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芬
【摘 要】让孩子过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校园生活,挖掘国家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孩子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心灵得以滋养,素养得以提升,激发其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校园;环境浸润;活动
一、基于生源,用环境浸润:让学生时刻徜徉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
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安徽的、河南的、江西的……也有江苏其他城市的。尽管入学的孩子中超过85%来不同地方,但他们拥有着相同的“根”。
学校以“学校应该富于历史,使人常能领略数千百年来之文物,以启发他们光大国粹的心思”为指导,以传统文化为线索,建设了儒家文化墙、国学园、节日文化长廊、苏州文化体验馆等文化景点,为学生过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校园生活提供空间。
学校大厅内,修建了儒家文化主题墙,墙的上半部分镌刻了孔子行教像和他的名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下半部分是整部《三字经》。大厅的另一侧是学校的节日文化长廊。旨在让孩子了解农历天空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正对门厅的是国学园,核心景点是端坐在千层石上的孔子讲学雕塑群,孔子居中而坐,威严而慈祥。环绕孔子行教雕塑群的是一条取名“流觞曲水”的小溪。雕塑群背景墙后面有一石(太湖石似数峰连绵),两树一丛竹(松、竹、梅岁寒三友),在门厅或校门口远望似一幅以背景墙为框的岁寒三友图。
园中小道分别串联了四座智慧门,门楣镌刻了由吴江区书法家书写的“道、墨、法、兵”四个大字,智慧门的一侧镌刻了各家名言。儒墨道法兵遥相呼应,互为补充,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走过智慧门是太极广场,一文一武,一张一弛,情趣盎然。
在草坪中有八组灵璧石石桌。桌面上分别镌刻了篆书、隶属、楷书、行书等书法作品,体现了学校对传承和弘扬书法文化的不懈努力。
学校在文化景点建设中,追求师生当下生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用具有传统文化韵味、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浸染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
二、基于课程,用活動生发:让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得以滋养
陶行知先生说:“今日教育界责任之最重要且最紧迫者,莫若利用教育学解决学校课程问题。盖课程为学校教育之中心,假使课程得到圆满解决,则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解决”。
根据课程,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时节,今年春季一开学我校便开展了以“我的春节我的家—年俗交流活动”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
活动一:各地年俗大交流
主题班会上陕西西安的张嘉晨同学用一张张照片,和同学们分享家乡大年初一放炮、祭祖、拜神的传统习俗;来自福建建瓯的叶宇轩同学介绍了大年初一祭拜五道师公的特色习俗;来自江西的黄研菁分享了过春节时客家人必吃的美食——灰水板……台上的同学讲得绘声绘色,台下的同学听得津津有味,做元宝、逛庙会……各式各样的春节习俗让学生大开眼界。
活动二:元宵时节猜灯谜
元宵节这天,我校举行了第二届元宵猜灯谜活动。活动前,学生和家长一起用过年压岁钱的红包袋、家中礼品的包装盒等,打造一盏盏精美的灯笼;高年级的书写能手担起了剪彩纸、写灯谜的任务。在学生、家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文化长廊喜庆万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元宵灯谜趣味横生,让学生迷上了元宵的谜……
以主题活动形式展开的传统文化教学,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是学生内在的“精气神”发生了变化。
三、基于儿童立场,多样形式实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可近、可亲、可爱
说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很多人容易将其窄化为经典文本,马上联想到要孩子死记硬背,一点情趣都没有。怎样让孩子亲近优秀的传统文化,把我们自己的“根”的文化耕植在孩子的心中?基于儿童的立场,可从变化形式入手:
1.利用信息技术,课前3-5分钟的微课程渗透
利用信息技术坚持每节课前3-5分钟的微课程渗透。例如,音乐课前进行民乐名曲的欣赏、美术课前进行经典国画、书法等的观赏等,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2.发挥教师、家长、社区等资源,用社团学习的形式提升学生的技能。
3.通过主题化活动吸引学生,借用“六·一”的契机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
4.用积分卡的方式鼓励学生学习
时间、空间、师资是支撑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和实施不可或缺的三要素。但当面临教师缺少传统文化底蕴和参与课程活动的激情;海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有限的小学教育时空不匹配;学生的现代生活和传统文化存在时空距离;现实教育的价值取向与传统教育价值取向有巨大落差,课程开发实施与师生课业负担存在冲突等问题。因此,我们还需做很多设计,并进行调整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钮玉华.“基于儿童立场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谈“国学、国术、国艺”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江苏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