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反馈体感游戏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患儿效果及对上肢功能的影响

2019-05-08 08:06张婷婷尚清李靖婕史明慧
中国医学工程 2019年3期
关键词:肌电图肌电臂丛

张婷婷,尚清,李靖婕,史明慧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obstetric brachial plexus palsy,OBPP)是指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受到强力牵拉导致臂丛神经损伤的一种疾病。孕期检查不规范、保健不合理均可增加OBPP发病风险,尤其在部分医疗水平欠缺的地区更易发生[1]。轻度神经损伤可自行恢复,但发展至重度损伤后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可采取运动物理疗法、外科神经重建等方式进行治疗。但是小儿对一般运动疗法缺乏兴趣,导致依从性较低,且神经功能障碍最终会引起肢体功能减退,严重影响患儿日常生活,临床上需寻求更综合性的治疗措施。本研究旨在探讨肌电反馈体感游戏联合运动疗法治疗OBPP的效果及对上肢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7年8月本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102例OBPP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OBPP的诊断标准[2];智力正常,依从性好,愿意配合治疗;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由外伤或其他原因所致臂丛神经损伤;治疗区域存在皮肤疾病或损伤;合并认知障碍者。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102例患儿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1例。联合组患儿男31例,女20例;年龄(5.01±1.48)岁,病程(4.63±2.14)个月;对照组患儿男33例,女18例;年龄(4.87±1.32)岁,病程(4.37±2.03)个月。两组患儿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予以运动疗法:①患儿取仰卧位,双上肢处于肩中立位,屈肘90°后外旋90°,然后上举至180°后复原;反复数次,对肩胛下肌进行牵拉;动作轻柔防止肱骨骨折;30 min/次,2 次/d。②进行爬墙训练、推滚筒训练及双手吊单杠训练等活动肩关节的运动;每天2、3个项目,20~30 min/次,5次/周。联合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肌电反馈体感游戏训练:采用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提供的肌电生物反馈仪进行训练;游戏选择患儿易理解的“小马跳跃障碍物”,其模板存在于多媒体反馈训练模块中;由于肩关节外展动作简单,选择采集患儿三角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将表面肌电电极置于三角肌上,肌电信号通过仪器在屏幕上转换为一个卡通小马的形象;鼓励患儿尽可能大幅度完成肩外展,增加肌电信号,完成跨越高低障碍物任务;20 min/次,1次/d,每周5 d。两组患儿均治疗4周。

1.3 评估标准

①参考《臂丛神经损伤与疾病的诊治》[3]制定疗效评价标准:显效:上肢主要功能(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外展、手指屈伸、腕关节屈伸、拇指对指或内收等)恢复正常,肌力达4级以上,肌电图明显改善,可进行日常活动;有效:上肢部分功能恢复,肌力3、4级,肌电图略改善,日常活动受限;无效:上肢功能无变化,肌力3级以下,肌电图无改善甚至加重。②上肢功能评分[4]:包括肩外展、肩外旋及手到颈后等5个动作,每项1~5 分,以5项总分评价上肢功能,得分越高则功能越好。

1.4 指标检测方法

将电极置于患肢三角肌中部的肌束处,嘱患儿在安静情况下最大幅度做肩外展动作,待屏幕上各通道图形波幅趋于稳定后抓取募集图形,测量肌肉大力收缩时产生的募集电位最大值(electromyography maximum,EMGmax)和平均肌电值(average electromyography,aEMG)。

1.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疗效差异,观察治疗前后上肢功能评分、表面肌电图检测值(EMGmax、aEMG)变化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联合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上肢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4周后,两组患儿上肢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上肢功能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上肢功能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组 51 11.37±2.12 15.78±2.63†对照组 51 11.81±2.04 13.56±2.35†t值 1.068 4.495 P值 0.288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图各值比较

治疗4周后,两组患儿EMGmax、aEMG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图各值比较 (±s,μV)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图各值比较 (±s,μV)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EMGmax aEMG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组 51 217.63±36.45 324.89±68.43† 116.37±19.31 167.84±22.13†对照组 51 219.27±37.16 263.14±45.31† 118.24±20.16 136.58±21.42†t值 0.225 5.373 0.478 7.248 P值 0.822 0.000 0.633 0.000

3 讨论

由于OBPP诊断技术的发展,该疾病早期诊断准确性已有明显提高,但神经恢复依然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臂丛神经损伤可引起肌肉萎缩、上肢功能障碍及继发畸形等严重的综合性功能障碍,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传统的运动疗法、物理康复等手段虽能一定程度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都属于来自外界的被动单向干预,见效缓慢且不利于神经自主信号的恢复[5]。此外,患儿年龄小,对治疗措施缺乏兴趣和耐心,加上长期治疗见效较慢,患儿家属可能失去信心进而不配合治疗,可明显影响康复进程和效果。因此,临床上需寻找更具趣味性、综合疗效更高的治疗方法。

肌电生物反馈仪可以将人体自我意识不到的肌肉组织生物电活动放大,并转换为可直观感受到的视、听信号,最终反馈给大脑[6]。这一过程临床上称之为肌电反馈,根据反馈得到信息,患儿进行自主训练并适当调整肌肉活动,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此为肌电反馈治疗[7]。此过程对儿童而言过于枯燥乏味,易产生逆反心理,不配合训练要求,继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而体感游戏在临床上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利用视频动作捕捉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让肢体动作变化操作电子游戏成为可能,将其与肌电反馈结合,则形成了以游戏界面为输入输出平台的肌电反馈治疗系统。该系统通过游戏介导让患儿更主动地配合指令动作并调节肢体活动,而肌肉运动产生的表面肌电信号被收集处理加工,反馈为游戏的不同介入方式。由于这种人机互动游戏的加入,患儿对运动过程增加了兴趣,因而对治疗的依从性更高,更有利于大脑选择性的接受并处理反馈信息,同时也增强了手、眼协调[8]。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患儿疗效高于对照组,表明肌电反馈体感游戏联合运动疗法能有效提高疗效,改善OBPP患儿神经损伤症状。由于臂丛神经麻痹能直接引起上肢功能障碍和肌肉萎缩,本研究就此进行了探讨,发现两组患儿经4 周治疗后上肢功能评分、EMGmax、aEMG均升高,且联合组更高。此结果再次证实了肌电反馈体感游戏对OBPP患儿有较强的治疗效果,通过游戏这一趣味性活动使患儿主动接受外界给予的神经刺激,不仅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也能促进上肢功能和肌力恢复正常[9]。

综上所述,肌电反馈体感游戏联合运动疗法可有效改善OBPP患儿的上臂肌力和上肢功能,有利于病情转归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猜你喜欢
肌电图肌电臂丛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作为臂丛神经阻滞添加剂的临床疗效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3D臂丛解剖动画在麻醉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咬合与肌电研究
针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及肌电图的影响
327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肌电图分析
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