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结合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实际情况,依托实践课程及毕业实习,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实践,旨在切实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实践创新人才。
关键词:信计专业;实践课程;“双创”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4-001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4.008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主题下,大学生已成为创业大潮的主力军。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开展了各类“互联网+”及创新创业大赛,对高校、教师和学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双创”教育就是以“双创”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依托课堂教学与实践结合的培养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业思想与创新质量,训练学生基本的创业技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门的、高素质的合格“双创”教师
在政策的推动下,政府、高校加快了“双创”工作的推进和开展,创业教育培训成为各个高校的常设课程或选修课程。“双创”教育课程发展历程虽短,但学科交叉性和实践性很强,对教师要求较高。目前大部分高校“双创”教育教师是普通教师,甚至是辅导员或行政人员,自身没有创业经历,也没有接受过类似培训,不懂经济和管理学,这将直接影响创业教育质量。
(二)学生认知能力与毅力不足
现代大学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人才培养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早已习惯了上课加考试的学习模式,自主创业思想和创新能力受到一定束缚。创新创业本就是一个系统化的漫长过程,并不是学校开设几门课程、进行几场培训就能够实现的。我曾经带过几个大学生科创项目,一开始学生们斗志昂扬,建立团队、制订计划。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学业加重,以及部分成员考研或传统就业的压力,使得项目进行缓慢,甚至产生放弃的想法,这就背离了“双创”教育的初衷。
二、提升学生“双创”能力的探索
(一)校企结合,走出去、引进来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一定要有合适的平台,“双创”工作的主要任务在于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凸显企业主体作用。比如,让学生进入企业现场,甚至进入一个具体的创业环节,从而真正学到创新创业的“干货”。为此,我校也成立了创新创业工程训练中心,旨在提供企业与学生的纽带,通过开展企业调研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企业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双创”能力。
(二)将“双创”能力培养渗透到平日的实践教学中
我院信计专业学生自大一下学期开始就在每学期末开设为期两周的实践课程,主要涉及数据分析及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包括计算机应用训练、程序设计训练、数值计算方法训练、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库应用训练以及大四的毕业实习。毕业实习则是学生毕业之前的最后一门实践教学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解决相应的专业技术问题,对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进行全面锻炼。
为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素质的培养,我们将“双创”能力培养渗透到实践教学中,在各类实践教学活动中深化学生“双创”精神的培养,将团队意识培养、新技术应用、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前面提到专业教师缺乏创业实战经验,但是毕业生中不乏创业成功人士与创新能力突出的优秀毕业生,所以可以把他们请回来,根据他们的创业背景,请他们在相应的实践课程中分享其创新理念和创业过程,给在校学生相应的引导。比如,有做大数据方面应用的,就请其在数据分析实验课程中穿插教学,引入实际案例与学生们一起分享。有做应用系统开发的,就请其在数据库应用训练时辅助教学,传授其项目开发实战经验。同时,邀请相关企业专家给学生讲授创新素养的相关内容,努力开拓多种渠道,以提升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走出校园后,能够正确且积极地面对工作或者生活中的机遇与挑战。学院也积极开拓毕业实习基地,并规模性地组织学生去专业对口企业、公司现场参观、学习和实践,进一步掌握专业技术,在思想上和业务上得到提升。同时,深入企业之后,了解企业运作形式与现有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双创”能力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以大赛促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
学院积极鼓励并动员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以赛促学,以赛培优,在大赛中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们在参加大赛时要组建自己的团队,团队质量在创业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每个人在思维方式、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队员之间协同合作、取长补短。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模拟创业的平台,通过各种项目的创建,检验自己是否适合创业。比如,我院学生依托学院电力背景特色,结合自身专业特长设计的基于开源硬件的用电安全与智能控制系统以及“互联网+电力”新能源咨询服务公司的项目均取得不错的成绩。
三、结语
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要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契机,从高校、教师、学生多层面形成合力。高校要制定相应政策,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师生提供平台。作为实战主体的大学生更应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洞察能力,培养自己的灵活运用和创新实践能力,努力成为真正的“雙创”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沈重耳,刘勇,徐亮.关于高校“双创”教育的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18(7).
[2]齐静,赵琳,魏然.高校“双创”教育,要做的还有很多[N].大众日报,2016-03-05.[责任编辑 李爱莉]
作者简介:冯莉(1978.6— ),女,汉族,河南三门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软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