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健
教育部重点课题“国际阅读素养框架下的我国小学阅读教学和测试改革的实践研究”提出了五层次阅读能力模型,其中评鉴能力属于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并且属于阅读教学中比较薄弱的,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实践培养的能力。然而,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往往以文教文,教学在阅读内容的理解上打转,没有依据文章体式进行分类教学。閱读教学相对模糊、零碎,不成体系,处于“碎片化”“内容化”的浅显阅读教学中。因此,学生阅读评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难以习得,难以得到提升与运用。此文将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为例,从阅读文本分类教学的角度,探究写景类散文评鉴的维度。
一、解读散文的特质,挖掘多元的维度
写景类散文多表达作者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与其说作者写的是眼中的景,不如说作者是在写心中的景。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根据写景散文的特质,我们从语言风格、谋篇布局、独特视角、情趣意韵这几个层面展开,触摸写景类散文评鉴的维度。
1. 语言风格的评鉴维度。散文的语言,都烙上了作家个性气质的烙印。不同的语言风格,呈现了不同作家对美学艺术的个性追求,语言风格成为打开写景散文评鉴的第一扇窗。
对于写景散文,我们会自然地想到语言的优美,想到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等。《索溪峪的“野”》这篇写景散文似乎也不例外。在描写“山是野的”这部分内容时,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索溪峪的山“天然、野性”的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然而,这只是关注到表层的语言形式,并未深入到言语形式的背后去鉴赏构成这种语言风格的言语习惯和文化。聚焦这一段写景描写,我们不难发现,作家并未对某处景物进行精描细写,更多的是运用四字词语,为我们呈现一幅幅画面,让人浮想联翩,如“直插云天”“横拦绿水”“旁逸斜出”等。细细诵读,这些极具画面感的词语,在句子中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节奏与音律。
2. 谋篇布局的评鉴维度。在写景类散文中,谋篇、构思是作家对外界之景的再创造。只有抓住对客观世界真实又具个性的感受,将杂乱零散的材料有章法、有层次地集中起来,才能构建起文章的“骨骼”。作家将景致按自己的意愿安排进文章里,就成了谋篇布局的讲究,构思的奥妙。
在《索溪峪的“野”》一文中,作家开篇就表达了自己的总体感受——“野”,并围绕着“野”,从山、水、野物、游人四个方面做具体描述。这是十分典型的总分结构的脉络,层次清晰、简单明了,让读者一读便能一目了然。再看段落的行文结构。在写“山是野的”这部分内容时,又同样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概括,再具体描写,分别从三个方面具体地描绘了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野性的美。这篇写景散文,无论是全篇的谋篇构思,还是段落的结构层次,都是学生仿学的最佳范例。
当然,看似简单的总分结构,还隐含着作家行文布局的奥妙。在“山、水、野物、游人”四方面内容的安排上,看似不经意的并列结构,实则是有意的安排。它们之间不能调换顺序,它们是一种层层深入、渐渐递进的关系。作家的行文笔触,沿着自己的视线所及,心之所向,从远处落笔,由远及近,由山及水,由物及人,慢慢展开。从初见的景致,到游山的情致,最后到性情的真切,境界渐佳。因此,写景类散文的评鉴,从谋篇布局的维度,又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
3. 独特视角的评鉴维度。写景类散文的另一扇窗子,便是作家独特的视角。在写景的散文中,一切的景都带着作家鲜明的个性情怀。正如《人间词话》所写: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外界的美景,归来后,以自己的心去写。因此,景还是眼前的景,到了不同作家的笔下,就有了不同的个性风格。
同样的索溪峪,不同的人,可能唤起不同的感受。作家曹敬庄先生游历美丽的张家界索溪峪,他的心触碰到了索溪峪独特的美景,用一个“野”字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何为“野”?读题之后,我们不禁都会问。这确实是一个十分独特的视角。在文中,野是一种美,野性的美,天然的美,没有经过人工修饰的美。但“野”的内涵并不只等于景美。作家将景与情融为一体,用一个“野”字表达自己对于索溪峪景致的感受以及游历其中的感受。这样独特的视角,让人印象深刻。通过“野”这一独特的审美视角,我们会发现一个别样的索溪峪,获得一种别样的情感体验。
4. 情趣意韵的评鉴维度。“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要想切中散文的真,一定要摸清文脉之中的意韵,言语背后的情思。作者在参照外物时,多将自己的情趣意韵投射其中。正是这股情趣意蕴,使散文焕发魅力。顺着情趣意韵的评鉴维度,我们可以把握到散文跳动的脉搏。
初读《索溪峪的“野”》,就能充分地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在文章的开端,作家就直抒胸臆——“野”。在描绘“水是野的”这一部分,作家将索溪想象成野孩子,把山路、石头想象成“山路哥哥”“石头弟弟”。这样大胆的想象,使文章生动活泼,充满童趣。正因为索溪的“野”,才使作家一路山行趣味盎然,情趣横生。作家不仅写了索溪的野性美,而且也表达出了自己所获得的情趣之美。文章以“游人也变得野了起来”作为结尾:人们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人们脱去了市井之气,展露了真性情,也成了山水的一部分。这也许是作家索溪之行最大的收获,也是作家想要表达的一种人生境界吧!
二、聚焦能力的培养,达成教学的融合
要想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必须依托阅读能力的培养。评鉴能力多属于审美的范畴,是五层次能力金字塔中的高层。写景类散文教学中评鉴能力的培养,应根据不同维度,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并有所侧重,体现文字到文学,再到文化的层次性。这样,才能使教与学不脱节,实现能力的培养。
教学“山是野的”这一段的语言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圈画出表现画面的词语,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语言的音乐美。文章谋篇布局的教学,可以先从找寻中心句、概括小标题入手,然后让学生自学第二段的结构层次,尝试做思维导图。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是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可以扣题质疑,作为本文学习的主问题。同时,还可以选文互比,感受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作者表达的情趣意韵,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只需在师生配合的情境朗读中体会,浅尝即可。
总之,对于写景类散文的评鉴是多元的、立体的,应符合散文的审美特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在感受写景类散文言语形式的同时,通过不同的维度去评价和鉴赏,不断地丰富评鉴的内容,积累评鉴的经验,形成评鉴的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