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凤,詹 丽,魏小果,李 娟,杨 帆
(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近年来大肠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在我国已成为第三位高发的恶性肿瘤[2]。大肠腺瘤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60%~90%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3-4],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2.9%~9.4%。研究[5]发现,从腺瘤性息肉发展成大肠癌需10~15 年。因此,研究大肠腺瘤的危险因素十分必要。以往大多数研究是基于大肠癌的危险因素及腺瘤性息肉的内镜及病理学改变,对于大肠腺瘤自身危险因素研究较少。本文应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回顾分析了2007 年8 月至2017 年8 月于我院住院的大肠腺瘤病人,探讨大肠腺瘤危险因素。
将2007 年8 月至2017 年8 月于我院住院,行结肠镜下高频电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并进行全瘤活检证实为大肠腺瘤的
(1)对照组。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2017 年6—12 月在我院内镜室行结肠镜检查,诊断结果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病人和健康人资料。调查内容如下:性别、年龄、慢性腹泻史、黏液血便史、大便不成形史、便秘史、腹痛腹胀史、腹部不适史、胆囊切除史、阑尾切除史、肿瘤家族史、口服阿司匹林史、精神刺激史、吸烟史、饮酒史、饮食情况、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史、脂肪肝史及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72-4)检查结果。(2)病例组。查阅2007 年8 月至2017 年8 月我院大肠腺瘤病例,采用表格形式收集资料,内容同对照组。
整理并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将各因素纳入Logistic 回归分析,找出大肠腺瘤的危险因素。
纳入标准:慢性腹泻(排便次数增多,>3 次/日),粪便量增加(>200 g/日),粪质稀薄(含水量>80%),腹泻超过3~6 周或反复发作;便秘(每2~3 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每周<3 次),持续半年以上;阑尾切除史(术后10 年及以上);经常吸烟(≥10 支/天、≥1 年);CEA 升高(>5 ng/ml)。
排除标准:(1)有严重心血管、肝、肾原发性疾病;(2)有大肠肿瘤遗传性疾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等;(3)有恶性肿瘤病史;(4)有腺瘤癌变史;(5)有炎症性肠病或腹部放疗史;(6)有重大遗传病、精神病或痴呆。
应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分析,对两组病人年龄行t检验。相关危险因素先行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计算各因素的优势比(OR)、95%可信区间及P值,P<0.05 差异有显著性,把有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研究对象共362 例,男女比为1.21∶1,年龄20~86 岁,平均年龄58.6 岁。病例组212 例,平均年龄61.7 岁,男性平均年龄59.7 岁,女性平均年龄58.6 岁。对照组150 例,年龄21~86 岁,平均年龄54.3 岁(见表1)。
表1 两组年龄分布[n(%)]
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有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析发现,年龄是大肠腺瘤的危险因素,>40 岁是腺瘤的危险因素,且随着年龄的增长,OR 值逐渐升高(41~50 岁、51~60 岁、61~70 岁、>70 岁的OR值分别为0.216、0.558、0.761、1.023)。粪便性状改变(如慢性腹泻、黏液血便、便秘)与大肠腺瘤相关,其中黏液血便的OR 值最高,为10.873。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与大肠腺瘤相关,阑尾切除史是大肠腺瘤的危险因素,肿瘤家族史与大肠腺瘤相关,经常吸烟(≥10 支/天、≥1 年)与大肠腺瘤明显相关,CEA 升高与大肠腺瘤显著相关(见表2)。
表2 大肠腺瘤危险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研究[6]显示,有大肠腺瘤家族史的病人,患腺瘤的几率是正常人群的3 倍,其直系亲属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4 倍[4]。本研究发现,肿瘤家族史的OR 值为0.357,P<0.05,可以认为肿瘤家族史是大肠腺瘤的高危因素。肿瘤遗传学研究表明,细胞恶性转化与遗传物质的不稳定性有关[7]。DNA 染色体改变增加了机体对病毒、化学致癌物质和物理性致癌因素的敏感性,影响了DNA 正常复制,导致肿瘤。阑尾切除史的OR 值为0.333,P<0.05,表明阑尾切除史与大肠腺瘤发病相关。有人认为阑尾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7-9],切除阑尾易导致大肠腺瘤发病率升高。美国亚利桑那州癌症中心调查了吸烟和大肠腺瘤特征及复发的关系。吸烟≥30 支/天和≥35 年烟龄者管状腺瘤发病率升高(OR值均为1.42)[10],≥35 年烟龄者更易发生多发腺瘤或大腺瘤(直径≥10 mm),且复发的危险性增加(OR 值为1.42)[10]。本研究发现,经常吸烟(≥10 支/天、≥1 年)的OR 值为3.092,95%CI 为1.507~6.344,P<0.05,表明经常吸烟是大肠腺瘤的高危因素。
本研究发现,慢性腹泻的OR 值为2.825,P<0.05,说明慢性腹泻与大肠腺瘤相关。此外,黏液血便的OR 值高达10.873,可认为黏液血便是大肠腺瘤的危险因素。绒毛状腺瘤可分泌黏液,且腺瘤表面粗糙,组织脆弱易碎,与粪便摩擦后易出血。长期便秘的OR 值为2.376,与大肠腺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这是因为长期便秘会使有害物质积聚在肠腔,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对肠黏膜造成损伤,在反复修复、愈合过程中,逐渐出现肠黏膜表面上皮细胞改变,形成腺瘤。另外,腹痛腹胀的OR 值为1.759,P<0.05,说明其与大肠腺瘤相关。临床上经常会把腹痛腹胀当成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而忽略了腹痛腹胀也是大肠腺瘤的临床表现。腹部不适表现为腹部感觉异常,是一种难以解释和形容的症状。本研究发现,腹部不适的OR 值为3.193,P<0.05,表明腹部不适是大肠腺瘤的危险因素。由于这种不适感较轻,经常被临床医生忽视,误认为是精神、心理因素所致。
本研究发现,CEA 升高的OR 值为4.343,说明CEA 升高与大肠腺瘤或腺瘤癌变相关。因此,CEA 对大肠腺瘤及其癌变的早期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研究发现,年龄与大肠腺瘤明显相关,大于40 岁是大肠腺瘤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OR 值逐渐升高,表明二者相关性增强,腺瘤患病率也越来越高,而年龄大于70 岁者的危险性最高。
大肠腺瘤高危险因素有肿瘤家族史、阑尾切除术、经常吸烟(≥10 支/天、≥1 年)、CEA 升高、粪便性状改变(慢性腹泻、黏液血便、长期便秘)、腹痛腹胀、腹部不适,高龄也是大肠腺瘤的相关因素。对于有以上情况的病人,内镜医生应警惕大肠腺瘤风险,行结肠镜检查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