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鑫莉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中国紫砂壶大师蒋蓉曾言道:“做壶是做艺,做艺如做人,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要认真做人,认真做艺。”一捧小巧的紫砂壶,往往蕴含着创作者的大智慧,不仅能够带给赏壶人一壶香茗,更能够让赏壶人从中体味些许人生哲理,也正是因为紫砂壶实现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完美统一,才受到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追捧和喜爱。这把“周盘壶”(见图1)便是如此,它有故事可听,有容量可寻,更有哲理可品,是一把不可多得的佳品紫砂壶。
千百年的历史淘净为爱壶人留下了几捧传世佳品,“周盘壶”便是其中的一种极为难得的经典壶型,也是陈曼生留下的经典壶式之一,“周盘壶”以罗盘为原型的设计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陈曼生,原名陈鸿寿,是清代的“西冷八家”,亦是紫砂界的不朽传奇,开启了紫砂的文人时代。曼生本是一介寒窗苦读的书生,一朝中举成了一名县宰。任职期间,他雅兴紫砂,爱好品茗,时常买壶、藏壶、赏壶,逐渐参与到紫砂壶的制作中来。但曼生并不是如今流传于世的曼生十八式紫砂壶的直接制作者,其十分擅长丹青、书法和篆刻,是名符其实的文人雅士,若有了好的构思,其便以笔墨绘之,再请有着精湛壶艺的宜兴紫砂壶匠人制作。听闻有一日,喜好夜读的曼声正捧卷沉思,倦怠时品茗缓解。其之所以为官之后仍然保持夜读的习惯,是想提醒自己曾经不为外人所知的寒窗苦读之艰辛,如今为官处世更要处处用心,有时难免觉得辛苦不易,只有保持初心,才能走得长远。但其中艰辛更是不为外人道也,思虑到此心中难免惆怅,曼生便起身踱步休息,偶然瞥见桌上放着一只罗盘,无意中用手拨弄,罗盘几经转圈还是会指向原来的方向。曼生心中顿时恍然大悟,小小罗盘身上竟然蕴含着为人为官之理,即“做人要圆滑,做事要方正”,即使有时不得已要转圈,也要坚守心中的方向。于是,曼生便以罗盘为造型原型,绘壶自省,取名“周盘壶”。
图1
曼生是“周盘壶”的设计者,为后世紫砂壶的创作者留下了经典的紫砂壶造型图样,这把“周盘壶”便也是以曼生紫砂壶为原型,融入了创作者的壶艺和构思,十分难得。
此把“周盘壶”以罗盘为造型,乍一看的确像极了罗盘,细看却处处都是创作者将罗盘造型与精妙壶艺的融合。
此把“周盘壶”泥质红润、色泽温糯,壶身为扁小的圆柱型,上下两面与壶身的交接棱角线条利落,简约凌厉,毫无拖泥带水之感。此壶的壶盖也为扁小的圆柱型,且壶盖与上壶面的交界处也设计了一处与壶盖大小相同的圆柱型,为此壶增添了不少统一和谐之感;其壶盖与壶身紧密结合,凸显了创作者在细节处的严谨和用心。圆柱型的造型有着“圆中寓直”的内涵,应和此设计理念的还有此把“周盘壶”的壶嘴,多数紫砂壶的壶嘴都为带圆弯嘴,但此壶的壶嘴却为直嘴,像极了罗盘上指明方向的转勺,壶嘴指向的是此壶的方向,更是创作者的心中所向,正所谓心有所指,才能行有所据。值得一提的是,此把“周盘壶”的壶底有三只小小的乳状突起,支撑起了此壶,仿佛是此把“周盘壶”的盘底。
此把“周盘壶”小巧精妙,圆滑中带着方正,小小身姿透出挺拔大气之感,有形而无穷,仿佛此壶也有了灵气和力量,让赏壶人肃然起敬。
赏玩紫砂壶,要赏其形,更要赏其神。所谓紫砂壶的神,即其文化内涵。此把“周盘壶”因其壶型设计来源于陈曼生亲指的罗盘,文化内涵非常值得细细体悟。
罗盘作为指南针的前身,充当着非常重要的指向工具。虽然在不同的环境中,罗盘总要经历前期的摇摆和转圈,才能找到方向,但其不受外物所扰,最终总会为使用者指向正确的方向。以罗盘为造物原型的“周盘壶”,汲取了圆盘的精神和内涵,圆润不乏刚劲,肚大身正,蕴含了“胸怀有容,心中有本”的为人处世之理。
所谓“胸怀有容,心中有本”,意思是做人应有海纳百川的度量,懂得圆滑处世,适当忍让;但同时也不应失了本心和底线,坚持原则方向,不行不该行之事。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总会有不尽如人意之时,甚至会出现违背自己本心的极端情况,其中艰辛和不易却也很难对外人讲起。以此把“周盘壶”为师,懂得圆滑转圈,适度退让;但又要心有底线和原则,凡是以此为据,不该退让时绝不退让,这便是做人要圆、做事要方的道理。
古人以罗盘时刻警醒自己,赏壶人则会以一把“周盘壶”置于桌上,提醒自己“胸怀有容,心中有本”的道理,可以说“周盘壶”的文化寓意已经远远超出实用价值,也正是因为如此,传世至今的几把经典的“周盘壶”都价格不菲,极具收藏价值。而此把“周盘壶”不论是从外观造型、色泽风度,还是其深层的文化寓意来看,都不失为一把上乘的紫砂壶佳作,若得此壶置于桌头,于爱壶人而言也是一件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