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江平
摘要:目前,随着新课改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各种教育观念日益加强。十几年的改革取得了许多骄傲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的认识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尤其是作为在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学科——道德与法治,存在着教学观念模式落后、新技术应用不当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教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模式的运用缺乏正确的认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将生活化教学模式融入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堂,对提升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道德水平至关重要。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将生活化教学模式运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是当前教育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对于生活化教学模式在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希望能够提供借鉴思路。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策略研究
随着新课改的一再深化,我们对其“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有了深切的感受。强调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能够进一步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更加成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来说,其枯燥性是最难以克服的问题;同样对教师来说,如何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变得趣味十足也是一大难题。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非常被动的,而要让所有的小学生思维都活跃起来,则必须将教学内容紧密贴合生活实际。利用生活化情境教学法,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兴趣。那么怎样将二者相结合,需要教师对症下药。
一、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影响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科目,然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在教学过程当中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目标不相符合。首先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理在教学中单纯注重分数,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实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不会,越学不会越不想学习,长此以往学生进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自然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总是陷入困境之中,笔者针对此问题,提出以下几条具体措施。
(一)利用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初中道德与法治需要有丰富的知识面学生才能理解透彻课本,而在初中接受教育的许多同学由于懒惰在学习时不由觉得成绩见效慢、学习吃力。在加上初中生情绪起伏较大,久久学不会后心情难免烦躁,甚至对道德与法治产生厌恶情绪。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激发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创设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情境,可以模拟真实情境或者联系生活实际,在不自觉中让学生对它产生兴趣。
比如在讲授《遵守规则》时,可以为学生讲述《元史许衡传》中“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故事,并向学生提问你是许衡会怎样做?从故事中懂得什么道理?让学生在对故事的思考下激发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二)结合当下热点事件
道德与法治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以应对生活中出现事物种种状况,可以说与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巧设问题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初中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可以帮助初中生进行观念的改变、知识的更新。在提问与回答的过程中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积极的去学习相关知识,这样的学习对他将会更有意义。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生活的情境来结合教学内容,进而掌握相关道德与法治知识。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年龄段的學生心理喜好提出一些他们所感兴趣的事例来引出所要学的道德与法治问题。这样可以通过初中生的日常生活都会碰到的场景,拉近道德与法治与学生的距离。如讲《公民义务》时,教师可以举范冰冰偷税漏税的事实,让学生树立依法纳税的意识,知道其重要性。与此同时,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中去。结合时政热点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开展生活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育模式之下,过于注重对于学生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实践教学。许多初中生变得不会思考,只是单纯的等待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开展生活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比如在学习《电流和电路丰富的社会活动》时,可以让学生走进农村,看看农民的辛勤劳作;来到工厂,看看我们的日用品怎样创作的;参观博物馆,看看琳琅满目的珍品。真正通过实践感受我们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学会在社会中成长。
结语
总之,要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采用陈旧过时的教学方法是不适宜的,只有将其与生活情境法相结合,才能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马春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长江丛刊,2017,(24):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