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芳
摘 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增强自己的竞争力。班主任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觸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通过介绍班主任心理素养对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影响,以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素养;学生心理素质;相关性
一、研究目的
(1)认识到班主任心理素养对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影响。
(2)帮助班主任找到影响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
(3)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素质。
(4)根据学生心理素质特点,班主任有针对性地开展提高本班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
二、研究内容
(1)用《中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进行普查,本量表有98道题,包含4个分量表,分别从耐挫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倾向、个性、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评价学生心理素质。
(2)本量表要素比较全面,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合理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可以通过分析各个班级全部学生的平均分,比较全面地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心理素养的班主任在一年时间内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以及主要的影响方面。
(3)对于在某一个或几个评价要素上得分特别突出的班级,了解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秉承什么样的班级工作理念、通过哪些方式影响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结合班级学生测量得分,有针对性地开展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
三、研究过程
本校高二年级学生开学前进行了随机分班,各班学生在个性、心理素质方面差异较小。受班主任一年的影响,升级考试前,用《中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进行一次普查,本量表有98道题,包含4个分量表,分别从耐挫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倾向、个性、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评价学生心理素质。四个分量表又包含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责任感、适应能力、进取心、思维等13个评价要素。
结果如下:
总平均分得分前3名是24班、12班、13班。
4个分量表,分别是耐挫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倾向、个性、学习能力,得分情况如下:
(1)24班在耐挫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倾向、个性3个分量表中得分第一,学习能力第三。
(2)12班在耐挫能力、个性、学习能力3个分量表中得分第二,社会能力及其倾向得分第三。
(3)13班仅学习能力得分第一,其他各项均未进前三。
13个评价要素中,全部学生总平均分在2.8左右,只有意志要素为2.23,远远低于其他要素均分。
研究成果:
(一)各班心理素质得分分析
(1)从《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普查结果分析看,得分最高的两个班级,24班与12班班主任均是对心理学研究颇深、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且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老师。由此可见,班主任心理素养对学生各项心理素质的提高有显著影响。
(2)13班学习能力得分第一,远远高于第二名12班、第三名24班,但是从各次考试成绩看,13班成绩远不如24班好。由此可见,学生学习能力强,成绩不一定同样优秀。学生各项心理素质都很强,完全可以弥补学习能力的短板。也就是说,学生心理素质高比学习能力强更能带来好成绩。
(二)班主任心理素养影响学生心理素质
量表平均分得分最高的2个班级,各次考试成绩也很突出,班主任心理素养也较高。通过座谈访问,总结出他们比较有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1)合理利用期望效应,让学生不断成就更好的自己。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当教师对学生有较高期望时,学生会接受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的积极信息,按照教师所刻划的方向和水平重新塑造自我形象,调整自己的角色意识与角色行为,从而达到教师的期望。简言之,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期望,经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学生常常会如老师所期望的那样有所进步。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要不断给学生提出积极的、合理的期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各项心理素质。
(2)教会学生合理归因,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努力、性格、动机、情绪等内部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机水平,增强正性情绪体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以付出更多努力实现更高的目标。将失败归因于运气、任务难度等外部因素,有利于保护学生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避免失败引起的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提高学生幸福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3)形成积极进取、具有正能量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和激励。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建设一个积极进取、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有共同奋斗目标,有正确舆论和班风,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集体荣誉感,让班级每位成员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不断完善个人优秀品格。
(4)树立班主任的服务意识,营造舒心的生活学习氛围。对学生要公平,一视同仁,无条件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成长的点滴变化,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与爱护。学生生病,你上去轻轻关心几句,并为之送来了药片,或者陪他去看病;衣服破了,你拿来针线为他缝好;心情压抑,你为他疏导不良情绪,鼓励他走出阴霾;遇到挫折,激励他找到战胜挫折的勇气和方法……
(5)首先教会学生修身做人,再教学生做学问。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做人更重要。在学生发展最关键的高中阶段,培养他们乐观自信、与人为善、积极进取、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品质,提高情绪调节、适应环境、人际交往的能力,磨练意志力,使他们能更乐观更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这些优秀品质的获得远比目前成绩优秀重要得多,将会让学生终生受益。
(6)善于跟学生共情,站在学生角度想问题,感受学生的感受。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理论,当对方感受到你与他的态度在某些方面一致时,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并发生行为改变。所以,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或者处理学生问题时,要善于共情,感受学生当时的感受,体会他当时的心境,让他感觉被理解、被接纳。在进入对方思想后,找到恰当的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施加给他,从而让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想法。
(三)整个年级学生意志力培养亟待加强
从量表的各要素得分看,意志要素为2.23,远远低于其他要素均分,因此整个年级学生意志力培养亟待加强。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里过程。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没有顽强的意志是学不好知识的。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意志能力的培养,使之有毅力,有恒心,有始有终。
(1)加强目的性教育,重视培养学生情感。一个人的目的越崇高,理想越远大,就越能激起一个人的意志行动。因此,培养学生的意志,首先应加强目的性教育。其次,情感是意志不可缺少的条件。意志要靠情感来推动,情感是意志力量的源泉。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
(2)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与困难作斗争。引导学生与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作斗争,使其具有较好的坚持性和较强的自制力。在学习活动中,针对学生出现的困难,教师要注意两点:①向学生提出的学习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要是他们力所能及的。②学生遇到困难,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3)树立榜样,激励学生。学生喜欢模仿、效仿榜样人物。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过程中,榜样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教师要利用榜样的名人故事激励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如著名数学教育家陈景润刻苦钻研,顽强拼搏,摘取数学桂冠的事迹。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也要以身作则,以良好的意志教育学生,则对学生的意志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4)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一切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培养意志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启发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主动为自己提出培养意志的任务,加强自我锻炼。启发时,教师要善于让学生掌握自己的愿望和目标。如果目标不合理或不切实际,则不仅不能实现,反而会挫伤个人的意志。除了教师帮他制定的切实目标外,还需要开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衡量自己的学习能力,发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那力,不断总结,求得进步。
四、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我校两位兼职心理老师的积极尝试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各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亟待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一)加强班主任心理素质的修养
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最直接和工作量最大的班主任,其开展工作是否有目的、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特殊作用。事实上,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的效果和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与教育者的人格、性格等心理素质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必须加强班主任心理素质的修养。班主任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主要应当包括:
(1)具有正确的工作动机。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苦闷和彷徨给予指导和教育,这对于班主任来说将要放弃自身的许多利益,只有具有正确的工作动机,培养高尚的奉献精神、对学生强烈的爱心、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完成好班主任工作。
(2)具有坚强的意志。班主任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困难和挫折,克服这些困难和挫折,需要足够的勇气、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只有加强自身的信念和意志的修养,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克服引诱着他,妨碍着他愿望的东西,坚持不懈地把教育工作做好,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3)具有稳定的情绪和理智的态度。班主任应该努力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不因自己的不稳定情绪扰动学生的情绪,特别是在心境不佳的情况下,要注意控制和调节自己的不良的情绪,切不可把学生当作个人不良心境的“出气筒”。否则最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的抗拒和抵触。从而大大降低教育效果,难以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
(4)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要求班主任应该具有忍耐力和自制力等个性心理品质。教师精神饱满,乐观向上,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绪,这样既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
据调查:“有41.0%的中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形式是广播;37.2%的中学生认为是黑板报;21.8%的中学生建议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因此,学校要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提高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开展心理辅导,重视心理辅导教师的培养
设立心理辅导中心,健全心理辅导室、心理宣泄室、团体活动室等功能科室,以及心理辅导热线电话、心理信箱等,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要设立专门资金,保证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培训应课程化,要学习心理辅导理论与技巧、心理辅导概论、心理卫生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等专门课程。
(四)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创设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情感的陶冶,美术教学中丰富的想象力;体育教学中克服一个个困难、接受耐力,毅力考验等等,这些既有对学生心理知识渗透,又有意志磨炼,既有方法的引导,更有榜样的示范。
(五)利用体育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的中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化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体育锻炼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学校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六)以心理健康教育科研为先导
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研,必须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才能避免走弯路或低层次的重复。因此,学校必须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
总之,班主任心理素养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显著影响,应在全校范围内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心理素养,让老师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