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大连市普兰店区中医医院,辽宁 大连 116200)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以及腹胀等,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以及工作。由于病情变化快、起病慢,且反复发作,明显增加治疗难度[1]。随着中医不断发展,其中脾虚气滞属于常见症候类型,常规西药已经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如何选择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的治疗方式成为研究重点。我院展开研究,探讨健脾调中消痞方在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纳入的94例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各47例。研究组男23例,女24例,年龄26~67岁,平均年龄(46.1±2.7)岁;对照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47.3±2.9)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别(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研究组:采取健脾调中消痞方(茯苓15 g、人参15 g、莲子15 g、白术15 g、青皮15 g、山药15 g、厚朴15 g、薏苡仁15 g、莲子15 g、枳实15 g、砂仁10 g、白扁豆10 g、桔梗8 g、甘草5 g。呕吐者加藿香梗6 g、竹茹9 g;泛酸严重者加吴茱萸3 g、黄连5 g、海螵鞘12 g;食欲不振者加炒山楂15 g、麦芽15 g),加水煎煮,2次/剂,1剂/天。对照组:采取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莫沙必利(5 mg,国药准字H19990315),5毫克/次,3次/天;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兰索拉唑(15 mg,国药准字H20067606),30 mg/d。所有患者连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症状积分标准判定[2]:分值越高说明症状越明显。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各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发现研究组胃脘疼痛、嗳气呃逆、胃脘胀满、纳差食少积分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变化情况(n=47,分,±s)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变化情况(n=47,分,±s)
组别 胃脘疼痛 嗳气呃逆 胃脘胀满 纳差食少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4.6±1.5 1.4±0.4 3.7±1.2 0.7±0.2 5.5±1.7 0.9±0.2 3.4±1.0 0.8±0.2对照组 4.5±1.4 2.8±0.9 3.8±1.1 2.3±0.7 5.3±1.6 3.7±1.2 3.6±1.1 2.7±0.8 t 0.334 -9.745 -0.421 -15.067 0.587 -15.779 -0.922 -15.796 P 0.739 0.000 0.675 0.000 0.558 0.000 0.359 0.000
2.2 安全性:随访中两组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随访6个月后发现,研究组中2例复发(4.26%),对照组7例(14.89%),复发率比对照组低(P<0.05)。
近几年,我国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日趋增长,是指上腹部不适,排除器质性消化不良的症候群。在中医上属于痞满范畴,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脾胃转枢失其常度造成,引起脾胃升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上常采取西药进行治疗,虽然取得过一定应用价值,但存在局限性,效果并不显著。随着中医事业不断发展,曾照强专家认为采取健脾调中消痞方治疗效果更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安全性高,提高生活质量[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无差别(P>0.05),治疗后研究组症状积分较对照组降低;且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研究组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改善病情,减少复发率。健脾调中消痞方中茯苓、人参、薏苡仁、扁豆健脾化湿;莲子、山药补脾厚肠;桔梗宣肺补气;枳实、厚朴降胃气;甘草则调和诸药。全方可达到补气化滞、健脾行气之功效。综上所述,健脾调中消痞方在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病情,避免复发,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