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境拟人,游心于道

2019-04-30 13:19杜秦
牡丹 2019年11期
关键词:畸人高古司空

司空图是我国晚唐诗人、诗论家,其美学著作《二十四诗品》流传至今。他在《二十四诗品》中列举出二十四种审美范畴,在我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本文以《二十四诗品》中的“高古”“典雅”“清奇”三个词条为例,通过分析《二十四诗品》中的审美取向,浅析司空图的美学思想。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简称《诗品》,作于唐末乱世。司空图早期仕途道路还算顺遂,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当时的生活和社会地位是“两朝美官”“过泰过荣”,这样既富且贵的人当然不会无缘无故地“乐退安贫”。至唐昭宗时,唐朝已经名存实亡,司空图惧遭横祸,只能主动退出仕途以求明哲保身,无奈退而著书,隐居中条山王官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封建士大夫的处世格言,也是司空图的处世格言。

司空图在《诗品》中将二十四品并列,把他能体会到的诗的风格不分抑扬、形象化地描绘给读者,首将诗风细分为二十四种审美范畴,且每品均以十二句四言诗加以说明,以诗解品,以意境阐释意境,虽然难免有说理不清的弊端,但其于审美价值上是更上一层楼的。

《诗品》品评诗的风格以细致著称,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辨味”是审美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亦可见《诗品》正是他在“辨味”的基础上写出来的风格论。在他的这部著作里,儒、道、释思想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而如果将诸品论述当作诗来读,则不难体会到司空图一贯秉持的出世理念,因此人们可以说道家思想是《诗品》在论诗的风格时所依据的基本思想。

一、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

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高古

“高古”这段文字歌颂了一位历尽人间浩劫的“畸人”在风清月明之夜,驾着仙气悠然远游的惬意之态,赞叹他寄心太古、化身玄妙,颇有庄子《逍遥游》的风致,字里行间都是钦慕之情。然而,无论是随心所畅遨游于天地还是孤立太华之巅静听远处的清钟声,这位“畸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逃避现实,一心想回到那理想化的、没有是非彼此之分的太古时代,其清冷孤寂之情可想而知。联系到“高古”这一范畴,不难看出作者笔下的“高古”主要在于仿古,仿古人的“含思深远,无迹可求”,追求浑然天成、“天然去雕饰”的艺术效果,形如《诗经》和《古诗十九首》的古朴之质。

要达到作者提倡的“畸人乘真”的境界,就必须抛弃人世的种种情欲纠葛,这样的思想若放在盛世自然是行不通的。但是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来看,司空图正是以“畸人”这样怀璧隐遁的高士为理想人格,借精神上的升仙之旅逃避苦难的人世,畅游高古,飘然远行。

诗、书、画、印在审美范畴方面极为相似,理论研究领域自然也有可以互相借鉴之处。自南齐谢赫于“六法”中提出“传移模写”起,中国画学习创作就开始重视师古的重要性,画面效果力求“高古”之意。因此,这一品中传统的芙蓉、月、风、高山和清钟等审美意象被频繁、大量地使用,绘画品评时亦以得古意者为上。

二、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典雅

“典雅”这一审美范畴是相对于浮薄、鄙俗而言的,主张诗作的情感要真挚、态度要端庄。无论是“玉壶买春”“赏雨茅屋”的悠闲情境还是“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的雅集之举,无不契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标准;小雨初晴,白云冉冉,小鸟在林间追逐嬉戏,又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谐之态。在清幽的环境中行高洁之举,自然“人淡如菊”,因而他的诗写来也典雅可读。

纵观全品,司空图把典雅与淡泊联系到了一起。景致虽显生动可人,却令人觉得疏远。再使清淡如菊的人浸淫于此,长此以往,想不典雅都难。然而这一境界莫说在唐末乱世,就算身处唐初的太平盛世,仍然很难实现。如此良辰美景,淡薄如菊之人竟典雅到面对落花默默无言。厌倦世情、心灰意冷的人们或许只能寄情诗文,于精神领域享受这份典雅之意聊以自慰。显然,这与作者一贯宣扬的逃避现实的思想是一脉相通的。

“典雅”风格在绘画方面多体现在院体绘画中。宋初始设宫廷画院,与徐熙野逸之風相对的黄荃花鸟画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典雅”之风。设色虽然浓艳,但胜在形象生动、刻画细致严谨、画面不显轻佻,反而于富丽中表现出一股肃穆的皇家气度。此外,宋朝南渡之后的马远、夏圭二人的作品可谓是“典雅”的最佳诠释,一边一角的勾画间细腻雅丽之风展露无遗。

三、清奇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屟寻幽。

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清奇

有些诗歌作品虽然诗语清秀,却立意新颖,读来使人感到有新鲜奇异的趣味,例如,陶渊明的诗歌作品蕴田园野趣于隐逸高志,正合“清奇”之旨。从字面意思来看,全品开头从“群松”“漪流”的清秀意象引出“晴雪满竹,隔溪渔舟”的新奇之景,玲珑如玉的“可人”幽居其中,举止超凡绝尘、深情又清爽淡泊。吟诵之时不觉想象出这样的“清奇”意境,比之“典雅”少了一份端庄,多了一份清明,读来使人有如玉剔透之感。

这一品完全采用形象化的描绘方式来说明问题。司空图笔下的“可人”形象是一个脱离了红尘欲望、心情冷漠、遗世独立的超脱之人。这一形象无疑向人们表白,远离尘寰的生活是清新的、纯洁的,同时又是清冷的、孤寂的,“可人”纵使“如玉”,依旧只能对着悠悠的碧空出神,冷如秋月的眼神昭示着内心的寂寥。显然,这是作者玄学思想的又一形象化表现。

除了陶渊明之外,王维的禅意诗也可以被归为“清奇”一品。诸如《积雨辋川庄作》中最著名的一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将视觉上的美、听觉上的美和意境中的美融为一体,此情此景不可谓不清幽,艺术效果不可谓不新奇。

四、结语

司空图从道家思想出发,在对这三品的描述中都强调了一个“淡”字。这个字甚至贯穿了《诗品》全文,各品均由“淡”出发,又各有侧重。他不但把“雄浑”“冲淡”“旷达”一类的风格与“道”联系在一起,就是“纤秾”“绮丽”“形容”之类的富丽气象,在常人看来与“道”并无太大关系,他也能把它们归纳到道学审美范畴。如论“纤秾”,他就幻想着“窈窕深谷,时见美人”,既纤秾又要超然世外;论“绮丽”,他便说“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绮丽”而要脱尽尘俗;论“形容”,则说“俱似大道,妙契同尘”,愈近“大道”者愈佳。通篇读来,可谓玄气满纸。

在《诗品》中,司空图创作出的那些生活在极清淡的环境中的畸人、幽人、高人、碧山人、如菊之人等,莫不是一副冷漠旁观的倨傲之态,“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对一切默默无言,神情似倦怠又似幽怨。作者眼见李唐王朝大势已去,自己空抱恨喟叹却有心无力。《诗品》中每一个拟人化的诗品看似麻木无情,实则融汇了司空图自比之意,冰冷的外表下是一腔无处挥洒的热血。

前人以诗境拟人,后人以人拟诗品。这位深谙官场潜规则、懂得规避风险明哲保身、在虚幻的诗意世界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于国难之际虽然一味逃避,却在最后关头选择了以身殉国,将自己的人生旅程活成了一首诸品皆备的诗篇,细细体察其艺品与人品,又是何其壮烈,何其痛快!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杜秦(1994-),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批评。

猜你喜欢
畸人高古司空
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
晚明畸人文化及其成因
晚明的畸人文化及成因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乐高古古治的冒险之旅
浣溪沙·无题
司空见“惯”
在幽深与高古中追寻中和之美——读段朝林中国画作品有感
高古清雅 气韵雄健——评何健新的书法与国画
里耶简“司空厌弗令田当坐”文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