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燕
【摘要】本研究从建构主义的角度,选取了张家口高校英语教师文化身份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张家口高校英语教师的文化身份。主要研究张家口高校英语教师文化身份的现状,特点及表现。
【关键词】文化身份 英语学习 英语教师
【课题项目】本文系张家口市201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张家口高校英语教师文化身份与价值开发研究。课题编号:2018047。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0-0202-01
文化身份也叫文化认同,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的文化所特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特征。英语教师的文化身份具体指学习者主体对英语学习相联系的“我是谁”的认知,评价以及相关的情感和行为倾向,涉及语言的使用和语言的态度,交际方式和价值观层面的选择。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语言学习者的文化认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中Lambert 的社会心理模式有着开创性意义,他提出的附加性双语现象和削减性双语现象被广泛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Bonny Norton 为代表的许多社会文化学派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取向研究二语学习者,关注语言学习和自我认同相互建构的过程,强调了身份认同问题的复杂性,多元性和动态性。北京大学高一虹教授从整体“人”的角度,用量的研究方法研究英语学习与自我认同的发展的关系,以量的数据分析和质的材料分析来考查英语学习相关的自我认同的变化,从而揭示出文化身份的变化。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从建构主义的角度,选取了张家口高校英语教师文化身份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探索张家口高校英语教师的文化身份。主要研究张家口高校英语教师文化身份的现状,特点及表现。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1.问卷调查法:沿用高一虹教授的自我认同研究思路,设计制定网络问卷。2.个案研究法:随机选取张家口某高校的一位英语教师进行个案研究。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对河北北方学院,张家口学院,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宣化科技职业学院的英语教师进行网络调查问卷,问卷涉及文化身份中自信,生产性,附加性,削减性,分裂性和零变化六项变量的考查。共回收50份。
调查中,36-45岁最多,44%;66%为英语教育专业;超过半数英语水平为专八,51.9%。调查显示,受访者自信程度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而上升。零变化方面,她们承认学习英语后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占42.3%,但未完全改变;分裂性表现较低,测试结果各占46.2%,35.4%,31.1%,26.9%。她们有较为稳定,独立成熟的认知判断和价值观。削减性表现较低,她们认同本族文化,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附加性表现较强,测试结果为68.7%,72.6%,58.8%,42.3%,55.8%。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观念共存,根据情景和需要相互转化,并未有很大矛盾冲突。生产性表现较强,测试结果为68%,67.3%,64%,73.1%,48.1%。她们的英汉水平与英汉文化理解力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促进,甚至相得益彰。
四、水晶的故事:理想身份的寻求者
水晶对英语“一见钟情”,英语成绩较突出,如愿上了英语专业。大学里她“不再寻找镜中自己的影像”,而是“开放包容一种语言和文化,像海绵一样吸收”。她愿意和外教对话“要学习地道的英语,证明自己行”。她梦想“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外介绍中国文化”。她兼职英语导游,遭遇傲慢的外国游客时,她 “不卑不亢”认为“有自己的立场,独立坚定可以赢得尊重”。
水晶毕业后当了老师,“残酷的”现实让她“常常在矛盾中挣扎,成就感不大,想寻求更多可能性”。于是她自学获得硕士学位。但她“仍旧不满足于自己尴尬的角色”。她现在自学翻译,尝试做笔译。
英语爱好者水晶渴望交流,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英汉语言相互影响,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附加性和生产性的特點。她不停在寻求更多的身份和角色,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挣扎寻找自己。体现了文化身份的动态多元复杂的特点。
冬奥契机下,张家口高校肩负培养实用型服务人才重任,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对外来文化与本族文化的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研究期冀能够为教师言行、教学态度、教学成效提供启示,对教学管理者、学生及同行有所启发。为张家口冬奥会语言服务决策提供实证性材料。
参考文献:
[1]高一虹等,《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发展——四年五校跟踪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贾增艳,英语系转系生的英语学习与自我认同发展——个案研究.《语言学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第10期 217-2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