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育人的主渠道

2019-04-29 00:05赵占西田松亚
教师·中 2019年3期
关键词:主渠道课程思政育人

赵占西 田松亚

摘 要:文章针对课程教学中育人方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课程思政需要解决的问题,认为要把思想政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建立能够融合不同学科的课程体系,推进学科、课程以及专业教师参与思政教育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形成多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其中“课程思政”是育人最重要的途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主渠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09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8-0008-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等教育就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如康奈尔大学的校训:“走进这里,你将变得更加博学和智慧;从这里走出去,你将对社会和人类更有价值。”育人目标的实现依赖于高校所有学科与课程的共同作用,要求高校以育人为核心,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教学以及专业教师参与思政教育的常态化。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书育人最重要的途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是育人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最具效能的实现形式。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在价值传播过程中凝聚知识底蕴,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强调价值引领,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

一、育人的首要任务:德育的重要性

近代教育科学创始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特别强调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愈大。”

思政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品德能力教育诸方面。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德育放在首位,需要我们将德育思想渗透到智育、体育以及所有的日常生活中,在业务工作中起统率作用,更好地促进智育和体育工作的发展。

尽管中外学者都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但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中,德育工作处在明显的弱化状态,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人们普遍对德育的阶级性强调不够,认识不足,在社会上出现了“零道德现象”,其特征是既不想损人利己,也不克己为人,包括了大量“温和”的个人主义成分。反映到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行为;反映到社会上,就会影响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甚至出现了“见义不为、见死不救”的行为。虽然这类人本意上并不想危害社会、损害他人,但这种为人处事的客观态度,却等于纵容了犯罪分子,表现为缺乏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下降等。

某些大学生的行为还不及幼儿园的小朋友,这种智力水平与道德素质的反差,令人深思。加之高校目前又普遍实行学分制的教学体系,学生中学阶段时在家长、教师的怀抱中成长,依赖性极强,到了大学,就会出现以下现象:自我控制能力差,不珍惜时间,混日子;目光短浅,选易于拿学分的课程,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盲目选课缺乏系统性;基础课被淡化,在“必须和够用”思想的指导下,成了“事事皆知,无一精通”的学生。

基于以上种种现象,虽然近几年来,学校的思政工作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但从大思政体系来讲,还存在很多问题,思政教育薄弱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二、目前育人方式存在的問题

(一)思政教育工作方式有待改进

思政教育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想发挥其最佳作用,就必须经常、有效地调整和改善相关因素,使系统处于最优化状态。

思政教育与大学成才的关系就好比食盐与一个人生长发育的关系一样重要,但是受教育者如果短时集中大量摄入“食盐”的话,不仅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带来副作用。所以思政教育的最佳方式应该是建立大思政体系,各行各业、各级组织、各个部门、每一个受教育的环节都应该有良好的思政教育存在,也就是说思政教育应该具有恰当的“载体”,并且通过每一种“载体”渗透到受教育者的思想深处。

(二)专职思政教育工作者力不从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思想复杂化以及思政工作中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使得思政工作越来越重要,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较高中生有了较多的自由时间和思考,他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人生,且迫切要求对各种困惑或疑难问题得到满意的解答,但是,目前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中,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数比例相对偏低,从事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大多为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尽管他们有朝气、有活力,便于与同龄学生交朋友,但往往没有掌握工作方法,在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三)社会偏见与市场经济的冲击

作为基层思政教育工作者,笔者深切体会到近年来思政教育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花了很大的力气,但教育的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原因表面看来是学生对思政教育缺乏心理认同机制,但其本质却是思政教育工作没有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不少人认为思政教育工作者“靠嘴皮子吃饭”,没有真才实学。这样的偏见在高校中较为普遍地存在,致使专职思政队伍处于“孤军奋战”的局面。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被社会看轻,劳动价值得不到社会承认,使青年教师觉得搞思政教育没前途。

(四)弱化了教书中的育人功能

现在高校从事业务教育的青年教师大多来自非师范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教师,他们缺乏上岗前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风范教育,错误地认为自己是纯搞学问的,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育人责任,没有看清社会科学与思政教育息息相关,也没有意识到自然科学同样存在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谁服务的问题。

大多数青年教师不懂得“教书”是手段而“育人”是目的这个教育宗旨,片面地认为自己只有“教”的责任而没有“育”的义务。甚至当课堂秩序不好时,授课教师会找到政治辅导员,让辅导员为其维持课堂秩序。

三、课程思政:育人的有效途径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说明了课程思政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传授的都是有用的“看家本领”

在业务课教学活动中,教师传授的知识在学生看来是将来就业谋生所必需的,且有考试成绩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而且业务课教师普遍具有高级职称,且年龄较大,社会阅历丰富,在学生看来他们的话可信度较大。如果在业务课教学中穿插思政教育知识,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学生的成长无疑是有益的。

(二)课程思政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荣格(Carl G. Jung)在心理治疗临床中发现,心理治疗要取得最佳效果,就必须使医生与患者在心理上相互沟通和影响。

思政教育同样也应该遵循心理相容原理,以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对教师精心准备的业务课教学活动,求知欲强的大学生大多是欢迎的,在心理上是轻松无戒备的。此时,教师若能适时恰当地插入思想品德的内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师的人格魅力:师德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规范的要求,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受过良好教育的高校教师,应该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社會责任感,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一个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必将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必将成为学生的表率。

业务课教师要想将思政内容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贯穿于有意与无意之中,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对教材中的各种文化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思政资源,充分发挥教学的育人功能,从而使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四)教书育人:大思政系统的基础

建立多元化的思政网络队伍,就必须树立全员思政意识,而全体授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最频繁,学生的大多数活动也都有教师参与,教师有条件、有义务、有能力在所有活动中渗透思政教育,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使教师不仅成为业务知识的传播者,也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的主力军。

无论什么阶段的教育,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只有充分发挥“人类灵魂工程师”对学生真、善、美思想的影响,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基础,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具备自我完善功能。

四、育人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全体教职员工去实现。教职员工的思想状况、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与工作作风,不仅直接影响教育工作,而且还会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同时,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作风和治学精神,是学校政治空气、学术气氛和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最重要的育人环境。所以,应该特别重视课程思政,使全体教职员工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金浏河,高 哲.对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辨[J].现代职业教育,2017(18):60.

[3]杨 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2):101-103.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猜你喜欢
主渠道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校教育惩戒:学生欺凌治理的主渠道选择及其实现路径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发挥国有主渠道作用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应急保供主渠道作用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配合主渠道积极参与大学生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