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国外就业援助政策对我国基层就业服务的几点思考

2019-04-29 03:54于莹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就业服务对策建议

于莹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国外就业援助政策的基本情况,探讨了国外就业援助政策对我国基层就业服务的启示,提出了推进我国基层就业服务的几点对策建议。要强化结果导向,充分发挥就业培训作用;以需求为导向,加快智能化就业服务建设;高度关注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变化,紧跟时代步伐。

【关键词】 就业援助;基层就业;就业服务;对策建议

一、国外就业援助政策基本情况概述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指南的相应解释,失业普遍被定义为在所得工作岗位当周工作时长少于1小时,且有就业能力并在过去4周采取求职行动的劳动者状况。当失业状态达到12个月及以上,则被认定为长期失业。在国际范围内,就业援助是就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的是减少长期失业情况。

金融危机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完善了自身就业援助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归结起来主要特点包括以下方面:

1、以岗位培训为核心,强化劳动需求信息供给和培训力度

从近年来欧盟多个国家公布的政策看,岗位培训是各国在开展就业援助工作中的基础内容,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欧盟各国普遍在公共就业服务方面采取更为积极的政策,强化信息供给的同时,不断深化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力度。

2、加大各类雇主在政府主导的就业援助服务中的参与力度

使雇主的需求导向在就业援助培训过程中得到有效激发,使雇主与劳动者更好地形成“工作状态”,促使劳动者在被援助过程中顺利掌握对应劳动技能,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3、强化就业技能预测,引导劳动技能布局,避免错配

2010年起,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就开始向欧洲各国提供各类主要工作技能的供求预测,以便各国在进行就业援助或就业服务时能够提前布局,避免出现部分领域劳动力供给过剩,但部分岗位空缺的情况。

二、国外就业援助政策对我国基层就业服务的几点启示

拥有稳定的劳动岗位是个人在现代社会生存的基本前提,也是自然人获得劳动报酬的基本手段。就业服务关系到每位劳动者的切实利益。国外就业援助政策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因金融危机而开展的各项制度完善改革,对我国的基层就业服务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1、建立并完善与当地实际相匹配的长期就业服务制度,强化本地就业服务政策的整体性和针对性

在保持相应政策和服务的连续性的同时,做好就业服务各项工作的细致划分和服务归口,充分调动当地各类就业资源,以引导就业为先导,以预防失业和积极提供再就业机会为手段,强化就业服务的地区特点和前瞻性建设。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就业援助是其就业服务诸多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其解决长期失业者重返社会,从事经济活动的重要途径。从就业服务政策结构角度出发,提供更好的就业引导和就业机会,才是避免出现长期失业人员的根本途径。如何长期而又稳定地为所在地区适龄劳动者提供有效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服务,是就业服务成效评判的关键。

2、在就业服务工作中,切实实现“以人为本”

公共就业服务是人本服务,这既是服务内容的本质体现,更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与其他公共服务不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就是“人”,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就是以“人”为中心,不断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就是不断提高就业服务的质量和匹配度。对于基层的就业服务而言,更应该不断优化就业服务流程,切实提高就业服务效能,逐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强化就业服务政策宣传,让公共就业服务的各项职能能够得到切实的发挥。

3、切实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劳动供需大数据

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之所以可以进行就业技能预测和岗位匹配,究其根源就在于这些国家都已经建立起了覆盖全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网络。以美国为例,其政府出资建设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体系遍布50个州,所有劳动者均可以通过数据信息网络准确、高效、完整地获得相应地区的劳动信息。2002年,我国正式出台“金保工程”,迈出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关键一步,但较之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在后续的工作中,要以建立劳动供需大数据为目标,不断推动就业服务的信息化和业务办理信息化进程。

三、关于我国基层就业服务的几点建议

1、强化结果导向,充分发挥就业培训功能

就业培训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行之有效的就业服务重要内容,以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自美国实施再就业培训政策以来,每百万参训人员中70%左右均可实现就业。这与其完善的就业服务培训制度密不可分。

一是在参训者参加就业培训前,做好信息梳理和人群划分,通过学历、年龄、工作经验、工作诉求等现实条件,对拟参训者进行分类,组织不同形式的就业培训,进而将就业培训逐步变为“职前培训”,使就業培训效能有效提升。

二是在培训主体上,强化当地用工单位的参与度,将当地企事业单位的实际用工需求与就业培训相结合,实现实际工作内容与就业培训内容的无缝衔接,强化就业培训内容的实用性,逐步使就业培训成为参训人员就业的起点,而不是就业的条件。有效缩短求职者的求职环节,实现实质上的“边学习边就业”。

三是就业培训内容上,不断强化以就业为目的的结果导向,针对不同求职主体的现实需求,强调差异化培训管理和培训实施,对于具备劳动经验但不具备电子化办公能力的劳动者,强化各类基本软件操作技能培训;对于具备办公电子化操作能力,但不具备工作经验的劳动者,强化各类实际操作工作经验和技能。

四是在培训形式上,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吸纳委托社会力量和专业服务,创新就业培训形式,丰富就业培训内容,完善就业培训课程层级结构,将就业培训变成企业展示自身、社会力量发挥优势、专业服务提供效能的有机整体。

2、以需求为导向,加快智能化就业服务建设

就业服务信息化是新时代就业管理的基本特征,自“金保工程”启动以来,已经经历了就业服务信息化到信息化就业服务两个阶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化就业服务正在逐步向智慧化就业服务转变。在坚持需求导向的基础上,应该着重关注以下领域。

一是优化审批流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沟通已经从人与人的沟通逐步转为以移动互联终端为媒介的沟通,减少面见审批流程和面见审批环节成为了整体发展趋势,在就业信息服务领域,更应该加快减少面见审批的步伐,以线上审批注册为基础,逐步缩减求职者面见审批次数,优化公共服务事项类型,优化服务审批内容,通过有效宣传,让所辖地区所有求职者清晰申请流程,切实满足各类需求。

二是大力推动“两厅”建设,实现数据跑路,人少跑腿。“两厅”指的是互联网自助服务大厅(网厅)和就业服务移动APP客户端(掌厅),加快“两厅”建设,既是就业服务的现实需求,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各地就业服务机构基本均已建立自己的“两厅”体系,在后续的工作中,应该结合当地实际,不断优化“两厅”的服务内容和数据时效,确保“两厅”面对个人用户、企业用户、单位用户全面自助、全面便捷,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三是立足人本需求,做好线下服务。智慧化不是电脑化,更不是不再进行服务,而是将有限的公共资源和就业服务力量进行个性化投放,更好满足求职者的个性化需求。在坚持做好综合窗口服务的基础上,更多地针对所辖特殊需求人群进行重点帮扶和重点服务。

3、高度关注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变化,紧跟时代步伐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新就业形态”概念,要求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新就业形态”是新时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劳动者在生产资料、运输流通、销售仓储、交易支付等各个环节在智能化数字化为先导的移动互联技术赋能的基础上呈现的崭新劳动形式,其本质是生产者间全新的协作模式,是生产者与消费者间全新的交易模式。对于这一群体的就业服务,应该在以下方面加以侧重。

一是做好就业政策的宣导与政策培训。“新就业形态”是新时期创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的重要表现,对于相应从业者,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更应该在严格的管理下做好支持培训工作。就业服务部分,结合各类数据信息,对于所辖“新就业形态”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宣导,让其具备合法合规的经营资格,认真履行纳税义务,同时做好各类支持优惠政策的宣导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困难、复员军人等特殊群体进入“新就业形态”的情况,不但要做好培训宣导,更应该开展辅导面谈等“一对一”工作,使这些人群不但能通过“新就业形态”完成就业,而且可以越做越好、做大做强,走出自己的天地。

二是不断优化完善新就业形态的管理规范。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支持新兴业态发展,提出改进新兴业态准入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于基层就业服务工作而言,要在辖区内做好对于“新就业形态”的理解和认识,在充分理解市场、理解业态的基础上,制定适用于本地实际的管理规范和监督机制。

【參考文献】

[1] 郭荣丽,郭秀红.新就业形态视阈下对公共就业服务问题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7(12).

[2] 李宗泽.国外长期失业人员就业援助政策及启示[J].中国劳动保障报,2015.7.18.

[3] 吴江,王欣.长期失业人员求职意向的研究——基于公共就业服务角度的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3).

【作者简介】

于 莹(1982—)女,汉族,山东临淄人,本科学历,淄博市临淄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公共就业和就业服务.

猜你喜欢
就业服务对策建议
构建与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与跟踪体系
需求理论在高校图书馆就业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问题的探究
推进就业服务提档升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推进就业服务提档升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
面向就业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拓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