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摘 要:在国家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在各科目课程推行新课标及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需要从学生知识接受能力与思维方式方面进行培养,以数学思维理念的培养代替现有的知识填充培养。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辅导时,需要注意对辅导内容的选择,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辅导,对课堂教学效果做好有效的补充。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辅导;教学目标;能力提升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关注与辅导,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挖掘潜力、培养思维能力,进而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提高学习成绩,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在过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但是忽略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训,由于初中数学中的概念和公式较多,以抽象化知识为主,如果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则不利于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能够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辅导,遵照素质教育的发展原则,做到“授人以渔”,则更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具体的学习方法指导策略分析。
一、“自学分类辅导”教学的基本原则
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进行分类自学辅导教学要扬长避短,并注意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班集体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班集体与个别化相结合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条教学原则。自学分类辅导教学既保存了班集体,又保存了个别化。这样就做到了班定步调与自定步调相结合,在保证学生的共同发展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不同思维类型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2.“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掌握“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需要教师在教材上下功夫,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课时中间30~40分钟内对照提纲专心自学。
二、当今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定位不准。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不利于目标的达成。同时,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少,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交流学习的空间也较狭隘,学生的思路被禁锢在老师预先设定好的框架内,对学生的思路产生极大的限制作用,这是教学创新的一大障碍。
2.教学目标模糊,往往临时抱佛脚。一部分教师没有吃透课标的深层含义,不清除究竟要达到何种教学目的。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呈现三足鼎立的形式:丰富学科知识、训练数学素养、同时对数学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现如今,绝大多数教师还停留在第一点,只针对数学这门学科本身做文章,简化了教学过程,使之模块化。这其实不能谓之培养,而只是一种培训。
3.教学方法单一。目前,中学里多进行集体备课,有些老师为了应付差事,仅仅简单的分割教学内容,缺乏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教案千篇一律,鲜有亮點。当然,探索发现、推陈出新的理念值得倡导,但并非所有的数学教学任务都非要“独辟蹊径”。高低年级的授课方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课型进行调整。课改并不是全盘推倒传统教学方式,某些较为抽象难懂的问题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跟从的方法反而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加强对学法辅导的重视
加强对初中数学学习方法辅导工作的重视,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首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等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将学习方法指导工作渗透到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认识到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本身要具备学法辅导的意识,能够在课堂内外抓住辅导的时机,便于学生接受;并且在每节课后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发现数学的规律与乐趣。再有,每学期应定期开设专门的学法指导课,与学生一起讨论,发现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交流学习经验,包括如何理解教材内容、如何做好课后习题、如何预习与复习等。
四、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不等于脱离教材的活动,作为初中教师首先要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创新是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教师的创新意识,要改变以纯粹的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而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初中学生正处于对新知识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充满好奇心的年龄阶段,总想弄清楚要学的是什么东西,教师就要正确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教师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唤起学生探索问题、解答问题的乐趣。比如,笔者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边角边”时,先伸出两手的拇指食指成枪状,并对他们说:“同学们,看我左右两手的手枪”是不是全等啊?”边说边把两手靠近,展示给同学们看,“看这两枪的两边和夹角是不是对应相等?”随着同学们的兴趣高涨,这性质和判定定理就会牢牢地刻在学生们的脑子里。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设问、发掘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应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其次,提供质疑问难的条件,教师不独占课堂,让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以及对学生多启发、多诱导等;再次,注重质疑问难的效果。应抓住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不能什么问题都问,不要仅仅满足于所提问题的数量,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不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学习。
参考文献:
[1]王芝.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建构学生的符号感[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6).
[2]张阁延.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1(21).
[3]林爱升.新课标下学生数学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