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红
内容摘要:会宁自古以来就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兼之多年形成的“三苦两乐”精神(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大部分家长认为陪读可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食宿条件,让孩子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投入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会宁县 小学生 陪读 利弊 策略
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从偏远农村到小城镇,从小城镇到县城,从县城再到大城市,在这些地方的中小学周边随处可见农村陪读家长的身影。正确认识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本文将对农村中小学陪读的现状及问题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以期能让相关部门及社会大众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应对。
一.陪读概念与现状分析
早期王江从专业化的角度对陪读的解释是:陪读指农村家庭从原住地搬迁到城镇中,在孩子就读的学校附近租房安家,细心照顾孩子的生活。据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的现象(包括了小学、中学、大学,甚至考研、考博)。就拿我所在的会宁来说,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陪读,陪读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通过对会宁县城周边小学的调查显示,陪读群体占会宁县全体学生人数的30%,初、高中更胜。然,在陪读群体中,母亲陪读占75%,其他占25%。通过走访交流,陪读的缘由大概有:一是为了孩子能吃饱,吃好;二是有利于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三是为了追求优质的教育资源;四是为了获取进县直中学就读的硬件;五是为了方便监管孩子。
二.陪读利弊分析
陪读尤如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围绕陪读的利弊研究,主要从对学生、家庭以及社会的影响来分析。
对于陪读学生而言,虽然父母的陪读对学生的学习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但是不利于陪读学生的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健全人格的发展。根据对陪读家长、被陪读学生、学校领导、老师以及教育部领导和相关政府部门、社会人士对陪读现象的看法的采访调查,我们了解到陪读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帮助孩子解决生活问题,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去学习;给孩子提供良好的食宿条件,有利于孩子身体健康;享受到高等教育。但陪读同时造成了孩子心理压力大,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造成学生自身能力的缺失,陪读孩子从思想上事事依靠父母,从心理上养成了依靠别人的习惯,导致孩子无法自立自强,做事优柔寡断,还容易形成懒惰和不负责任。同时,还会导致孩子精神方面的不良表现,比如缺乏责任感,自私,偏激等。
对于社会来说,陪读现象的大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社会风气。部分家长盲目地攀比从众,不仅影响了社会教育观念,同时由陪读所引发的房租上涨、生活起居费用增加等经济问题,扰乱了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又由于农村家庭中一般父亲外出打工挣钱,母亲陪读,家里就只有孤寡老人,无人照料,出现留守老人的社会问题。
三.陪读策略
综上所述,陪读现象既有利也有弊。从长期看,它的弊大于利。为此,尽量避免这一现象进一步发展,要从各方面入手综合去改变这一长期存在的不良现象,要让陪读家长正确陪读。
(一)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优化本地乡镇教育资源。
首先,要加强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缩小会宁县区城乡差距,如建立较好的教学楼、图书馆、计算机房、体育场等。其次,加强农村的师资力量建设,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办学的水平和质量: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大学优秀毕业生加入农村教师队伍;第二、加强对农村教师的专业职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第三、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和待遇。
(二)家长应转变传统观念,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陪读,应根据孩子和家庭的特点来选择是否陪读。
大部分家长认为陪读可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食宿条件,让孩子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投入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學习成绩。显然这种观点不正确,孩子最终要学会独立的生活和学习,但家长过多的操心这些,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孩子自立自强能力了的培养。因此,父母要改变这一传统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和生活能力,让他们更加宽容、忍让、坚韧,能够坦然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使孩子养成自己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注重孩子全方位的发展。陪读家长要认识到陪读形式要有趣,陪读是为了不陪,陪读是督促而非监管。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规划课题《会宁县农村小学生陪读策略及健康成长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号GS【2018】GHB0614)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北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