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梅玲 张合营 王和平
摘 要: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政教育的传统模式已不能适应大学生的需要。“微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文章就高校如何顺势与时俱进,克服困难,抓住机遇,打造思政教育的创新性环境进行讨论。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
2015年1月19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高校思政工作者需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长宽高,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构建立体型育人新格局。
“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信息传播内容更具震撼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高校思政教育应该与时俱进,高校工作者应更新理念,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微时代”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创新体系,推进思政教育和谐稳定发展。
一、“微時代”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机遇
(一)“微时代”改善了思政教育形式。“微时代”下的思政教育是思想养成、道德升华、精神塑造的教育实践创新。“微时代”使教育形式从静态变为动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现实走向网络。大学生可通过“面对面”、“键对键”的方式,与思政工作者进行顺畅的交流互动。同时,思政工作者可及时把握大学生的动向,积极指导,占领思政教育的主动性。
(二)“微时代”丰富了思政教育内容。新媒体形式克服了传统思政教育的范围狭隘性和内容单一性。“微时代”的思政教育内容不仅局限于高校资源,可充分利用网络的互补性和开放性,从学生、家长、社会汲取新鲜有用元素,以多样化的内容形式推陈出新,迎合其兴趣,与之共鸣。如此,方能抢占高校思想意识安全、政治信仰正确的制高点,更好地让新媒体为思政教育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和有效支撑。
(三)“微时代”提高了思政教育效率。“微时代”以高效快捷的微传播、全民参与的微创作、碎片多元的微内容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青年一代。因此,将思政教育放到新兴的网络媒体中,完成了思政教育与校园生活的交叉渗透,对大学生全员覆盖、全程融入,不但对其的课外时间能进行有效的教育,培养正确的政治观念,而且使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一方课堂之中和教材之中。
二、“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
(一)“微时代”弱化了传统思政教育的权威性。传统意义上的思政教育占有信息优势和话语控制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微时代”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使传统方式的可控性、权威性弱化,学生可根据自己价值观选择性吸收。“微时代”的公众性和群体性冲破传统教学主客体之间所拥有信息不均衡特点,对传统形式来说,带来挑战。
(二)“微时代”增大了教育工作信息加工的复杂性。“微时代”信息发送和传播的大众化,可能会带来性格张扬下的人格沦陷、碎片阅读下的文化祛魅、主体缺场下的价值迷失、群体极化下的认同危机等后现代风险。在虚拟社会中进行更快虚拟身份转换,大学生更容易沉迷网络,缺乏人机沟通,滋生不良人际关系。信息的迅速蔓延,增加了思政工作者对信息处理分析的难度,提升了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
(三)“微时代”挑战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微时代”除了带来信息共享的便捷性外,导致部分大学生过度依赖沉迷,其自主性日渐薄弱,创新思维缺失,良好的文化风格难以实现。“微时代”下大学生会对社会热点和学校问题过度关心,会产生不同的舆论声音,会共鸣或持反对意见,由此让高校学生的思维受到感染,萌生不良思想,这将阻碍高校良好校园文化建设。
三、“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合理运用“微媒体”,发挥引导力量。“微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体现在“微”上,“微媒体”本身不具有教育功能,因此需对其合理运用,发挥正向引导功能。高校思政部门通过“微媒体”,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图片、音像资料为载体,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维动向,给予合理有效引导。同时,高校可以重大节日为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国庆节、母亲节等建立超话,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进行爱国主义和感恩教育等。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形成大学生行为强化的长效机制,汇聚正能量。
(二)创新鼓励“微学习”,重视渗透力量。“微时代”下构建学生与高校之间的交互式网络立体平台,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教育模式。高校思政部门可录制高质量的微电影、微公益、微语录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大学生的生活,帮助大学生去伪存真,认识事物本质。“微学习”可把最新资讯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提升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鲜活性,使教育更接地气、贴地皮。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交织冲突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优势,实现以人文关怀和自我教育为主的全方位渗透式学习教育。
(三)重视打造“微教育”,凝聚合成力量。高校需给微媒体提供健康的氛围,引导和规范微媒体发展,时刻不忘“微教育”,将那些传递负面信息、不良言行严格管制,主动权赢得话语权。各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应主动运用“微平台”,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发挥好各学院班级骨干力量,发挥其在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作用,拓展新思路和新方法。聚集各方面动力,形成教育合力,各方面水平提升,必将拉动高校思政教育迈上新台阶。
高校思政教育肩负着“接受人”、“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使命,根本目标在于实现以德树人。“高校思政教育只有善于用“微”应用,构建“微”平台,增强“微”动力,才能贴近大生,才能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增强“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张志明.“微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研究——以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为例[J].才智,2018(35):69-70.
[2] 熊亮,韩冰,邵艳.“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3):60-6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建思政课题成果。
作者简介:钮梅玲(1992- ),女,浙江湖州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育心理学,民族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