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湖回来已近深夜。回房洗漱完毕,却了无睡意。于是,我们几个便手摇芭蕉扇,围坐在农家旅馆的露天阳台上神聊起来。
四周群峰高耸,峭壁陡立,在沉沉的夜色里显得格外的庄严肃穆。仰望头顶,苍穹成墨绿色,零星缀着的星子闪烁不定,朗月高悬,银辉倾泻,汩汩地似有幽远般流水的声音。久居都市,迷失于霓虹灯虚幻的光影里,今晚骤然置身于如此幽美的山村夏夜,不禁欣喜万分。我们索性放开四肢,躺倒在主人家的长条桌上,换个角度看苍天品大山聆听夜阑。
忽然想起了白天旅店主人对这龙井村的诠释:环山为龙,依村为井。实在是恰如其分。其实这里的山并不高,它们只是温顺地蜿蜒于天底下,绝无直插云霄之气概。而这正是其美之所在:谦恭,和顺,懂得敬畏;不像那些身处闹市的摩天大楼,只知一味地向上向上再向上,大有刺破苍穹之势,其结果便是将苍天肢解得支离破碎的,白天不见蓝天白云,夜晚难觅灿烂星汉。更为可悲可叹的是,人们还津津乐道于这种自身的杰作,在纷扰的市声中,在污浊的空气里,在霓虹灯的幻影里穿梭来往,纸醉金迷,作茧自缚。什么时候,人们才能懂得敬畏天地,顺应自然呢?就像这龙井村的山。
有人提议去古道走走,大家欣然同意。
古道从村口出发,顺着山势,在狭长的山谷里曲曲绕绕地向东南方延伸,一直到達山外的钱塘江边。店主人白天告诉我们,其实自南宋始,这龙井村的古道是从西北面的西湖边就开始的,进山出山,穿越龙井村而过,绵延三十多里。如今从西湖到龙井村已通了公路,这古道也就剩下南面的一截了。古道属民道,就地取材,碎石铺路,朴实平凡得就如这山,这村,这人,与前阵子看到的琅琊古道截然不同。琅琊古道可是方方整整的条石铺就,极具气魄,走在上面仿佛还能听到古代文臣们前呼后拥的吆喝声与武将们得得的马蹄声。而现如今我们脚下的这条,则是从古之今的村民们和南来北往的商贾行人们所行走的寻常山径,只是因其坚守着的那份质朴与古拙,赋予了它一种特有的自然之美,让人们流连忘返。
夜真静,静得如同一首盛唐的田园诗,一幅北宋的山水画。有流水一路伴随着我们。时而铮淙,如活泼欢跃的孩子;时而汩汩,似梦影里情人的蜜语;时而又絮絮叨叨,仿佛与人拉家常的老人。它一会儿隐没于我们身边的山林里,一会儿又冷不丁地跳跃到我们面前,漫漶成清亮亮的一滩,拦住了我们的去路。我们只得小心翼翼地跨过路边的一块块迈石,摆脱它的纠缠。两边全是粗壮高大的树木,黑黝黝峭楞楞地矗立着;微风过处,它们发出呲呲的声响,似大山的呼吸,平和而安详,从容又淡定。月光给浓密的树林筛过,在古道上漏下斑驳的光点,细细碎碎的,银银玉玉的,简直就像从岁月深处跌落的青瓷碎片。拐过一个山头,眼前陡然豁亮起来。两旁平缓的山坡上,乳白色的月夜里,弥望的是一垄垄的茶树,它们静静地躺在大山的怀里,一派优雅安适之态。这就是名闻遐迩的龙井茶了。
就这样地看着,走着,感觉此时此地的景致竟是那样地清纯、醇厚,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就像一杯色香味俱佳的龙井茶;不像西湖之景,背负了太多的人文负荷,就如同在龙井茶里,添加了太多的附加成分,茶还是那茶,味道却全然变了。
凌晨的时候,我们才回房休息。
——选自《姑苏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