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人才只能从事脑力劳动吗?

2019-04-28 01:32叶建明
遵义 2019年7期
关键词:高学历硕士劳动者

虽说职业没有贵贱,但在不少人的就业观中,认为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就只能从事金融、教师、公务员等职业,假如从事体力劳动则大材小用,掉价。

1 别让“高学历只能脑力劳动”害了自己

文丨■ 叶建明

曾在一本杂志上看过一个案例,一个大学生,自恃学历高,只想干纯脑力劳动的工作,一开始就要求要当管理者当领导,但凡工作带有一点轻体力劳动的成分,就“弃之如敝履”,如此几年来“高不成低不就”,在求职的道路上频繁跳槽,最后一事无成,得了严重的抑郁症。

事实上,高学历者并不一定就等于是人才。抛开有些人的学历造假不说,就说真实的高学历,也只是人才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不是真有能力,是不是真正的人才,还常常需要在工作实践中检验,而这也是许多公司把高学历求职者先放到基层考察锻炼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还有一些公司的人才理念是高学历和高能力必须兼备,或有些公司的行业特点决定了需要高学历和动手能力兼备的人才,这些情况也让其会对高学历求职者先进行考察锻炼。如果高学历求职者认为自己只能从事脑力劳动,即便是一点轻体力劳动也不愿意干,这样只会失去被考察的机会,最终很可能害了自己。

更何况,在现在有些专业扩招滥招严重的情况下,因为对口工作难找,高学历者选择从事体力劳动的新闻,这些年也是时有发生。事实上,在一时找不到对口工作的情况下,先暂时从事体力劳动养活自己(现在不少体力劳动的工资其实要比一些脑力劳动的工资高出不少),不失为明智之举,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抱着“只能从事脑力劳动”的清高不放,同样也会害了自己。

另外,脑力劳动者也是失眠症、焦虑症等症的高发群体。从健康的角度讲,如果失眠症焦虑症很严重,最好是暂时停止脑力劳动,改做一些体力工作,让自己多出出汗,多动起来,这样就能加深睡眠,缓解焦虑,很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其实,一些人“高学历只能从事脑力劳动”的就业观,一些借口“大才小用”不愿从事体力劳动的高学历者,背后实质是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此类传统观念的影响。而在大学生满街都是,高学历的人也越来越多的今天,如果再不抛弃这些过时的,带有等级贵贱之分,带有职业歧视的传统就业观念,恐怕只会害了自己。

2 对高学历者从事体力劳动当以平常心看待

文丨■ 刘天放

有人认为,硕士或博士拥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和丰厚的知识积累,如果从事体力劳动无疑是“大材小用”,至少没有在合适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最大化。这种说法当然站得住脚,培养一名硕士或博士,肯定不会像培养一个本科生那么相对容易,不仅要占用很多优质教育资源,读学位者本人,也必须付出超常的时间和精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脑力还是体力劳动者,都需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每个人的价值只能在竞争中体现出来;社会也越来越朝着不分学历高低、不看出身尊卑、没有职业贵贱的方向发展。在竞争中,只看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是否属于市场真需要。如果劳动者的付出得到了市场认可,那么就能体现出个人和社会价值。否则,就算学历再高,也是枉然,终将被无情抛弃。可见,对“高学历人才只能从事脑力劳动吗”这样的问题,答案显然是“未必”。

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和职业的权利。若能认定自己的目标,快乐地为之奋斗,就有可能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市场机制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为自由择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高学历者能否从事体力劳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又是一个“伪问题”,因为高学历者必须从事脑力劳动,这个谁都无法硬性规定。对高学历者能否从事体力劳动,不能简单回答“能”还是不能。

在多数人眼里,高学历者尤其是硕士和博士,都是“天之骄子”,应该选择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双高”的职业。但客观地讲,并非所有高学历者都能达到与学识相匹配的水平。加上岗位竞争日趋激烈,高学历者在就业时,应该摒弃传统的择业观,与时代发展相适应,选择个人发展与社会价值的最佳契合点,这才是与时俱进的正确态度。

由此,公众对高学历者择业需要更包容些,唯有如此,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总之,对高学历者从事体力劳动当以平常心看待。如果高学历者一味讲条件、求体面,重待遇、轻发展,又怕吃苦、图安逸,眼高手低,就很难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当然,这并非一味提倡高学历者都去从事体力劳动,而是顺其自然,既不宜过分宣扬和提倡,出现了也当给予充分理解。

Positive Side

3 高学历人才从事体力劳动有何不可?

文丨■ 童其君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人端着饭碗在一树下吃饭时,发现地上一块骨头上爬满了蚂蚁。尽管骨头上早已是蚁满为患了,但仍有蚂蚁不断涌来。这人于是朝另个地方扔了一小块肥肉,以期吸引蚂蚁们。但这些蚂蚁全神贯注于大骨头,就是没有谁往肥肉这边走一步。有一只刚刚赶来的蚂蚁,围着骨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靠上骨头的机会,只好丧气地离开。一路走走停停,终于肥肉被它发现了。在那边使尽力气也靠不上骨头的蚂蚁,在这里却不费吹灰之力就吃上了美味的肥肉。

每年,都会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大事干不来,小事又不做,他们有的成为“啃老族”,也有一些大学生,为了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继续升造考研考博,但是到头来还是要直面“硕士就业难”“博士就业难”。与高学历人才相比,用人单位越来越青睐技能型人才。同时,从职业学校毕业的技能型人才无需企业再培训就可启用,企业的用人成本得以节约,也是用人单位爱招技能型人才的原因。这个现状令高学历人才纠结,而破解之道则还在于转变观念降格以求。

现实中,不少高学历人才自命不凡,考虑就业时首先想到的路子就是想当公务员、挑大公司、选高薪职位等脑力劳动的大块“肥肉”,但往往由于“僧多粥少”,他们被挤得头破血流,最终也只能落个“铩羽而归”“出师不利”的悲惨结局,失败之后,总觉得自己已经没路可走了,再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再也不会有更大的成就了。但实际上,蚂蚁寻找肥肉的故事和高学历人才从事体力劳动的新闻却从不同的角度告诉我们:我们何不像那个小蚂蚁一样另辟蹊径,离开人群去找寻没人抢夺的肥肉,收获或许更大,并最终成就了自己吗?有时候,只要我们解放思想,不拘泥于常规、常法、常理等等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传统的经验,敢于跳出原来的框框,注意拓宽思维领域,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践,就会发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胜景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存在价值,面对现实,倡导高学历人才退而求其次从事体力劳动,又有何不可呢?

4 高学历人才当普通劳动力使用是“自废武功”

文丨■ 汪代华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当前人才战略的主旋律。但在现实生活中,浪费人才、闲置人才的现象也时有耳闻。如今不少地方都通过优惠政策抢人才,吸引人才,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成了香饽饽。据报道,某单位招聘了多名硕士、博士人才,但基本都从事些打打文件、跑跑腿、在窗口接件等普通工作,根本没有将其放在适合的岗位上,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当然也派不上用场。还有的单位招聘大学生送外卖送快递,硕士、博士研究生当环卫工,博士生当保安等等。这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吗?

首先,高学历人才当普通劳力使用有悖于国家培养人才的初衷。不是说高学历人才就不能从事普通工作,硕士生不能去当环卫工,问题是培养一个硕士研究生,国家和家庭都要花不少的钱,都希望其能在适合的工作岗位上,人尽其才,发挥自身优势为国家多做贡献,而不是希望他们去做环卫工或者去送外卖送快递,当普通劳动力使用的。这有悖于国家培养人才的初衷,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其次,高学历人才当普通劳动力使用是“自废武功”。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他们应该从事自己所学的工作,最好是专业对口。而环卫工,快递员,送外卖等工作,这些都是简单的劳动,是不需要多高学历,是大多人都能胜任的工作,如果将他们放在初中生都完全可以胜任的岗位上,岂不是“大材小用、杀鸡用牛刀”,那么岂不是枉费国家辛辛苦苦的培养人才?

再者,高学历人才当普通劳动力使用,是极大浪费人才。应该看到,国家培养一个高学历人才很不容易。一个人受了高等教育且学业有成,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家庭、社会,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个人付出了时间、精力,家庭付出了学习的费用,社会也同样付出了教育的成本。一个家庭为了培养一个人才,父母省吃俭用,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高学历人才却都去当杀猪匠,送外卖,试想,这岂不是枉费了父母的煞费苦心,这不是严重在浪费人才吗?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从事和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发挥自己所长,当然是最理想的。

(1)上级部门提升管理能力。管理部门应选拔有经验和专业水平的管理人员加强对石门桂花村景区和工作人员的管理。积极与其他景区进行交流沟通,汲取对方好的管理经验,根据石门桂花村的特点,制定出一套方案。成立专门的小组,选定组长,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加强石门桂花村管理的各项事宜;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由专人负责,建立专门的安保部门,加强景区巡逻保卫工作,有效减少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5 对高学历人才从事体力劳动不必大惊小怪

文丨■ 关育兵

对于高学历人才从事体力劳动,实在没必要大惊小怪。原因有三:

其一,过去高知分子也是体力劳动者。近段时间,观看了一部关于新中国发展“两弹一星”事业的纪录片。在片中,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从事“两弹一星”研制的高学历人才,与众多普通劳动者一起,参加了原子弹模型装置间的劳动建设。不仅这些高学历人才如此,就连聂荣臻元帅等高级领导人,也参与了装置间的劳动。可见,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是我国一贯的优良传统。

其二,今天的体力劳动,也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社会的发展,科技事业的进步,许多体力劳动,也已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在这些体力劳动里,蕴含着极大的智力因素。可以说,没有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是难以完成这样的体力劳动工作的。更进一步来说,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是高学历人才努力的方向。要实现对人类这样的解放,就需要高学历人才走入其中,深入实践,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正是这样的劳动实践,成为了高学历人才创造的源泉和展现智慧的舞台。

其三,对于高学历人才从事体力劳动,也需要从教育发展的角度看待。在精英教育时代,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年代,教育更多的体现为其工具性,即每一位接受了高学历教育的人,为社会竭尽其聪明才智,完全奉献其所学,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其权利和义务。随着大众教育时代的到来,为社会培养杰出人才虽然依然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但满足大众接受更多教育的需求,享受教育是一种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正逐渐成为高校的办学方向之一。在这样的现实之下,拥有高学历从事体力劳动,也成为非小众现象。在更早之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博士开出租车,硕士从事普通电工,已并非个别现象。

高学历人才成为普通劳动者,其实是个好现象。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有了更多选择,可以好中选好优中选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对于社会来说,高学历人才成为普通劳动者,这也为促进行业创新,提升行业劳动价值提供了更多可能。对于教育来说,就不能再把分数作为最高追求,而应切实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把立德树人的办学方向落到实处。

6 高学历人才要有重新选择的勇气

文丨■ 林日新

虽说职业没有贵贱,但在不少人的就业观中,认为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就只能从事金融、教师、公务员等职业,假如从事体力劳动则大材小用,高学历人才只能从事脑力劳动吗?

对此,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一般情况下,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是所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迫切期望。试想,世上有谁希望自己所学的专业在走入社会荒废的呢?世上又有哪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获得高学历,到头来去从事的工作是与学历不相关的呢?世上还谁希望自己学生以后从事的职业与所学的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呢?想当年,鲁迅告诉藤野先生,他将不学医学,藤野先生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以此看出藤野先生得知自己的学生周树人(鲁迅)以后会抛弃所学的医学也是十分惋惜的。因此,在理想状态下,高学历人才最好还是学有所用,让自己知识和能力发挥最大的效用。

然而,理想总是丰满的,现实却是残酷的。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专业对口的工作太少,因此,一些获得高学历的人走入社会并不一定能找到“才尽其用”的满意工作,于是才出现“历史学博士谭超当快递小哥”,“清华博士谢邦鹏当小电工”,“北大硕士毕业的苏黎杰当油漆工”,“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的贺东伟当‘棒棒’工”……虽然这些高学历人才在现在的工作岗位干得有声有色,但并不能否认他们当初找专业对口工作失败时的无限失落和无穷痛苦,他们是在极端无奈的情况下才另辟蹊径,寻找生活的出路。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不像“孔乙己”那样永远脱不下读书人那件寒酸的“长衫”,而是带着微笑重新出发,去吟唱生活的歌谣,把每一次的失败都归结为一次尝试,不去自卑;把每一次成功都想象成一种幸运,不去自傲。就这样持之以恒地勇敢地走下去,终于弹奏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交响曲……

笔者从来都希望高学历人才能够去从事“才尽其用”的工作,当然,笔者从来也不认为高学历人才去从事体力劳动是大材小用。在当今社会里,要知道环境不由已,工作可选择。每个人要端正心态,坦然地接受人生的考验,努力拼搏,打开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Positive Side

7 高学历人才从事脑力劳动是人尽其才

文丨■ 龙继辉

行行出状元。不管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脑力劳动者并非高人一等,体力劳动也并非低人一等。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地位平等,不意味着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岗位都应整齐划一。事实上,高学历人才几乎都在从事脑力劳动职业,高学历人才从事体力劳动的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造成这种泾渭分明的“大一统”局面,是“人以群分”的必然产物,不要用有色眼镜来看这种职业的正常“分流”。其实,高学历人才从事脑力劳动是人尽其才的表现,是事半功倍的客观需要。

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各有长处,也各有短板。高学历人才擅长于用智,他们从事脑力劳动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但,与体力劳动者相比较,高学历人才往往身体素质稍逊一筹或者差强人意。如果让他们从事体力劳动的话,可能远不及体力劳动者的工作效率高。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相比较而言,脑力劳动者的工资较高、待遇较好,而体力劳动者的工资较低、待遇较差。不过,这是投资与收益成正比的表现。从事脑力劳动的高学历人才培养周期长,投资大,体力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除了与生俱来的身体素质外,其较低的文化素质也大多不需要“百年树人”,投资小。因此,根据权利义务一致性的原则,高学历人才从事脑力劳动并获取较高待遇是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的。

现实生活中,如果让体力劳动去“改行”从事脑力劳动,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如果硬要让高学历人才去从事体力劳动,其效果必然不理想,办事效果肯定事倍功半。相反,体力劳动者也只有在体力劳动领域才能人尽其才,发挥最大出的优势和潜能,实现效率的最大化。所以,高学历人才从事脑力劳动是正常现象,理应如此。

漫画(小栗子/图)

8 职业观应容许更多差异化

文丨■ 黄 磊

倘若说就业尚还有些生活苟且的因素的话,那职业观就更应当是一个人的诗和远方,千人一面显然难谈精彩。同样,随着物资生活日益丰富,人们的职业追求越来越多建立在自己的兴趣之上,而兴趣自然不能用脑力劳动或者体力劳动来简单划分。

自古有诸如陶渊明等一堆隐士辞官躬耕田园,今日有丁磊养猪、马云养牛、刘强东种大米……对抱有“高学历只能从事脑力劳动”理念的人来说,这些举动简直可以说不务正业,但他们却用他们在各领域的成功,证明“斜杠青年”职业差异化的存在,而梦想也理应如此多彩。

梦想如此,社会也一样。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信息密集型,不仅传统的手工业朝半自动化、自动化转型,不少地方的农业都实现了工业化,这意味着传统的体力劳动,从概念到范围到职业需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换而言之,体力劳动也需要越来越高的技能水平,甚至需要比普通脑力劳动还要更高的专业水平和学历水平。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深化,学历不代表能力,在差异化的分工领域未必占据优势。除此之外,分工细化的同时,不少职业渐渐消亡,很多新职业也在不断涌现,在新职业面前,所谓的高学历和低学历其实在同一起跑线上,只有后天努力习得之别,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

互联网+、物联网等概念提出,各产业链都面临着新的革新。社会需求带动职业需求,求职个体都面临着终身学习压力,学历只能代表着一段时间的学业结束,绝不代表着能够一劳永逸、保障终身。原本低学历的体力劳动者,经过技能养成和学习提高,可能更适宜新的脑力劳动,而原本高学历的脑力劳动者,如果不能满足新工作需要,可能会面临被淘汰的尴尬境地,这也并非危言耸听。

故此,对于职业观,我们应该承认时代裂变式发展下的差异化,容许并鼓励职业差异化,在这种急剧变化中提升自身的技能和能力,达到按从事自己梦想的职业理想态,而不是停留在体力劳动抑或是脑力劳动的绑定之上。

猜你喜欢
高学历硕士劳动者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汉滨:村干部趋向年轻化、高学历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半数富豪没有高学历”
高学历人才实现价值谈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