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简易方程可谓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它直接影响学生日后的学习能力与方程的掌握情况。简易方程以天平的演示方式阐述了方程的基本性质,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使之与中学数学知识有效衔接,也为学生日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基于此,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教学衔接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并降低方程知识的难度,加强知识整合,保证效率,同时又要注重交流,实现情感共融,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方程知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4-005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4.048
小学数学解方程知识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讲是极其重要的,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学生由逆向解題思维转变为正向解题思维。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解方程这部分知识时将会感受到难度系数有所增加,还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压力,甚至会降低学习过程中的热情,意识到学习过程中的阻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层次,制定有针对性的小学数学解方程教学方法,结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一、运用教学衔接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教材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及成长需求,新教材的编写并未意识到教材衔接的重要性,导致新教材解方程这部分知识点极其突兀,未能继承传统教材中的优点,也无法将加减乘除各部分知识作为解方程的基础,学生在解方程前缺少对于解方程相关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导致最终解方程知识基础极其薄弱,也无法将以往所学知识有效衔接,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运用切合实际的衔接方法,有效编排解方程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算术解题思维,以此为主线,有效利用解方程的相关性质,以等式的一般性质解答简单的方程习题,在此之后,再解决相对繁杂的方程,这样将会提高学习效率,还能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解答简单的方程2x+1=3时,就要对方程进行转换,简化为2x=2,此时,方程就可迎刃而解[1]。
二、降低方程知识的难度,加强知识整合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在学习方程知识时,必须要降低难度,将计算方法与应用问题有效结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明确计算方式,但是,大多数学生对于分数方程与正负数方程相关知识的了解不够广泛、缺乏深度,所以,a÷x=b以及a-x=b相关知识已被删减掉,教研人员认为这部分知识不适合在小学阶段学习,如若将其安置在小学阶段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信心,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因此,教材选择性地将这部分内容删减,使得现阶段小学阶段的解方程知识的学习仅出现未知数x作加数、因数、被减数与被除数,以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将会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压力,也有利于学生对于解方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2]。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旧会存在迷茫的现象,那么此时教师就应当将所学知识有效结合,将学生的知识网络与简单的练习相联系,以达到综合利用的目的,还能提高学生解方程速度,保证学习效率。
三、注重师生交流,实现情感共融
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特点较为活泼,属于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思维分析能力存在局限,同时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如若教师未能进行有效的引导,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存在死角,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传统的数学教学环节,大部分教师都会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未能重视学生接受能力及认知能力,致使最终的教学效果不佳,此外,也使得教师制定的教学方案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及学习需求[3]。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解方程相关知识时,有必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于解方程知识的认知与掌握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应当有效利用事物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在教授解方程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有效利用天平这一物体,使学生意识到解方程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直观的呈现方式加强学生的理解,将方程视作天平,两边均为相等的。在这样的引导方式下,学生将会拓宽其视域范围,以此为基础,教师还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明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层次,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运用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环节的沟通,最终提高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与启发,要求学生细致的观察并思考方程式,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过程中如果产生疑问应当及时与教师交流、研讨,不断地总结,进而获取更为丰富的知识。总而言之,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加深学生的印象,还能牢固记忆相关知识,利于日后的应用,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4]。
四、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解题思维
教师在教授解方程这部分知识,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解方程知识的认知与理解。
一方面,教师应结合教材中的内容,根据最终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方案进行改革与创新,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体现多元化的特色,同时引导学生与方程式多角度、多类型地接触,增加学生对于解方程知识的了解,并以此为基础,对知识体系进行完善,还要加强练习,使学生明确知识内容迁移的方式及技巧,将所学知识与解方程知识有机结合,逐步建立知识网络结构,运用已学的知识点解决解方程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提高解题效率,
另一方面,教师则应当着重加强学生对基本类型方程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方程式的解题思路,形成牢固的解题思维,还要学会从多个方面入手,使解题过程更加灵活、多变[5]。
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教授解方程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授解方程相关知识时,大部分教师会选择首先对方程式进行变形,此外,也有部分教师将解题步骤直接省略,从而产生了两个极端,部分学生在解题环节书写解题过程过于烦琐,也有一些学生在解题时将解题过程直接忽略,导致解题过程不完整,缺少必要的解题步骤,或未能认真观察解题要求,致使其成绩无法有效提高,削弱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小学数学解方程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一道完整的方程解题过程都要分为四步,将简化与变形的过程予以记录,最终得出计算结果。这样的解决方式利于培养学生缜密的解题习惯,提高方程解题的正确率,对学生日后数学知识的学习极其有利[6]。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数学可谓是极其严谨的学科,而其中的解方程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解题能力与认知能力的要求极高,要求学生必须对以往知识进行整合而后有效利用,将其应用于解题环节,这样方可提高方程解答的效率与速度。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必须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在看懂教材的基础上,对解方程知识与其他部分知识有效衔接,全面把控并驾驭教材,参照最终的教学目标,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与个性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数学解方程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需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解题思维,加强训练,提高学生对解方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其日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治国.小学数学解方程的常用方法及完善对策初探[J].教育界,2014(35):45.
[2]周娜.小学数学解方程教学优化策略探究[J].读书文摘,2017(2):280.
[3]周华.小学高年级数学解方程教学策略探析[J].中外交流,2018(15):117.
[4]颜寿春.“损”有余而“补”不足 ——例谈方程教学的增与减[J].基础教育论坛,2017(28):36.
[5]汪奇.融通新旧教材,融合两套算理——对小学数学五(上)解方程教学实践的理性反思和策略探求[J].新课程·小学,2016(4):280.
[6]王小伟.从课程标准的变化看小学数学解方程教学[J].河南教育:基础版,2013(9):53.[责任编辑 谷会巧]
作者简介:廖丽才(1976.5— ),女,汉族,福建龙岩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农村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