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畅
摘 要:张天方先生是嘉善市历史文化名人,生前热爱考古研究,留下许多珍贵的资料和藏品。嘉善县博物馆馆藏的良渚文化玉器、石器许多是张天方先生生前的收藏,为其后人根据其遗嘱所捐赠。张天方先生捐赠的良渚文化玉器、石器具有较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其中不乏二级、三级文物。现将这些玉器、石器资料予以整理和公布,以供学者研究与鉴赏。
关键词:张天方;良渚文化;玉器;石器
张天方(1887—1966),名凤,字天方,浙江嘉善人。张天方先生是一位博古通今的文史大家,他热爱考古,著述丰富,留下许多珍贵的研究资料。他生前收藏、研究的文物至今还保存在浙江省博物馆、嘉善县博物馆等博物馆。
张天方先生自幼受家学熏陶,精通文史。1903年,張天方17岁,通过乡试考中秀才。1905年考入上海震旦学院预科。创办嘉善第一张报纸《善报》,宣传民主思想,抨击社会弊端。1911年参加光复会,代表嘉兴军政分府与嘉善知县袁庆萱谈判,是第一个将光复白旗插上嘉善城头的人。1922年赴巴黎大学研究院留学,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期间对考古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卢浮宫博物院考古班参加学习。归国后历任国立暨南大学教授兼中学部主任,暨南大学教务长、社会历史系主任、文学院代院长兼图书馆馆长。解放后任浙江杭州大学教授、浙江文史馆馆员等。张天方先生曾刻过一方“前清秀才、法国博士、文史馆员、大学教授”的印章,对自己的一生做了归纳。
张天方先生一生热爱考古研究,多有建树,收藏颇丰。1930年,张天方编译了《考古学》作为暨南大学教材。他还对常州淹城遗址、嘉兴双桥遗址、临安天目窑窑址等多处遗址进行考察,留有《浙西古迹》《淹城考古记》等文章。
1966年2月6日,张天方先生逝世,其后人遵照其遗嘱,将一批古董及书籍分别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和浙江省图书馆。1966年5月,张天方女儿张安将所剩珍藏捐赠给嘉善县文化馆。1986年11月,嘉善县博物馆从文化馆分出,单独建制,文物藏品也一并进入嘉善县博物馆库房。
在张安代捐的这批藏品中,包括1件十二节玉琮和1件十节玉琮,是嘉善县博物馆馆藏玉器中最为珍贵的两件,经鉴定为二级文物。根据张天方先生在其考古著作《浙西古迹》中的记载,张天方先生10岁时闻双桥玉器,后来对双桥古遗址进行过考证和研究,文中还提到了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和民国二十三年(1934)“双桥玉器群之两次发现”,并将自己所见所藏的双桥新旧出土拱璧做了记录。文章中提到张天方先生所藏拱璧中有8件是出自双桥[1]。根据有关学者的考证,这两件玉琮也极有可能是出自于嘉兴双桥[2]。其中十节玉琮在上射口一侧有扁长的月牙形符号,非常罕见。由于有刻划符号的良渚文化玉琮发现很少,符号的含义至今未有定论。2016年,平湖市庄桥坟遗址墓葬出土的一件良渚文化三足盘表也有图案几乎一致的刻符[3]。平湖的发现不仅为解读刻划符号的含义打开了新的思路,也从侧面佐证了这两件良渚文化玉器出自于嘉兴地区。
嘉善县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很少,迄今正式发掘过的仅有姚庄大往遗址。嘉善县博物馆馆藏良渚文化玉器、石器多为张天方先生的捐赠。包含2件玉琮在内,张天方先生共捐赠给嘉善县博物馆良渚文化玉器7件、良渚文化石器49件。有些石器表面还有张天方先生的注释,可以与其考古著作《浙西古迹》中的内容相互印证。经过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这些藏品的信息也被进一步挖掘,现将嘉善县博物馆馆藏张天方先生捐赠的重要良渚文化玉器、石器予以整理和公布。从张天方先生的注释文字可以看出,这些石器分别来自嘉兴、湖州、海盐、余杭、临安等地。这些来源地全部可以与《浙西古迹》中的记载相互印证。注有“大有村”“黄泥岗”“古三新”等字样的诸多石器,应为临安天目窑遗址附近的良渚文化遗存,是本文资料整理中的新发现。《浙西古迹》描述“尚胥乡(海盐)之新石器”一段中,张天方先生还特别提到“诸石器现藏在上海市博物馆,嘉兴或嘉善如有妥善陈列室,可以要还”[4],张天方先生心系家乡文化,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4]政协嘉善县文史委员会.文史大家张天方[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5.113-115.
[2]朱殷治.嘉善博物馆所藏良渚文化玉器[J].东方博物,2008(3):35-38.
[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湖市博物馆.平湖庄桥坟遗址刻画符号图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