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语文新课标对高考的导向作用

2019-04-28 06:02林丽娜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工具性应用文书信

林丽娜

2017版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给语文科目的定位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最新的课标中突出了两点:一是语文的“工具性”,一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更多地注重了语文科目的人文性、知识性,而忽略了其工具性。有教学导向作用的高考全国卷也未充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应用文在高考的考察中很少看到,直到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出现才打破了长久以来应用文在高考中的弱化地位。2015年全国卷Ⅰ给出的材料是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女儿劝阻无效后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要求考生给女儿小陈、父亲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态度,阐述看法。并且在要求中提出明确收信人,并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以此强调书信的基本要求。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写信已经成为80后及父辈、祖辈们的回忆,自古以来通过书信互传信息、互诉情感、见字如面的美好细腻的情感已经被快节奏的互联网+所冲击,书信文化有可能成为历史陈迹。因为长久以来对应用文的不重视,现在有很多孩子不会规范地写假条,不会写留言条,不会写启事等等,所以新课标中突出语文的“工具性”非常必要。另外,把对语文能力的考察渗透到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当中,也是新课标所强调的,更能考察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

2017版新课标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后,对2018年高考就有了直接的影响,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Ⅱ、Ⅲ,语言文字运用主观题都考察了应用文的规范性,全国卷Ⅰ、Ⅱ考启事,全国卷Ⅲ考书信,考察了应用文不合书面语体要求、词语使用不当、不得体等。而语言文字运用客观题一直以来都是“各自为政”,2018年高考在这部分也有了较大的突破,语言文字运用考察的成语、病句、选用句子三道客观题都融合到一个语境语段中来考察,理解分析能力和逻辑性的要求都提高了。这都是2017版新课标指导下的改变。

2018年到2020年各地陆续都将进入新课改,那么新课标的导向作用会更凸显,2019年高考应用文的考察应该不会少,语境语段覆盖面只多不少,这就可以有效指导2019年高考备考,高考备考不止要备知识、更要备考纲、备课标。

猜你喜欢
工具性应用文书信
应用文写作:语言简练、得体、有效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应用文教学方法初探
关于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考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别有用心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