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特
摘 要: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欣赏为目的文化机构,开展社会教育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是博物馆观众的一个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有其特殊的性质。文章结合天津市武清区博物馆开馆以来举办的青少年教育活动,对中小型博物馆如何提高青少年教育的科学化程度进行了探讨。提出博物馆的各项工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小博物馆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开展博物馆其他业务时促进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青少年教育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于2007年将博物馆定义中的“研究、教育、欣賞的目的”顺序调整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这更突出了博物馆教育的功能。青少年观众是博物馆观众中最活跃的受众群体。近几年,中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对青少年教育工作的探索也成为各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青少年是以年龄划分的社会群体。目前,学术界对“青少年”概念没有统一的年龄界定,而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往往针对的是青少年儿童,所以本文所探讨的青少年的年龄界定在8~18岁之间。本文结合武清区博物馆自2014年11月1日开馆以来的青少年教育活动,拟对中小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探讨,希望得出的结论对博物馆界有益。
1 武清区博物馆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实践
武清区博物馆位于天津市武清区文化公园内,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布展面积约4500平方米。常设陈列有四个:墨韵雍阳——大运河书画院藏品展;武清历史沿革展;漆木古风——可乐马古典家具博物馆藏品展;佛首还乡——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展。还有一个临时展厅。开馆以来,武清区博物馆结合常设陈列和临时展览举办了一系列青少年教育活动,基本可以分为三类。
1.1 传统式教育
很多人一听到传统就觉得教育方式肯定落后,没有什么效果,特别不合时宜。我们开展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不能把传统的就当作落后的、不合时宜的。其实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传统式教育往往能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因为传统式的教育是我们已经验证过的、已知的、必要有效的教育模式。武清博物馆举办了一系列传统式教育方式的活动,如“武清历史知多少”知识问答活动,依托于“武清历史沿革展”,通过讲解员的讲解,让青少年了解武清历史文化,然后进行武清历史的知识问答比赛;又如文物名称书写大赛,博物馆老师结合PPT以馆内展品为例讲述文物命名规则,然后进行文物名称书写比赛。类似的活动都是老师直接传输给学生知识的传统式教育,往往能让青少年参与者快速、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利用博物馆现有的特色文化氛围,实现博物馆青少年教育。
1.2 开放式教育
开放式教育在很多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都有体现,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能让受教育的群体亲身体验教育与被教育的过程,使教育主体与被教育主体共同呈现在同一个人的身上,教育的效果实现了最大化。比如武清博物馆举办的“小小讲解员”活动,让青少年来到博物馆里,成为博物馆的讲解志愿者,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自发地去了解他所要讲解的文物,然后以讲解员的身份向社会进行宣传教育。这样既使青少年更深入地了解了我们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激发了他们对文物的兴趣;同时也让这些青少年带动了更多的青少年来到博物馆,从一个受教育者转变成一个新的教育主体。这样的教育模式相对来说更快速,而且让博物馆已经有的青少年讲解员们长期留在了博物馆里。
1.3 体验式教育
传统式教育把青少年领进了博物馆,开放式教育把青少年留在了博物馆。但这两种教育方式都缺乏感性、丰富、形象的体验,我们更希望利用博物馆特点来培育起青少年的博物馆意识,让武清区博物馆真正地成为武清区青少年教育充沛文化能量的源泉。武清区博物馆需要一种能够持久培育青少年对博物馆感兴趣的教育方式。因此,武清区博物馆陆续开展了一些体验式教育。例如,武清区博物馆举办了“考古现场模拟”活动,利用沙盘制作“考古现场”,让青少年亲身体验考古的辛劳和发现的快乐;又如武清区博物馆举办的“与泥同乐”——陶艺制作活动,让青少年亲手做出自己喜欢的陶器。体验式教育参与度高,趣味性强,是现在各地区博物馆乐于开展的教育类型。但这种类型的教育方式多为短期项目,同一个项目的可持续性不如传统式教育和开放式教育。
2 武清区博物馆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的特点
2.1 立足于博物馆
博物馆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首先要把博物馆放在最基准、最重要的位置上,要立足于博物馆本身的行业特点。博物馆和学校、少年宫、教育机构等开展教育的模式都不一样。博物馆不仅仅是要传输给青少年具体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给青少年传达一种文化精神,通过整体性地提高青少年的文化层次、文化水平,达到整体性地提高博物馆服务的辐射区内的文化氛围。那么立足于博物馆本身的特色,首先要注重博物馆最基本的东西,博物馆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博物馆有文物。文物是整个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载体,只有通过文物,结合合适的方式,来实现文物走进青少年的世界,或者青少年走进文物的世界。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每一项教育实践都应该与博物馆本身的文物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最好的效果。把青少年从外面领到我们博物馆里来,通过我们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感知,再从我们博物馆送出去,这是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最基本的特点。
2.2 立足于青少年
尽管博物馆教育有很多特点,但是当我们讨论青少年教育的时候,青少年有他自身的成长特点。青少年最大的特点是他的年龄,在这个年龄段对很多未知事物处于一个新鲜的活跃期,这个时期内为他传授文化知识,他更乐于接受。当然,这也要建立在他对这个事物本身有兴趣的基础上。青少年的另一个特点是,他正处于不断学习新知识的成长阶段,是一个有升学压力的年龄段。所以要想占用青少年课余的时间去搞教育,必须要让这些青少年觉得博物馆的活动有意义,能使他们得到放松或满足,我们才能把青少年领到博物馆来,使他们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获得教育或者文化层次的提高。青少年的年龄、思维模式、层次都决定了我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选择教育活动的方式和教育活动方式实现的设计的特点。
2.3 立足于教育
博物馆开展青少年教育必须强调是在搞教育,而不是在搞娱乐活动。有一些活动脱离了教育本身,使青少年从一个玩耍的地方到了另一个玩耍的地方,开开心心地到博物馆来,开开心心地离开,可是什么文化知识都没有得到。这只是开展了青少年活动,而不是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但同时我们又应注意,博物馆的青少年活动不能特别枯燥,没有娱乐,纯粹是文化知识的传输,这样不利于保障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效果。所以立足于教育必須把教育放在最主要的位置上,但同时也应寓教于乐,把娱乐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样才有利于推进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开展。
3 中小型博物馆开展青少年教育的困境
3.1 馆藏文物的吸引力不足
大型博物馆馆藏丰富,展品中不乏精品。而中小型博物馆往往文物数量较少,特别是珍贵文物少,就导致在吸引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的过程中缺乏自身的魅力。如果青少年觉得这些展览和展品没有吸引力,不愿意去博物馆里看,那么当他们不走进博物馆的时候,开展任何教育实践都是徒劳,必须把青少年引进博物馆。面对中小型博物馆的这种情况,工作人员不能怕文物少。文物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这些价值体现在其客观、真实、典型及其携带的信息含量上,要去发掘文物的价值,发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而这点也是中小型博物馆能力比较缺乏的地方。现有的中小型博物馆文博人才较少,对现有文物内涵的发掘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体系去培养,而这些东西也是中小型博物馆比较欠缺的。
3.2 临展效果不佳
武清区博物馆临时展览类型比较单一。地区观众的审美趋向相对集中,武清区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书画)之乡”,这里的观众往往对博物馆里的书画更感兴趣。同时,中小型博物馆宣传能力不足,特别是临时展览的展期是有限的,博物馆需要短期内让更多可能感兴趣的人了解展览相关消息。但是现有的中小型博物馆,无论是线上宣传还是线下宣传,能力相对比较弱。近几年流行新媒体宣传,也就是线上宣传,建设博物馆自己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但是实际上,无论关注的人数还是阅读量都是有限的,远达不到一个广泛宣传的效果。宣传能力的提升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和专业投入,还有开发新的宣传方法。
3.3 地区博物馆观众意识的养成需要时间
一个地区观众意识的养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期望值。近年来,各地区博物馆的建设如雨后春笋,往往一个博物馆的建设能带动整个地区文化氛围的提升。但是许多中小型博物馆建成后,辐射区内的人对其缺乏兴趣,即使来到博物馆,对里面的东西走马观花,完全没有印象,也不好奇,整个博物馆观众的意识养成慢。这种意识氛围的养成需要时间,这就使短期内很多想做到的青少年教育工作、想学习大馆的成熟经验,无法在中小型博物馆里充分模仿。所以短期内中小型博物馆经常会遇到这种问题,需要我们工作人员开动脑筋,创新开拓,提升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能力。
武清区博物馆未来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还有很多可以深入的方向。笔者认为,博物馆的各项工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而中小型博物馆规模较小、人员较少,经常涉及到各方面工作内容,更容易通过博物馆其他业务促进青少年教育。第一,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要依托于博物馆藏品,展览是青少年教育工作研发的源泉,博物馆工作者在展览内容和形式上的设计,可以适当考虑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开展;第二,近年来,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逐渐成为趋势,在设计博物馆文创产品时,可以承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故事,这也是博物馆文创产品内涵延伸的一个方向,同时也可以促进青少年教育的开展;第三,提升博物馆宣传能力,增加宣传效果,研究新的宣传方式;第四,志愿者服务是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的重要环节,可以将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青少年教育相结合,如建立青少年志愿服务队伍,在志愿服务工作中也可以开展青少年教育。
笔者认为,中小型博物馆在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中,因为文中提到的种种问题,存在很多现有的困难。中小型博物馆在开展社会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青少年教育工作上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支撑,也没有一个可持续可复制的成熟模式。在博物馆宣传教育这个大类里,青少年的教育极为独特,有它特殊的性质,而且青少年教育是能够不断培育本地区观众博物馆意识的关键。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地区的文化氛围、文化水平和文化层次的提升,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进行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创新,深入研究青少年受教育的特点,发掘博物馆本身的特点,总结归纳出一套成体系、可以复制、可以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成熟的博物馆青少年工作开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