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
(河北农业大学)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然而,近年来城市机动交通带来的交通堵塞、能源短缺及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严峻。因此,减少机动交通量,在中心城区范围内以公交出行为核心,以引导、优化城市空间发展为重点,制定中心城区城市路网规划方案迫在眉睫。
在上一轮总规划编制中,石家庄采用的是“北跨、南优、西控、东延”的发展战略,通过增量来保证城市的发展。同时,带来的人口和资源环境矛盾、建设用地紧张等问题也为城市的发展形成了阻碍。面对这些问题,一些大城市在新一轮的城市规划中已经提出了存量用地的概念,一些特大城市在新一轮的规划中,甚至提出了“瘦身健体”减量规划的理念[1]。
新加坡在2013年发布的《2030年陆路交通总体规划》中,强调与公交优先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道路层次结构分明,等级有序优化。
新加坡各级道路成为联系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城市用地的通道。城市支路成为了联系小街坊或小区之间的通道;城市主干路、次干路成为了联系城市各分区、组团的通道;城市公路或快速路又把郊区城镇与中心城区联系了起来,形成了道路系统与规划结构合理配合的关系,简化和减少交通矛盾。
香港采用了“小街区,密路网”的交通布局模式,平原地区的街道间距常在50~100m。这样的路网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坊间制的空间布局结构。“精细化需求驱动,细粒化数据支撑,主动的落地保障”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
石家庄中心城区路网布局主要以方格网为主,但是与香港方格网路网结构又存在差异。香港路网密度达到15~20km/km2,路网交叉口间距在50~100m,而石家庄路网密度不均衡,道路等级、路网功能不明确,路网交叉口间距平均在500~2000m。繁杂的“街巷道路”更使得公交的可达性低,从而降低了居民出行效率。
石家庄城市道路网建设处于“成长完善期”,加上城市管理者“重主路,轻支路”的运营方式,导致城市路网中出现一些断头路、瓶颈路,交通难以循环。主路承载的交通流压力过大,部分支路难以发挥分流的功能。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满足中心城区与组团间的交通需求的同时,导致了小汽车交通的膨胀,交通拥堵现象开始显现。交通管理秩序的缺陷、非机动车的违规行驶及随意乱停车等现象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
公交线网布局不完善,“接驳换乘”理念落实情况差强人意,功能运行混乱,一味追求“长、直、快”的公交线路布局理念。形成了“慢行于城区,快行于郊区”“繁华区内拥挤,繁华区外松散”的局面。
公交基础设施不完善,公交站点、公交场站分布需要更加科学地分析居民出行方式。公交枢纽的设置也需要科学分析组团内公交出行需求,从而更加科学地安排公交枢纽的规模、线路。
在社会经济、自然地理等条件的制约下,不同城市的道路系统有不同的发展形态。规划中应尊重已经形成的格局,考虑原有道路网的改造和发展。公交优先的城市路网规划框架如表1所示。
构架公交导向下城市路网的理念包括:人本主义、街道瘦身、完善用地功能配置及促进城市交通减量。规划建筑领域的学者们基于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居民的出行需求,首选公平、人本主义,而非重于效率。然而“公交导向”的观点能够为道路网提供效率与公平兼顾的规划模式[2]。
城市路网有3大结构:道路的布局结构、等级结构和功能结构,三者相互影响。
石家庄外环以环形放射状路网为主,连通藁城、鹿泉、栾城3个组团与中心城区之间的交通,中心城区采用方格棋盘式的路网形态,如表2所示。
如果将城市路网骨架比作人体的动脉,则除去城市路网骨架外的其他道路则相当于人体的毛细血管,所以道路网形态影响道路的等级与功能划分[3]。以往石家庄道路等级的划分模式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4个等级,现状等级划分给小汽车交通提供了方便。为促进城市慢性交通的发展,本文构建了公交优先级道路、网格化的基础路网、社区慢性街道、景观林荫快速路,如表3所示。
石家庄作为一个相对较短时间发展形成的城市,它是以小城市为基础的空间骨架,支撑着大规模的空间拓展。要推动城市的发展,迫切需要构建一个符合石家庄发展需求的城市路网体系。本次规划着重落实了公交导向下城市路网优化内容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同类地区具有一定的作用[4]。
表1 道路层面的缓堵措施优先级前后对比
表2 石家庄整体路网形态及特征
表3 路网分级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