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畜禽粪污治理难题及破解途径

2019-05-05 02:19:46赵娜中国环境报社
中国畜牧业 2019年8期
关键词:粪肥收运沼液

文│赵娜(中国环境报社)

当前,我国畜禽养殖业尤其是生猪养殖环境污染压力较大。不少地区,由于粪污资源化途径不畅,大量养殖场户不得已只好将粪污直排,导致严重污染。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生猪出栏约7亿头。根据有关数据,一头存栏生猪的粪污产生量约相当于7~8个人的粪污产生量,全国生猪粪污年产生量则相当于约25亿人的粪污产生量,数量巨大,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和利用,污染风险不容小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上强调,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关系6亿多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关系农村能源革命,关系能不能不断改善土壤地力、治理好农业面源污染,是一件利国利民利长远的大好事。

《中国环境报》“畜禽养殖业面临问题及其绿色发展途径”调研采访组于2018年9~12月,先后赴湖北、广西、福建、山东、河北和吉林6个省区进行实地调研和采访。我们发现,一些地区养殖污染严重,甚至影响村民饮水安全。不少地区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积极行动,不断加大畜禽粪污治理力度,涌现出不少成功做法。

总体上,导致我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难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种养脱节,粪污资源化渠道不畅。由于种养专业化程度日趋增高,传统小农经济模式下以单家独户单元为主的小规模自种自养模式被打破,天然的种养结合纽带被切断,而联系大规模专业化养殖和种植业的粪污资源化渠道和机制尚未建立,粪污产生量上去了,而还田的渠道不畅了,大量粪污无法实现肥料化并还田,导致粪污相对过剩。

二是目前主流粪污治理模式成本高,养殖场户难以落实到位。生猪养殖业风险高、利润薄,大多数养殖场户经济实力差,难以负担如干湿分离、堆肥、污水处理以及发酵床、高架床改造等“高大上”治污设施的建设成本。即便一些场户在各级政府扶持之下建成了治污设施,也会因其运行“只赔不赚”而想方设法弃置不用,偷排漏排时有发生。

三是缺乏粪污资源化市场机制。由于目前主推的粪污资源化模式建设和运行成本高,有机肥产品生产、行销和施用成本高,导致粪污资源化基本无利可图。因此,如果得不到政府足够的补贴,粪污资源化行业就没有市场吸引力,粪污资源化利益链条难以建立,市场机制难以形成。

四是农民对粪肥使用意愿低。首先,由于近四十年来化肥广泛施用,农民对粪肥的认知认可程度不断降低,一些农民甚至不知道生猪粪污腐熟而成的沼液可以用作肥料,导致很多农民“不懂用”。其次,对粪肥施用的技术指导和施用粪肥的好处宣传不足,“有机肥导致减产”“粪肥中含有重金属、抗生素、激素,不能还田”等谣言甚嚣尘上,导致很多农民“不敢用”。第三,由于同等人工操作条件之下,粪肥施用劳动强度或成本远远高于化肥,加之粪肥施用可能带来的脏、臭等感官因素,导致很多农民“不想用”。

五是国家相关法规政策落实不到位。如国务院2013年颁布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规定的“购买使用有机肥产品的,享受不低于国家关于化肥的使用补贴等优惠政策”的规定,仅在个别地区得到落实。此外,由于存在对液态肥还田适用标准的误解,粪污腐熟而成的沼液被要求经过处理达到污水排放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再还田的情况非常普遍,严重影响了液态粪肥的合法还田。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用电、用地、沼气并网、粪污收集转化利用第三方经营主体等优惠政策,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为推动畜禽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实现畜禽养殖业绿色发展并实现对种植业绿色发展的支撑,结合此次调研采访,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积极引导和推动重建种养结合机制和纽带。要遵循发展与环境并重的思想、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原则,按照“种养平衡、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协调发展”的思路,将当地土地粪肥需要量和粪肥还田经济半径为依据,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

二是切实用好环评工具,把好准入关。要督促各地在上马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项目时,切实把好环评关,严格对照主体功能区规划、“三线一单”等要求,切实做好环评,保障粪污资源化措施配套并切实可行。

如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在引入大型养殖企业牧原集团养殖场项目时,就要求其依法远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城镇居民区等禁止建场的区域,在土地粪肥需求量大的地方选址,并要求根据土地需肥量确定投产规模,为此后实现种养结合和种养平衡、防止粪污由于还田不畅导致污染打好基础。

三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指导。要在对粪肥开展检测的基础上,用数据消除农民对粪肥还田安全性的疑虑。要加强粪肥还田的技术指导,同时狠抓试点示范,让更多农户看到和感受到粪肥还田在增产提质方面的优势和好处,提高农民施用粪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四是要着眼于推广建设成本低、易于运行维护且多方有利可图的粪污治理设施和资源化模式。

调研中发现,广西玉林市在南流江粪污治理中采取的“截污建池、收运还田”做法值得推广。在广西生态环境厅指导下,玉林市政府要求辖区所有养殖场户全面自行封堵排污口,建设粪污腐熟和沼液肥贮存池,杜绝粪污直排;同时,引入沼液肥收运喷施第三方开展沼液粪肥有偿收运还田业务。福绵区政府投入300多万元配备30多台沼液肥收运喷施车,分配到各乡镇的11个沼液肥收运喷施合作社。由合作社将收集养殖场户积存的沼液肥有偿运到需肥种植户并实施机械化喷施,不仅解决了养殖场户粪污处理成本高问题,而且大大降低了种植业施用粪肥的成本,还明显提高了种植业收益,受到群众欢迎。

采用这种模式,养殖场户每头存栏生猪产能实现治理的成本仅为100元左右,而政府投资仅为每头存栏生猪产能不到20元。由于第三方每吨沼液收运喷施服务还有10~20元的利润,迅速形成了粪污资源化的市场机制。这样,不仅避免了在养殖污染治理中,由于粪污处理和还田成本过高,不能打通粪污资源化渠道无奈采取“禁养”“一刀切”,保护了百姓生计,还迅速扭转了南流江水质不断恶化的态势。短短几个月,水质已恶化为劣Ⅴ类的南流江干流国控横塘断面水质,即改善为Ⅲ类。

又如,河北京安县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循环利用。在政府财政列支100万元对粪污收集、运输按照30元/吨标准进行补贴。全县深入开展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县财政全额补贴认证费用,鼓励种植户使用有机肥。为了推广养殖产生的沼气使用,由政府铺设管道,补贴农户每家2000元,促进沼气入户。

五是要推动粪污资源化相关法规和扶持政策落地。要推动地方政府和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在当好监管者的同时,加大指导和服务力度,避免简单粗暴、以禁代治,摒弃“一刀切”。要尽快依法出台对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在税收、用电、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帮助和指导养殖场户不断降低粪污治理成本,帮助种植户不断降低粪肥施用难度和成本,提高用肥收益。要加大对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宣传力度,让“肥水也是肥,不是废水”“肥水还田不是废水灌溉、不是污水直排农田”的理念深入人心,破解对法规标准误解导致的粪污资源化障碍,不断拓宽粪污资源化渠道,丰富粪污资源化渠道。

六是创新监管机制,充分发动农民。调研发现,针对量大面广监管难度大的中小规模养殖户,村规民约有良好的约束力。如广西博白县径口镇周垌村,为了根治粪污直排污染、防止养猪业因污染顽疾被取缔、保护村民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成立了养猪合作社,并将实施“截污建池、收运还田”禁止粪污直排写入村规民约。规定若发现粪污偷排,第一次要补交环保治污费500元,第二次则补交10万元。农户之间要相互监督,村里每天组织巡查,每周两天开展夜查,重罚偷排行为。举报属实奖励200元。由于广大农户普遍认识到杜绝排污可以安心养猪,加之建立了严格的监管机制,粪污治理得到了广大农户的普遍支持,粪污偷排较之前大大减少。此外,由于强化治理和监管,粪肥还田水平的不断提高,村里的5家化肥销售点,2018年下半年已全部关门歇业。

可见,只有着眼于破解畜禽粪污还田在观念、适用法规和标准、粪污治理成本和资源化收益等方面的瓶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畜禽粪污治理难题,保障畜禽养殖业健康绿色发展,同时服务于生态农业,服务于农村生态文明。

猜你喜欢
粪肥收运沼液
考虑工作量平衡的餐饮垃圾多行程收运路线优化
畜禽粪肥还田最远运输距离及其影响因素
粪肥是个宝,随意用不好
湖南农业(2023年8期)2023-03-07 23:20:27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垃圾收运系统分析
2025年山西垃圾收运覆盖90%以上自然村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11-26 11:50:54
苏州工业园区餐厨垃圾产生现状及收运方案研究
基于种养结合的种植户粪肥支付意愿研究*
试论粪肥的合理利用及阻控流失措施
沼液能否预防病虫
农业知识(2016年26期)2016-03-27 22:44:29
大棚丝瓜沼液高产栽培技术
上海蔬菜(2016年5期)2016-02-28 13: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