜间最低血压的差值比较(±s,mm Hg)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mean difference between peak morning DBP and nocturnal sleep-time DB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and at the end of the 1st,2nd and 3rd weeks of treatment

注:DBP=舒张压;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治疗前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1周后 治疗2周后 治疗3周后对照组 45 22±6 19±5b 17±5b 15±4b试验组 45 23±6 14±4ab 12±3ab 9±3ab F值 F组别=67.518,F时间=6.993,F交互=-10.336 P值 P组别<0.001,P时间=0.005,P交互=0.00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1、2、3周后的MBPS阳性率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increased MBP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the end of the 1st,2nd and 3rd weeks of treatment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临床表现得分比较(x±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clinical TCM syndro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and at the end of the 1st,2nd and 3rd weeks of treatment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2、3周后,患者的SBP和DBP差值均下降,且随着治疗的深入,试验组的SBP、DBP差值低于对照组。这是由于通过刮痧疗法,其出痧过程可使局部血管扩张,直至毛细血管破裂,皮肤出现瘀血斑,此过程可促进机体舒筋通络、理气活血;同时刮痧可直接刺激机体末梢血液循环和神经,通过改善机体的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增加黏膜的通透性,降低血管紧张度,提高血流速度,增加局部血液供应。通过中药热熨,中药的热力可协助机体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将法半夏、陈皮、钩藤、天麻等药物通过热力渗透至体内,通过血液循环,各中药成分协同作用,可抑制循环系统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从中枢水平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对氧自由基的调控以及部分小分子肽类的改变,有效降低晨峰SBP、DBP及MBPS阳性率。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治疗的进行,试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患者主观感受好转。可能是由于通过刮痧联合中药热熨治疗,降低了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促进了大脑中枢对血管舒缩中枢的调节,促进机体燥湿理气、温通化痰、平肝潜阳熄风,使机体气血相通,阴阳平衡,有效缓解患者的中医证候。

由于时间和人力成本,本研究只收集了90例患者的数据,可能会对结果造成一定偏倚,还需进行大样本临床试验。本研究证实了刮痧联合中药热熨疗法可有效降低痰瘀互结证MBPS的晨起血压,缓解其临床症状,进一步的研究可通过对经络穴位的选择及中药热熨包的药物增减,为各分型MBPS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降低MBPS引起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减少患者经济负担,为社区的延续性护理提供便利。

作者贡献:魏叶红进行试验设计与实施、资料收集与整理、论文撰写、成文并对文章负责;徐敏对试验可行性、论文撰写进行指导;陈旭锋进行质量控制、审校、数据统计;段晓情进行试验实施及资料收集。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