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红福
【关键词】 物理教学;讨论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7—0124—01
课堂讨论法运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來教育的改革,课堂教学的重点也逐渐转移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课堂讨论法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能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运用讨论法进行高效教学呢?
一、营造自由民主氛围,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
课堂环境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实践证明,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会赋予学生快乐、轻松的学习心态,也会激发学生畅所欲言的欲望。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诱发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态度与行为,也就是说教师的手势、表情等等这些都会影响课堂氛围。由此可见,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奠定良好的课堂基础。笔者认为,课堂小游戏、情境、实验等趣味性的活动也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能起到调节课堂氛围的作用,是营造良好氛围的有效措施。
比如,教学“力的分解”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一个互拉的小游戏:在课堂上让学生每两个人为一组,让A同学一手叉腰,B同学竖直下拉A同学的肘部,之后再进行交换。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拉力对手臂产生的两个作用的效果。同时,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也深刻地体会到竖直向下的拉力对两杆产生了沿杆方向的两个作用效果,使得上杆受拉,而且下杆受压,使得学生快速又正确地画出了力的分解图。
二、科学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物理课堂的核心是问题,科学设计问题有利于强化知识的应用,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通常情况下,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巧妙地设计悬念;第二,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第三,设置有讨论空间的问题。
比如,教学“牛顿第一定律”中的“惯性”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1.人绊倒时为什么向前倒,滑倒时为什么向后倒,身体的哪一部分有惯性,其他部分有惯性吗?2.运动员跑到终点时有惯性,那起跑的时候有惯性吗?给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物理课堂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生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学生探究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课堂上要将对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落实到实验当中,并且充分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得到锻炼,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建立正确的物理表象。
以教学“电磁感应现象”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相关的器材,如线圈、大小不同框线、滑动变阻器等,让学生分小组做实验,探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在实验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建立问题,如哪些方法可以产生感应电流、如何验证感应电流的产生等等。提出了这些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之后,有学生提出了改变线框大小、线圈匝数等,这些讨论有效地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操作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之后学生逐一验证,并总结归纳出了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穿过闭合电路。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共同解决了问题,也顺利地完成了实验。
总之,课堂讨论法的运用,有利于转换师生间的角色,让学生逐渐回到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同时,这种方法对原有的学习模式来说是一种突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促进学生形成知识结构,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竞争的环境中逐渐提高了自身的适应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