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有效创设初探

2019-04-27 01:31胡永燕
甘肃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数学教学创设

胡永燕

【关键词】 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

06—0113—01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 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其次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目的明确。比如, 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尽可能做到小而具体、新而有趣, 既有适当的难度, 又富有启发性。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问题的含义, 才有可能去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再次,问题情境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不同的年级有所变化。最后创设的问题情境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下面,笔者就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結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的大背景,只有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数学才能随着学生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变得更加鲜活起来,学生才能逐渐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所在,进而爱上数学学习。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能力。

例如,教学“等式”一课内容的时候,笔者是这样做的:先分发给每个学生3根火柴棒,再发给学生4根火柴棒,让学生统计火柴棒的总数。接着再发给学生2根火柴棒和5根火柴棒,让另一组学生计算火柴棒的数量,让他们分析两组火柴棒数量多少与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结合操作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发认知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度的有力措施。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出一种学习环境,在学习环境中诱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参与热情。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中“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出示这一结论。而是先设置认知冲突:三根小棒是否都能围成三角形?然后,给出三根小棒,让学生尝试着围一个三角形。通过尝试,学生发现围不成三角形。那三根小棒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才能围成三角形呢?接着,教师给出9厘米、6厘米、5厘米、3厘米的四根小棒,让学生任选3根小棒围一围。看一看,选择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通过操作,学生发现,只有当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时,才能围成三角形。至此,很自然地得出了“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并且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从而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结合数学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第一步。为了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竞赛、限时计算等方式。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堂结合小组合作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锻炼小学生的临场反应能力。例如,在课堂上进行小组问答竞赛,全体学生随机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中每个学生要参与比赛。教师出题,小组抢答,对抢答正确率高的小组成员颁发奖励,对个数最少的小组适当进行惩罚。但是要强调的一点是:不可以侮辱轻视最后一组,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肯定每个学生、每个小组的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教师必须认清问题与情境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学生的发展个性与时代特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与个人素质为出发点,把数学教学融入到生活中、社会中,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数学教学创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