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儿童题材散文的“风韵”研究

2019-04-29 00:06黎春晓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风韵丰子恺

【摘 要】本文论述丰子恺儿童题材散文的“风韵”,认为丰子恺儿童题材的散文具有平易率真、幽默风趣、生动坦诚的风格,这既有时代背景的原因,也是作家崇拜童心的天性使然。

【关键词】丰子恺  儿童题材散文  风韵  平易率真  幽默风趣  生动坦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C-0146-03

作为当代社会著名的漫画家与散文家,丰子恺所创作的散文声名远扬,备受海内外读者推崇。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儿童题材散文,这些散文平易率真,幽默风趣,生动坦诚。赵景深评价丰子恺的儿童散文:“……他用平常人的心态去表现写,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美,写作功底十分浑厚,文采飞扬,不仅让我们联想到朱自清的美文。”本文探索丰子恺儿童题材散文的“风韵”及其成因。

一、丰子恺儿童题材散文随笔的“风韵”

1940年,日本创元社发行了在日本颇负盛名的汉学研究学者吉川幸次郎翻译的丰子恺创作的13篇缘缘堂随笔。在发行刊物中,吉川幸次郎认为丰子恺是中国现代社会中颇具文学艺术色彩的多才艺艺术家,并且包含着别人所不曾有的纯真坦率,并且对于万物有丰富的爱意,又有正气、刚正不阿。他认为丰子恺是向古代陶渊明等一项的风雅人物,能够在现代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形成独树一帜的自我风采。日本文学家评论家谷崎润一郎在读了这个译本后,写了一篇《读缘缘堂随笔》。谷崎说:丰子恺“非常喜欢小孩儿子”,“将译本一百七十页的小册子读后,就可以发现著者可爱气息、才华横溢的一面……将之称为艺术家的随笔著作。他所取的题材随心所欲,任何事物都能活灵活现的出现在他的笔端,显得更加拥有韵味,而且更加的不可思议”。

在研究丰子恺儿童散文的文章里,以上学者的评价可以说是最为到位的,因为他们的观点得到丰子恺本人的认可。丰子恺在文中提到:“吉川君评价我‘率真、`对万物有丰富的爱意。谷崎君评价我爱写‘朴实无华的、简单易懂的、微小的、不足轻重的事物;又评价我是‘对孩子充满了爱意。这两位难得异国知己!他们像是神奇的算命先生,从我的文章中,把我的生活习性都推算出来,真可谓‘海外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了!”又说:“我同时认为自己是孩子,也觉得吉川、谷崎二君也拥有孩子的天真。连翻译者的夏先生(夏沔尊—— 笔者注),索稿子的叶先生(叶圣陶—— 笔者注),恐也不免有点孩子气。不然,为何执着于我所写的带有孩子气的文章呢?在中国,我觉得孩子太少了……”讲到吉川君把他评为在庞杂诈伪的海派文人之中“一枝独秀”时,丰子恺说:“这一比也比得不错。我的文章除了看看以外,确实毫无用处。”

谷崎润一郎对丰子恺的散文随笔也颇为推崇,他认为丰子恺能从生活中的细微琐事中描述出一种别人无法言说的“风韵”,笔者认为这种深刻的风韵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理解。

(一)平易。丰子恺的儿童散文与其漫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是采用平易近文的写作模式,借助世人生活中琐屑平凡的事物折射深奥的人生哲理。如《儿女》中描述孩子在清凉夏夜纳凉的场景,给人们展开一幅满含天伦之乐的纳凉图。散文利用细腻的描述手法,通过对生活中的各个微小细节进行描述,如在对孩子进行描述时,使用“软软”一词,仿佛人们的眼前就有一个软软糯糯的小孩儿儿在地上坐着啃西瓜;将孩子们写的稚嫩的诗融入散文中,还饶有兴趣的在最后写上孩子们的诗意归纳“报告”,真让人忍俊不禁,这样生动丰富的阐述,让人们产生一种自己也在夏夜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错觉。

又如《给我们的孩子们》中对五岁小孩儿瞻瞻的描述,将小孩儿的那种倔强、认真、执着、真性情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们感觉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如在描述瞻瞻作为“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时,列举其在“花生米打翻了”等三个小事件中表现的“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让人们无奈感慨与小孩儿儿的真性情;在描述瞻瞻遇事“拼命地用全副精神去对付”时,列举外婆烧香带回的小泥人,被珍惜时的“鞠躬尽瘁”,被打破时的“号哭的悲哀”等,让人们感觉到小孩儿的认真与执着。朴素平易的描写,犹如简笔勾勒的速写,但却活灵活现地塑造出天真可爱的瞻瞻形象。

(二)率真。“率真”二字贯穿于所有的丰子恺儿童随笔,作者在他的随笔中总是毫无掩饰地把自己的襟怀披露给读者,例如《作父亲》(1933)一文中描写小鸡贩子因见孩子们争着要买,便不肯让价,孩子们买不成小鸡,哭哭啼啼回屋里去。然而这篇文章主要不是表达对孩子们的同情,而是要借这事件衬托出大人的虚伪,在写作者对小孩儿儿们的抚慰时,用两处省略号,用“天真烂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与“容藏”一词,这种大人都无法再说下去的虚伪,与阳光春景的强烈对比,这是一种怎样的社会悲哀。又如《儿女》一文中,丰子恺在写儿女们边吃西瓜边“作诗”,“我”则在心中评判他们的作品,接着,笔锋一转,以孩子来对比成人,小孩儿儿们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吃西瓜中,从侧面描述出小孩儿儿们具有“明慧的心眼”,能“最明确、最完全”的看见人事最真实的一面,而大人们在尘世中起起伏伏,已经失去了最纯真的心,已经变成“可怜的残废者了”,这种强烈的对比向世人揭露了尊崇的父亲与自身行为、真心之间的博弈。丰子恺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展示给读者,这也难怪吉川幸次郎坦言,他之所以钟爱于丰子恺,是因为丰子恺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率真气息,能从中体验到世间万物的深刻、纯真的爱意,能在作品中体会到他的刚正不阿,他的纯净正气,并将他与陶渊明等人物进行比喻。

(三)风趣。幽默风趣的特点在丰子恺的儿童散文中随处可见,信手拈来。例如《给我们的孩子们》写瞻瞻,在剃成光头时候的场景描述,瞻瞻认为父亲变成了“和尚”,让人顿觉忍俊不禁;在瞻瞻发现其腋下长毛误认为黄鼠狼时,那种号啕大哭的失望,用亲友被判定死罪这种诙谐幽默的比喻,这一比喻极为幽默逼真;在求抱到车站买香蕉时,用“多多益善”“满满”等词显示了孩子的真,而熟睡后香蕉被丢在哪里无从知晓时,又让人觉得宠溺无奈。生活中常见的一幕,在丰子恺笔下变得妙趣横生,构成了一幅幅有趣的天伦之乐图,孩子的言行是多么的天真稚拙,富于童真和童趣,讀者读到这样的文字,都会忍俊不禁,会心一笑,在这幽默风趣的字里行间,既能领悟到儿童心灵的洁净与率真,又深深地体味到作者真挚深厚的父爱之情。

又如《儿戏》中,丰子恺用漫画般的白描写法平易地勾勒了两个小孩儿为争木片头而至于打架的整个“暴动”过程,正在剑拔弩张之际,“五香豆腐干”的吆喝声顿时将本来眼泪横流的小孩儿吸引过去,就拿着报纸出来这一简短时间,已经能听到所有人重归于好后的那种坦言欢笑。同样也是生活场景,在作者笔下体现出的浓浓趣味,让人读后不觉莞尔。

儿童题材是丰子恺随笔的特色。就数量而言,以《缘缘堂随笔》为例,此书汇集了有20篇左右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小品,其描写未成年儿女的篇章有五5篇:《华瞻的日记》《给我的孩子们》《从孩子得到的启示》《儿女》和《阿难》。再加1篇作者写童年经历的《忆儿时》,计6篇,就已占据全本书的三分之一。就其精湛的艺术性而言,有学者评价“丰子恺所以会成为‘中国现代不是艺术家的艺术家(谷琦润一郎语),其价值所在最初已蕴结在他对儿童题材的独特爱意。”

二、原因分析

为何丰子恺能创作出大量具有久远艺术魅力的儿童漫画、散文?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老儿童,永葆童心。丰子恺的心中始终存折仁爱与童真未泯的情节,从荣格集体无意识及原型理论来看,个体与自己的童年的往昔都存在先天的联系。人们对于儿童生命体质的认识及童年生活的体验,也使得逝去的童年成为创作主体寻找精神家园的主要方式之一。

丰子恺的童年是充满乐趣的。茅盾曾说,对于个人的内心本质而言,各种外来的思想情感并非没有任何缘由的进驻与其心灵中,而是需要“适宜的土壤”供给,使种子逐渐生根发芽。茅盾所说的“适宜的土壤”,则就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对丰子恺来说,乡的人事风情、乡土文化便是这“适宜的土壤”,而和睦温暖的家庭氛围则是土壤中的重要养料。丰子恺出生在人丁兴旺的小康之家,他在成长过程中,备受祖母、父母和姐姐的宠爱。他有六个疼爱自己的姐姐,他是这个家中享受独宠的唯一男孩。他小时候喜欢与小伙伴们一起养蚕、摘桑葚,而每年的各种节日庆祝也是丰子恺的最爱,对民间花纸儿、花灯、彩伞、印泥菩萨等艺术也情有独钟。可以说,这片土壤滋养了丰子恺的童年,也培养了他的审美情趣,丰富了他的童心世界。这些童年时期的人物和往事,给予丰子恺精神的慰藉。在这个存在太多苦楚、疯狂、悲愤与苍凉的世界中,丰子恺以此作为消解人生苦难的法宝,营造精神生活上的一方乐土。正如丰子恺所言:“我相信一个人切不可失去是一颗童心。所有人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存、平和而幸福。所以我情愿做一个‘老儿童,让所有人去疑惑吧。”

(二)爱孩子,崇拜童心。日本文学评论家谷崎润一郎在读了《缘缘堂随笔》以后,认为这本书的作者“是非常喜欢孩子的人”。谷崎润一郎评价丰子恺“非常喜欢孩子”,的确是他的特征之一,为此把谷崎润一郎称为“异国知己”也是理所当然的。

丰子恺曾经说,他的心被四件事所占据:神明、星辰、艺术以及儿童,而这儿童则是他的一群因缘纠葛、活泼可爱的儿女,他将他们放在于神明等其余三方同等的位置。

丰子恺早期的儿童散文,写作时以自己的孩子为题材,可以看出他真心地疼爱自己的孩子,和他们一起生活玩乐,羡慕他们的天真烂漫。他说世间最富有灵气的是孩子,而只有孩子才属于真正的人,所以他自己十分崇拜儿童。丰子恺十分钟爱八指手头陀的诗中,将孩子比喻成“莲花”,说人世间的孩子是最为纯真、心境最为洁净的存在,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尘世间的各种欲望执念逐渐将其天真遮蔽。他还专门找人将这些诗句刻画到自己的烟斗表面。他从孩子生活的细微小事中逐渐探寻孩子的独特意境,来搜集写作的素材。作为父亲的完全陶醉在孩子的感情中了,并创作了一片天真可爱的小品《华瞻的日记》(1926)。他摒除了大人的一切成见来窥测儿童的纯洁的心灵,觉得“大人们的所为,真是越看越稀奇了”《给我的孩子们》(1926)充满了对儿童的憧憬。他在散文中说,行走在人世间永远不会再碰到与孩子们一样会对自己“肝胆相示”的人,世间的所有人也不会在秉持“彻底地真实”,展示出最纯粹的“纯洁”,虽然他在散文中描述的是生活中最为微小平凡的琐事,但由于其描写的文字十分真实与生动,所以才能变成最让人意味深长、最具吸引力的艺术作品。

他在散文中对孩子们玩家家进行了十分细致的描述,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新郎、新娘等角色扮演,或给凳子穿上袜子和鞋,或是将蒲扇当成车子骑,或是号啕大哭的索要花生米等,每当丰子恺看到这些画面时,他都会赶紧随手抓来笔和纸,偷偷地速写下来,便成了饶有兴味的儿童散文。丰子恺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他能够从物欲横流的世界中看到孩子的需求,看到孩子的不幸,看到整个世界的不公平,也就让他对孩子的天真性情更加热爱。

丰子恺曾说过,在社会中穷苦的大人固然是困苦的,但穷苦的小孩儿则是更困苦的。大人虽然困苦,但是他自身能够知道困苦因由,并能想办法将其去除,但穷苦的小孩儿的苦,却让其自身更为茫然,他们不能知道所谓的困苦,只知道茫茫然寻求生存的欢乐,这却是人世间最为悲哀、凄惨的存在。

在丰子恺眼中,孩子代表的是最为纯洁的存在,是一种真善,是一种童心至极的纯真,其中不掺杂任何的残忍、虚伪与腐蚀,他们并不存在任何名利的束缚,更不存在任何隐藏的猜疑与嫉恨,展现的是最纯净的“清净心”与“佛性”,所以他为了能够从心底始终秉持一颗纯真美好的心,探寻不含任何烟尘气息的世界,他一直活在儿童的世界中。他所见、所描述的都是儿童真实的情感、喜爱、纯真与神态,他能从儿童的世界中寻求出人世间最为深刻、本质的真相,他追求的是最为真实、纯净的自己。他用“企慕”与“艳羡”两词形容自己对孩子纯真宽广世界的向往与执着,他说可能有人会说他这种空想的追求是“荒唐的乌托邦”,是为了寻求“逃避现实之所”,但对于这些质疑的反对声音,他则认为这些人是“可笑”的服从与现实的安排,从根本上忘却了“人类的本性”。

(三)催化剂,时代背景。时代背景是丰子恺创作儿童散文的外在催化剂。丰子恺在“五四”时期登上文坛,随着“五四”思潮“人”的觉醒,儿童问题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梁启超、李叔同等人重视儿童,认为儿童主宰着祖国未来命运,这为儿童的被发现奠定基础。而鲁迅、周作人结合中国社会的现实,对“儿童本位观”进行本土化的理论阐释,最终完成了具有现代价值的中国儿童观的构建。在以“儿童为本位”的思想指导下,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们在儿童文学的改革上投入相当大的精力。他们“大都有着一种或隐或显的‘儿童崇拜倾向,其中冰心、叶圣陶、郑振铎、丰子恺、俞平伯、许地山及周作人似乎尤为明显”。作为文学研究会成员的丰子恺,不仅以儿童为题材,创作大量有趣的儿童漫画,还用文字表达他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儿童所玩耍的游戏、喜怒哀乐、可笑的心理,甚至他们调皮荒唐的行为都是作者的写作的素材,俨然成为作者眼中玩味不尽的美丽景色。他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了解儿童,保护儿童,并提醒家长要注意教育孩子的方法。他把自己融入儿童的世界,教育成人要用儿童的思想来对待儿童的生活,身临其境,并且讲他们世界中的话语。对比此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作者总是有意无意地用孩子的眼光展现他们眼中的成人世界,從成人的角度去观察成人和儿童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展现儿童世界的纯真和美好,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冷淡和污浊。与同时代作家冰心对孩子深切的爱不同,冰心在温情氛围与优越的物质生活中构筑的是温柔甜蜜的童心梦,表露爱的哲理,而丰子恺则把儿童作为独立的精神个体,推崇儿童善良纯洁的品性,并把儿童的生活状态介入他的各种生活、思维和文化领域。

综上所述,正因为丰子恺本人就葆有一颗仁爱、童真未泯的心,又十分爱护孩子,在“五四”思潮的时代背景下,他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散文,这些儿童散文由于真实和生动,成为意味深长的、能够吸引读者反复阅读的一篇篇艺术精品。

【参考文献】

[1]丰子恺.子恺随笔(上、中、下)[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

[2]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3]富华.丰子恺“缘缘堂随笔”深度细读[J].文学评论,2009(3)

[4]郭磊.用“艺术心”养护童年——论丰子恺的儿童观及儿童文学创作[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1

[5]徐型.丰子恺的儿童文学创作[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1999(3)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中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实施途径的研究”(2017KY12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黎春晓(1980—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风韵丰子恺
爆炒米花
陈洁白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的“人”和“文”
漫画欣赏
荆楚风韵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荆州三国故事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古镇风韵
On Musical Forms —— One of Presentation of the Social Id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