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饮食

2019-05-05 11:07李里
醒狮国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作料切菜心性

李里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

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论语·乡党第十》

这一段是讲孔子吃东西的问题,读这一段对我们养生很有意义。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就是指米饭,现在我们吃的米是指将谷子的壳去掉以后的部分,可是古人并不知道这样子,是把米连同外壳拿来一起煮着吃的。吃了谷壳往往容易得结石,因为不好消化。“食不厌精”就是你吃的粮食打得越细越好,也就是说谷壳去得越多越好,注意孔子用的一个词,“不厌”,不是说必须要精,而是说越精越好,如果没有条件也就算了,有条件就越精越好。“脍”是切细的肉。“脍不厌细”就是肉切得越细越好,因为肉食的东西人体不好消化。人体只有四颗尖牙,其他都是平牙,尖牙是嚼肉食的,平牙是嚼素食的。人的肠胃消化起肉来是很困难的,所以要切细,脍不厌细,肉切得越细越好。现在很多疾病就是吃肉吃出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古时候哪有这么多肉给你吃,现在的肉绝大多数都是饲养场养出来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欲望。以前肉有多少啊,吃肉叫“打牙祭”,用肉来祭祀牙齿,一年就祭那么一两次。要吃肉,不要吃多,要吃细。

湿而烂、发酵、变味、长霉的东西,这些东西不能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变质的东西不要吃。“鱼馁而肉败”,“馁”是烂,鱼肉烂了是坚决不能吃的。《华佗传》里就记了一个人吃了烂鱼以后,肚子里生虫,吐出一盆都是虫,这是吃了烂鱼以后肚子里生寄生虫了,最后那个人死了。肉腐败了不能吃,不要为了节约,舍不得,把这些变质了的都吃下去,那会适得其反。“色恶”,变了颜色的东西不要吃。“臭(xiu)恶”,变了气味的不要吃。“失饪”,烹饪不到火候的不吃,不是说把东西拿来一煮就吃。

“不时,不食。”一层意思是指五谷不成,果实未熟的时候不要吃;二是不是正当时令的东西不要吃,今人尤其爱犯这个毛病。现在都吃大棚菜、大棚瓜,这全是违反天道的。每個季节生什么菜,那是天道有循环,有规律的。现在冬天到餐馆里去吃饭,饭后都会给你上一盘西瓜,冬天吃西瓜你肯定要生病。不是这个季节出的东西,千万不要吃。不要说现在好了,科学技术发达了,任何时候都可以吃到其他季节的东西,不仅自己买来吃,还以为是珍贵的礼物送给别人。

“割不正,不食”,东西切得不规整的也不吃。表面看起来这孔子不肯将就,切得不方正的也不吃。其实孔子是寓教于生活,他并不是一个挑剔的人,这是在教育学生,意思是说,我们的心正了以后,做每样事都要正,哪怕是切菜这样的小事都要合乎规范,才能真正看出一个人的心性。一个人的心性是化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当中的,就像我们说见字如见人,你写的字是歪斜的,犹见你这个人心不正,你写的字都细眉细眼的,犹见你这个人心胸狭窄;你的字写得很粗疏,就足见你这个人粗心大意、马虎,看字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同样的,什么都能见人,切菜也是,你切菜都切得很规整,说明你这个人很严谨。

“不得其酱不食”,“酱”是指作料,该放的作料不放也不吃,该放的作料要放齐。这里并不是说孔子很挑剔,这都是孔子在教育学生,你做每一样事情,哪怕是基本的生活小事,你也要严密、要谨慎,不能粗疏,所以我们教娃娃也是如此。从小叫他做家务,同样是培养他,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他。现在的学生有几个会做家务啊,做出来的饭都是失饪、割不正、不得其酱,把这几点练好了,心性就会有所提高。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肉再多,吃肉的份量也不能超过你吃的粮食,“食气”指饭,肉的份量不能超过你吃的饭。不要动不动少吃点儿饭,多吃点儿肉,那是错的。“惟酒无量,不及乱。”吃酒不给你规定限量,但是以不喝醉为底线。不要乱性,喝醉了酒就发酒疯,乱性,那是不行的。

“沽酒市脯”,就是外边打的酒、市场上买的干肉不吃,说明什么呢?说明酒要自己酿,外面沽来的酒都是掺了水的,在市场上买的干肉、卤菜不要吃,那些东西也有问题。“不撤姜食,不多食。”每天都要吃点儿姜,每顿都要吃点儿姜,但是不能吃多。姜对于人体是非常好的,《神农本草经》里讲姜可通神明,夺造化。姜是种了不起的药,建议诸位每天吃几片姜,切成片嚼着吃。如果煮在汤里吃也行。女同志吃姜尤其好,能够暖自己的身体,治疗痛经。

“祭于公,不宿肉”,参加国君助祭的时候,分得的祭肉不过夜就处理掉,绝不放到第二天。祭肉是献给神的,祭祀毕祭肉分给大臣,是将神的恩惠赐给大臣,神的恩惠岂容过夜,过夜即是对神的不敬。分祭肉的风俗到民国都还有,每一年文庙里祭了孔子以后,祭肉要分到各个学校,中小学校长都能分到。以前我的外曾祖母刘怀珍先生当小学校长,每一年都能分到祭肉。分到的祭肉不能放过夜,拿回来就把它吃了,过夜是不行的。“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注意,刚才的“祭于公”是指公祭,国家的祭祀,这里的“祭”是指家祭,家庭祭祀一般是清晨杀牲口,杀了上午就祭,家祭的祭肉不能存放超过三天,过了三天就不要再吃了。圣人把这些细小的问题都讲明白了。

“食不语,寝不言”,这一点我们现在的人做得很不好。“语”,大家一起说话叫语,自己一个人说话叫言,吃饭的时候往往很多人在一起,孔子说“食不语”,吃饭的时候不要和人家说话,说话会影响你的消化。现在都是在酒桌上说事情、谈生意,说这样说那样,这是最伤身体的。睡觉也不要说话,“寝不言”是指你睡在床上不要说话,睡觉前说话容易使大脑兴奋,影响入睡与睡眠质量。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瓜”当“必”字,“齐”是诚敬的意思。也就是说,即使饮食很差,也必须要祭,而且还要诚敬。以前吃每顿饭的时候,都要把各人吃的菜舀一碗起来,摆在一边,用来祭祀发明饮食的人,时时刻刻感恩。我们今天能有美味佳肴,要感谢发明饮食的人,炎帝尝百谷才让我们有了粮食。以后的圣人发现了火,才知道把食物煮熟。后来的农民世世代代耕作、劳动,才知道怎么种菜。有历代厨师的加工才有了各种各样的菜肴,我们吃饭的时候就要感念那些创造了饮食的人,使我们能吃到美昧佳肴。但是到了孔子的时代,人们都说,吃好的才祭,我们平时吃得差,就不祭了,不祭,渐渐这种祭祀的礼仪就废弃了。可是孔子不然,不管吃得好吃得差,都要祭,而且是很诚敬的。

这段话是从孔子的饮食来看孔子的智慧和精神风貌。

猜你喜欢
作料切菜心性
时间的作料
时间的作料
心性与现实
SUMMARIES OF ARTICLES
一图作料 调出满堂彩
度量衡菜板
切菜护手器
呐喊吧,蔬菜
胡宏心性观中的“儒佛之辨”
“气”与船山心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