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妍 杨玲
摘 要:意识形态工作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意识形态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文章拟通过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治理的意义、意识形态治理的困境为出发点,提出引导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治理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意识形态;治理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因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少数民族群众宗教信仰的复杂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跨境民族之间交往的紧密性、社会思潮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多元、多样、多变成为当前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的特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全球各种社会文化和思想的相互交流和碰撞,意识形态领域的明争暗斗越来越激烈,使意识形态治理成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意识形态领域治理的现代化,才能慢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推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才能更好实现各民族群众的美好生活,为民族团结之花的绽放提供肥沃的土壤。
一、云南边疆地区社会意识形态治理的意义
意识形态指的是在现存社会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与之相对应的思想观念,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它赖以生存的社会存在的反映,代表了某一个社会集团的利益,又能对这一社会集团的行为进行指导。“意识形态治理是指归属或依附与一定社会统治阶级的治理主体,运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以多样的治理方式,整合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外资源,通力协作为实现共同目标的动态过程” 意识形态本身所固有的功能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讲话,将意识形态工作提到了一个新高度,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国家治理在文化形式上的表现,意识形态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具有定向、凝聚和评判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巩固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地位
云南有8个州市25个边境县16个跨境民族居住在长达4060公里的国境线一带,这一地区是我省乃至全国贫困人口集中的集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较滞后,同时与老挝、越南、缅甸三国接壤的现实使得这一抵御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防要冲。云南省有26个世居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同胞主要就分布于云南边疆一线,跨境民族之间的交往带来了同种民族之间的不同社会制度之下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丰富的了意识形态的内涵的同时,也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边疆民族一线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也使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现行制度、道路以及执政地位产生一定的动摇;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缘政治与国防要冲的重要性往往容易成为境内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争斗的主要阵地。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领域内面临的种种挑战与存在的威胁,凸现了边疆民族地区进行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能否正确处理好意识形态的各项关系、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事关党的执政地位能否长久。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治理,能够有效的整合意识形态领域的各项资源,对于西方意识形态领域里面有利于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思潮吸收进我们的意识形态里面,对不符合歪曲的、阻碍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各项意识形态进行抛弃,同时通过治理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文化等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通过先进理论的指导来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从而维护好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地位。
(二)有利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长治久安
边境安则边境稳,边疆稳则云南稳,云南稳则国家方能长治久安。云南边疆一线的特殊性决定了云南在整个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前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对比其他方面的斗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则愈演愈烈,是当前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最重要的一方面。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容易使的这一地区的社会处于动荡不安、混乱无序的状态,同时也容易激发不同少数民族群众、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阻碍作用。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是通过安定有序的各项社会生活来实现的,即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章可循,这里的章也就是相应的法律、制度、體制、机制、秩序和行为规范等。政治领域的有序表现为权力授受和权力运行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愿,符合民主程序,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能够做到及时有效。经济领域的有序主要是个市场主体以及政府的各项功能定位准确,行为方式能够符合法律法规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规则。思想文化领域的有序则表现能够正确处理好一元指导与多元发展的关系,即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思想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关系,为人民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社会生活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能够坚持共同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使每一个人在充分发挥自由的前提下能够各得其所、每一个成员能够各获其岗、各司其职、各守其则。意识形态治理过程中发挥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是实现这一目标,建立安定有序的边疆社会,维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
(三)有利于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文化融合创新
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云南个少数民族形成了属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知识系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民族饮食、民族服饰、民族节庆、民族歌舞、民族音乐、民族体育、民族婚丧、民族工艺品、民族医药等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影响深远的文化;形成了彝族毕摩文化、纳西族东巴文化、傣族贝叶文化、哈尼梯田文华、白族的本主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等大量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类型,这些民族文化是当地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民族文化深刻地影响和推动着各民族的发展。民族文化中的有些内容在不同的民族中是相近或者说是相似的,但有的内容却相差较大甚至会背道而驰。即使是同一民族因为居住地域的不同、所处部落的不同在很多地方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更加呈多样化发展。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进行治理,不断挖掘少数民族文化,是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创新融合的重要举措。在云南边疆地区的许多村寨里面基本上形成的一家有事、全村帮忙的自然习俗,体现了助人为乐的良好社会风尚,展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民族关系;在许多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特别讲究诚实守信,体现了少数民族群众在社会诚信方面的共同价值取向,这些凝聚着民族文化高尚精神气质的东西,是在进行意识形态治理过程中要坚持和发扬的。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往往是宗教信仰最突出的地区,也是交通比赛、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地区,意识形态的治理过程也是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正确认识本土宗教和邪教组织区别、自觉抵制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活动开展渗透破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用先进文化引领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利用先进思想和科学手段改造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糟粕,消减民族文化的劣根性,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创新,把民族文化建设成为既体现民族特色,又富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文化是进行意识形态治理的本质要求。
二、云南边疆地区社会意识形态治理的路径选择
意识形态治理是实现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不断融合创新的重要举措,同时对提升这一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具有重要作用。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推进意识形态治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加强城乡建设夯实民生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在坚持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少数在边疆民族地区提升意识形态治理实效性的现实基础,只有多谋民族群众之利、多解民族群众之忧,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制度、道路、理论等意识形态给予少数民族群众的承诺。边疆民族地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心在基层,促进城乡解决社会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是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民生问题不断得到解决的重要举措。云南边境地区的城乡社区建设与其他地方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边境地区的相关部门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服务水平,以社区建设为载体,全面提高社区服务意识,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构建坚实的服务阵地,强化高效的服务手段,创建优质服务平台,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将社区管理和服务覆盖全体少数民族群众。做到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服务民生,抓住民生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好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最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让少数民族群众对现存的社会制度、政策、理论和价值观感到满意。加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城乡建设夯实民生基础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意识形态治理工作向前发展的重要抓手。
(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夯实组织基础
云南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门户,云南边境地区承载着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友好交往和经济贸易往来纽带的重要使命。容易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利用民族问题打开缺口,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重要战略阵地,边疆一线发展的快慢、稳定与否,是关系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大事,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大事,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能否得到解决的大事,是关系到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大事。边防巩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需要少数民族群众的指出和参与,同时也离不开基层政权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强有力支持。因此,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治理離不开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只有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在巩固边防、“禁毒防艾”、服务群众、带领群众致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基层党组织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中,为社会主义意思形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基层党组织是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治理的主体之一,发挥基层党组织反渗透、反分裂、维护边疆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带领少数民族群众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自觉指引行动。
(三)加强队伍建设为意识形态治理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实现和保障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治理工作得到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进行意识形态治理的过程中,组建起一支以党员、少数民族干部、大学生、文化传承人、少数民族领袖、致富带头人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在服务群众、解决群众问题、促进少数民族群众自治等方面的作用,尤其要发挥志愿者队伍在整合社会思潮,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党员干部要坚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深入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学习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宗教学等有关民族问题的知识,不断提高驾驭和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同时将党的各项知识和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以民族的、大众的方式来诠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支农惠农政策、兴边富民政策、民族宗教政策,把党建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价值进行整合,使广大民族群众形成价值共识,建立目标认同,从而激发各族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任感、认同感、亲近感和归属感。文化传承人、少数民族领袖则要积极运用民族语言、民族文字和民族艺术形式将党的文化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用好民族文化资源,以灿烂的民族文化感染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切实让少数民族群众听到党的声音、听懂党的政策,使民族文化得到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丰富了意识形态的内涵。致富带头人则发挥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带领着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使少数民族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为意识形态治理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优秀的、专业的、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是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治理不断推进的现实基础,只有意识形态工作的人才队伍得到保障,才能使意识形态治理工作得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竞雄.当代美国意识形态治理对我国的启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4(9).
[2] 姚建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社会整合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11).
[3] 孙乃龙.社会意识形态危机与规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简史丛书.当代中国简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潘妍(1987- ),女,云南玉溪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杨玲(1975- ),女,云南西双版纳人,云南农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