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屠雯|文
前些日子,湖南永州新任市委书记严华的一篇随笔在当地朋友圈刷屏。题目就是“不要让5+2、白+黑、8+X成为工作常态”。严书记写的是党员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的主题。而在实际工作中,这种节奏不仅仅是政府机关部门存在,在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同样存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媒体上在描写一些先进人物的时候,都要渲染这种加班加点的工作状态。的确,在某些紧要关头、重要节点,加班加点甚至不分昼夜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敬佩的。那是在特定时期里形成的特殊氛围和为了崇高理想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一直学习的精神力量。然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种奉献变成了一种衡量标准,似乎没有加班加点,没有带病工作,就不能算先进。工作做得好坏,工作效率和成果反而成了一个非主要指标。
快速高效地在正常时间内完成工作不好吗?身体健康、多陪陪家人孩子,怎么就成了非主流?这样“5+2”“白+黑”的形式,到底是说明工作太多,还是形式大于内容?笔者的一位在某央企集团总部工作的朋友,基本没有按时下班的时候。每天白天开各种会,所谓“研讨”各种问题,下班后的时间才能用来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写该写的报告。如果偶尔某天可以按时下班,还心生忐忑不敢走:还有同事在工作,自己先下班显得不积极不认真;领导可能还在,自己先下班难保不会被叫回来处理问题。这几天,网上曝出搜狗公司要裁员,其中加班时长是一个标准,以至于很多员工宁可在公司吃饭遛弯,也要凑够一定加班时长。这消息的真假姑且不论,只是这加班从内容演变成了形式,所带来的拖沓、低效、内部消耗,影响的将是整个团队或者企业机体的良性运转。
几十年的职业生涯里,我们都加过班。加班现象在中国的企业中非常普遍。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年白领生活状况调研报告》显示:从不加班的白领仅占18.05%;超过8成的白领加班是常态;其中,每周加班3小时以内的白领最多;每周加班10小时及以上的超20%。在竞争激烈、发展速度极快的互联网和新兴公司,甚至出现了995、996现象(即每天工作时间从早九点到晚九点,每周工作六天或者五天)。加班现象的长期存在,离不开企业快速发展、描绘美好蓝图的背景,也跟个人无私奉献,追求快速成长的目标相关。但如果把加班当作一种硬性指标,则是既脱离以人为本又形式主义的低级管理方式。人不是机器,长期超负荷超长时间的工作压力会导致身体健康问题频发。许多精英人才倒在健康问题上,令人扼腕。健康、高效工作30年,愿我们都有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