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 产一科,河南 南阳 473000)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al disease,PFD)又称盆底缺陷,是指女性盆底因组织退化、创伤等因素导致其纤维肌力减退,进而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盆底脏器脱垂、生殖道损伤和女性性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有报道显示[1],我国PFD发生率为18.5%~46.5%,其中女性妊娠期内分泌变化和胎儿在子宫内受重力作用对盆底肌造成慢性损伤,以及在分泌过程中,胎儿对产道的扩张作用、阴道侧切及产程延长等均会对盆底肌纤维产生损伤,从而影响盆底功能,对女性产后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随着医疗水平提高,以及人们保健意识提升,越来越多妇女注重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但由于产妇家庭经济、住址及个人因素等影响,导致盆底功能恢复治疗缺乏系统化和科学性,严重影响治疗效果[2]。本文将对252 例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其盆底纤维肌力及盆底功能恢复效果进行观察,评价其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预防作用,为临床提供借鉴。
便利选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在本院经阴道分娩的252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26例,年龄18~42岁,平均(26.8±3.4)岁;新生儿体重(3.4±0.3)kg;孕周37~41周,平均(38.5±1.3)周;孕前平均体重指数(23.1±2.6)kg/m2;初产妇82例,经产妇44例;文化程度:小学8例,中学28例,高中43例,大专以上47例;居住地:农村57例,城镇69例。对照组126例,年龄18~45岁,平均(27.3±3.5)岁;新生儿体重3.5±0.3)kg;孕周36~41周,平均(38.3±1.4)周;孕前平均体重指数(23.5±2.3)kg/m2;初产妇86例,经产妇40例;文化程度:小学9例,中学25例,高中41例,大专以上51例;居住地:农村60例,城镇66例。两组患者年龄、孕周、新生儿体重、孕前体重指数、文化程度及居住地等一般资料比较,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纳入标准:①经阴道正常分娩产妇;②分娩前无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③首次接触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无电刺激、盆底肌锻炼等治疗禁忌证;④精神、智力正常,依从性好;⑤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疾病史,近期有服用抗精神类药物或有吸食毒品史;②伴有严重心理障碍;③合并有消化道肿瘤或消化系统疾病;④不能坚持连续治疗者。
对照组在产后3 d开始,由医护人员指导其开展进行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内容包括:①提肛运动:产妇坐于床侧或平躺,吸气同时做提肛运动,然后屏气保持提肛10 s,然后缓慢呼气同时放松肛肌,每组10次,每天循环训练两组;②提臀运动:产妇取站立位,自然呼吸,有意识的收缩盆底肌群,然后做提臀动作,坚持5 s,提臀运动可配合提肛运动,也可随呼吸有节律进行,每组20次,每天进行两组;③断尿训练:开始前先排空膀胱,然后保持排尿姿势做断尿动作维持2 s,等联系熟练后可尝试在排尿时进行,并组间延长断尿时间。患者出院后仍然坚持自行在家训练,持续训练3 个月[3]。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应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进行盆底康复治疗,产后1周在院期间,每天治疗一次,设置盆底康复治疗仪刺激频率为100~150 Hz,脉宽300~700 μs,将仪器探头放于外阴唇处,根据患者感觉肌肉跳动而无疼痛感为佳,每次治疗10 min;待患者出院后,每2 d到医院门诊进行治疗一次,盆底康复治疗仪刺激频率可调整至180~250 Hz,脉宽350~750 μs,探头可放入阴道内不同深度,每次治疗20 min[4],8次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应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期间至产后3个月,盆底功能康复训练仍持续进行。
在产后3个月,利用超声多普勒测量垂直间距(bladder symphysis distance,BSD),包括静息状态下测量值(bladder symphysis distance-rest,BSD-R)、压力状态下测量值(bladder symphysis distance-stress,BSD-S)、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距离(mobility of urethrovesical junction,UVJ-M)、膀胱尿道后角(posterior urethrovesical angle,PUVA)、膀胱颈下降值(bladder neck descent,BND),BND=BSD-R—BSD-S。利用盆底康复治疗仪监测系统对两组患者阴道动态压力、盆底肌纤维平均肌电压及盆底肌力进行监测。统计两组患者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盆底脏器脱垂、生殖道损伤及性功能障碍等症状发生例数,计数各组上述各种盆底功能障碍症状发生率及总发生率。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BSD、BND、UVJ-M及PUVA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测量值均较对照组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I类II类盆底肌纤维平均肌电压和阴道动态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所升高,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盆底脏器脱垂、生殖道损伤和女性性功能障碍等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为9.52%,对照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3.0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超声监测结果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超声监测结果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时间 例数 BSD-R/cm BSD-S/cm BND/cm PUVA-R/(°) PUVA-S/(°) UVJ-M/cm观察组 126治疗前 2.31±0.38 -0.07±0.52 2.38±0.64 105.43±6.71 136.84±14.52 1.77±0.43治疗后 2.33±0.39† 0.53±0.25† 1.80±0.31† 97.17±5.84† 115.34±11.73† 1.46±0.31†对照组 126治疗前 2.29±0.41 -0.06±0.56 2.35±0.39 104.82±6.91 137.27±13.92 1.75±0.41治疗后 2.51±0.35† 0.68±0.21† 1.83±0.33† 102.35±6.12 120.56±12.41 1.69±0.43治疗前组间t值 0.993 1.037 0.859 1.141 0.947 1.111治疗前组间P值 0.186 0.187 0.157 0.097 0.161 0.099治疗后组间t值 3.164 2.991 3.204 3.337 2.695 2.908治疗后组间P值 0.022 0.028 0.021 0.018 0.032 0.028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纤维肌电压和阴道动态压力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纤维肌电压和阴道动态压力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I类盆底肌纤维平均肌电压/μV II类盆底肌纤维平均肌电压/μV 阴道动态压力/cmH2O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126 11.69±2.61 33.15±3.42† 10.65±1.88 33.54±3.27† 66.42±19.83 80.13±20.34†对照组 126 11.73±2.62 15.93±2.97† 10.83±1.91 16.73±3.05† 65.97±18.99 71.54±19.93†t值 1.038 3.077 1.184 3.218 1.007 2.739 P值 0.086 0.019 0.084 0.016 0.095 0.028
表3 两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 例(%)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不同产程对产道肌肉牵拉力不同,往往导致产道撕裂伤或阴道侧切,对盆底肌造成严重损伤,特别是经阴道分娩产妇,第二产程延长者盆底肌损伤更大,这种盆底结缔组织、肌肉、神经损伤是诱发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有调查研究显示[2],产后25%左右妇女将出现PFD,其中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18.3%,大便失禁发生率为7.4%,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为2.3%,阴吹、阴道松弛等发生率为3.5%。同时有调查研究结果显示[5],妊娠、分娩是PFD的第一独立危险因素;而尽早开展盆底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可有效降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因此,开展产后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对提高产后女性生活质量,避免盆底功能障碍所产生的尴尬和心理伤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循序渐进的提肛运动、提臀运动及断尿练习等措施进行盆底功能恢复锻炼,可使产妇通过有意识的收缩、放松耻骨-尾骨-肛周-阴道周围肌群,使盆底肌群得到锻炼,有利于促进盆底组织血液循环,提升盆底各肌群肌力,从而达到恢复盆底功能、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的作用[6]。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I类II类盆底肌纤维平均肌电压和阴道动态压力均较治疗前升高,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间距明显较治疗前增宽,说明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对恢复盆底功能具有一定效果,与张珂等[7]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对照组在盆底康复训练的同时应用盆底功能康复治疗仪进行治疗,通过治疗仪发出的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盆底神经肌肉组织兴奋,通过改变脉冲频率来改善盆底肌肉收缩强度和弹性,促使盆底肌群收缩,达到锻炼盆底肌群,提升盆底肌力的效果[8],另外,低频脉冲微波还具有杀菌作者,能够对阴道内细菌和真菌性炎症进行修复,从而促进阴道组织修复,预防阴道炎症、性交痛等盆底功能障碍发生[9]研究将盆底功能康复训练与盆底低频脉冲电流刺激治疗相结合,达到促进盆底康复、有效预防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盆底功能康复训练联合盆底低频脉冲电流刺激治疗3个月后,患者盆底超声检查指标均得到明显提高,阴道动态压力和I类II类盆底肌纤维平均肌电压均显著提高,直观地反应出患者盆底功能恢复情况,且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也明显低于李世琼等[10]研究我国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与刘丽等[11]研究结果接近。但盆底康复治疗仪需要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治疗,虽然治疗效果显著,但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特别对于有些经济、交通欠发达地区难以推广;而盆底康复训练操则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可随时随地进行,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且本研究结果也证实,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对盆底功能恢复和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方面均有一定效果。但本研究仍有一定不足,未对更长时间的盆底功能训练效果进行观察,这也是以后的研究方向。因此,作者认为,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科学选择康复治疗方案,力求在满足患者需求、不增加患者负担的前提下,促进盆底功能康复,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