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吴军
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北宋时期,腊月二十三祭灶的风俗就已经广为流行了。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从农历的腊月十五到正月十五,当时京城汴梁城里的大街小巷“皆结彩棚,铺陈冠梳……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农历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这两天,人们就开始焚香祭拜灶神,称为“祭灶”。
当时,汴梁城里已经流传这样的民谣:“腊八祭灶,年节来到,小妮戴花,小儿放炮,老婆儿穿花袄,老头儿哈哈笑。”北宋时期的经济较为繁荣,尤其是京城汴梁城里生活着大量的市民、手工业者、商人和兵士。经济繁荣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腊月二十三祭灶的开始,“豪门之家,遇雪即开庭,塑雪狮,装雪灯,以会辞旧。”《东京梦华录》中说:“迎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符及财神……”
祭灶又称“辞灶”“祀灶”,民谣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西天。”根据神话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视善恶的神,被尊为“灶君”“灶王”或“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他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的工作情况。为此,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为他设祭饯行,谓之“辞灶”。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先摆上糖果和黄米面窝窝,祭灶人跪在灶王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王爷升天时骑的马,故把鸡称为“马”。烧香后,屋内香烟缭绕,人们开始磕头,把旧灶神连同它两边的“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揭下烧掉,就算是送灶王爷上天了。烧灶王爷像的同时,还要烧一些谷草和杂粮,意思是给灶王喂马。直到腊月三十晚上,再请来新灶王,贴上灶王图,有的人家在灶王爷像两边贴上对联:“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来。”
祭灶这天,要燃放新年的第一轮鞭炮,还要吃麻糖(又称“灶糖”)、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在北宋时期,典型的祭灶食品是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据说,祭灶用灶糖是为了让灶王爷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是要粘住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俗话说“祭灶祭灶,新年来到”,过了腊月二十三,妇女们开始蒸馍、做花糕、炸丸子,一直忙到除夕。男人們则杀猪宰羊,置办年货,赶集上店,打酒买菜。腊月二十三后,百无禁忌,按旧日的说法,不能成婚者可以在此时婚嫁,谓之“乱岁”。
祭灶完毕,到了腊月二十四日这天,人们要开始在家里进行大扫除,即“除尘”,也叫“扫房子”。全家人一起动手,搬箱挪柜,将屋里屋外彻底打扫一遍,锅碗瓢勺全部洗刷干净,窗明几净,焕然一新。不过,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要争取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赶回家,一家人欢欢喜喜地过一个团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