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重要论述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观,其核心要义就是: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合理运用思政手段,是促使大学生在文化上更加自信的一个重要方法。文章对文化自信做了简要概述,立足于当今大学生对于文化自信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措施,对于大学生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文化自信;自我教育
一、文化自信概述
文化自信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而是在一个有生命,有发展前途的民族文化的母体中孕育产生的。几千年来,在各朝各代文人墨客的不断努力下,华夏文明有着渊博的知识内涵,正是这一独特性,才使得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必须毫不动摇的认可民族文化,坚定不移的发展民族文化,这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充分信任与肯定。在如今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我们炎黄子孙更应该继承发展华夏文明,防止历史虚无主义。相信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华夏子孙充分信仰民族文化的表现。相信自己的民族文化就是高度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坚定不移的发展革命先烈的精神文化,始终不移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文化。深奥精微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广大炎黄子孙后代的灵魂源泉,几十年的革命历史造就了不畏艰辛,英勇向前的革命文化以及承外启中、继古开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化,是炎黄子孙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学习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根据,不断鼓励人们积极进取,迸发茁壮生命力。
二、大学生对于文化认识的不足之处
如今,全球一体化导致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对文化造成了重大伤害,其中,当下青年对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的认可度削弱,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不当,缺乏信仰,动力不足,三观模糊不清等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同感不强。现在校园里的某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谓少之又少。他们对古人的文房四宝不知晓,对古人所学的古书著作一知半解,对文人诗词、节日风俗以及行礼朝拜等一无所知,更有些学生把传统文化当做不合时宜的文化,过分糟蹋传统文化,却把西方文化奉为圭臬,积极过洋节、买洋物,把丰富的物质需求当做好生活的标准,深深陷入了物质漩涡之中,难以自拔,这使得一些当代青年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最终步入歧途。
(二)对光辉革命历史的漠视。几十年的革命奋斗历程,造就了一批批伟大的革命先烈,这些革命烈士用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光辉的革命事迹汇聚成各种各样的伟大的革命精神,鼓舞着广大人民群众披荆斩棘、英勇向前,为中国人民赢得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然而在当代社会,某些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了解与学习,使得他们对革命精神一知半解,不愿意下苦工。许多学生认为什么时代产生的文化只能在什么时代运用,不能跨时代运用,比如革命文化在革命年代起着 作用,但在如今的和平年代就毫无用处。
(三)没有正确的对待外来文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借机使用各种高科技技术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文化植入,趁机宣传资本主义价值观。部分大学生辨别能力不强,仅仅看到西方文化的优点而没有看到西方文化的缺点,凭借主观意愿,没有根据中国国情来评价中国社会出现的社会现象。当今社会,许多国家都对我国的先进文化持怀疑态度,这是他们对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有着双重标准,对社会主义文化认识片面造成的结果。新时期的学生青年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而且是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接班人。他们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与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坚持与信仰有紧密的关系。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问题是当下中国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文化自信对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环节。所以,学校的思政课应该是形成文化自信的主要战场。思政课和课外活动是文化自信教育的主要渠道,比起课外活动,思政课因固定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而成为文化自信教育的主要途径。
三、运用思政指引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具体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的氛围。使用合理的高科技教学方式帮助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加深对思想政治的认识,不断挖掘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积极鼓励青年们大胆实践。传承革命文化需要发扬传统与大胆创新相结合。在马列主义基础上产生的并根据中国国情加以改变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先进的文化,当代大学生必须始终如一的信仰社会主义,加强文化自信。思政课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以及教学任务对民族文化加以化分,进行教学,可以通过网络检查学生作业,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知识进行及时补充。此外,为了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把民族文化作为考核内容之一。
(二)强化大学生的思辨能力。改变学校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思辨能力的首要举措。小班教学与混合教学相结合,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体,采取有效方法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集体意识。然后,定期舉行辩论赛,选择最新的热门话题作为辩题,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分享观点,让学生自行交流,同时要教师为辅导,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增强他们对文化的吸收力。青年应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最终目标,在高校思政课的教育下,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继承发展民族文化,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命运都取决于国家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在理论层面和现实生活层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志娟.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途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