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飞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骨科常见病,以下肢麻木、腰痛且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症状。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且逐渐年轻化,给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造成十分消极的影响。近年来,临床医生对于该疾病治疗做出了许多探索,其中,西医主要通过手术治疗、激素或牵引治疗,但手术治疗创伤大、恢复慢,因而应用有一定局限性,激素治疗、牵引治疗则效果有限[1]。除此之外,中医正骨手法复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逐渐得到了重视。基于此,本研究采用中医正骨手法复位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观察其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70例。2组患者入院时基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纳入标准1)CT、MRI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者[2];2)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者。
1.3 排除标准1)患有骨质疏松、腰椎结核等病变者;2)患有精神疾病者;3)哺乳期、妊娠期患者。
1.4 治疗方法2组均予以基础治疗,腰痛宁胶囊(生产企业:颈复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规格:0.3 g;国药准字Z13020898)1.2 g/次,1次/d,睡前0.5 h服用;同时予以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放松状态下做转腰运动,也即腰部带动髋部做圆周运动;每日2次飞燕式辅助锻炼,20~30遍/次;随时随地进行倒走训练;三点式腰背肌训练2次/d,分别在早起以及睡前进行。实验组患者另施以中医正骨手法复位:沿膀胱经自上而下按摩,手法采取按、揉、、推,放松腰部肌肉,力度由轻至重,再放轻;患者坐正,双脚分开与肩部同宽,医生拇指触摸背部以确定棘突位置与偏斜程度;对于棘突往右侧偏歪的患者,医生右手由患者右侧腋下绕至颈后,拇指向下,其他手指扶左颈,手掌按在颈后,采用左手拇指推压偏斜的棘突右侧,此过程患者保持正确的坐姿,臀部固定不动,助手站立于患者面前,双手双腿固定患者左侧大腿;右手按压患者颈部,患者前屈上身,并右弯至最大程度,后内方旋转躯干,左手拇指往左侧棘突推压。感受到椎体移动并发出“咔嗒”声,即完成治疗;右手拇指点按股直肌、臀中肌,力度由轻至重;治疗后患者卧床30 min后再进行其他活动。正骨手法复位2 d/次,持续2周。
1.5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疼痛程度VAS评分以及腰椎改善情况JOA评分。
1.5.1 疗效评估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腰部活动完全恢复;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劳累后轻度不适,休息后可恢复;改善: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腰部活动轻微障碍,对日常生活、工作略有影响;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改善)例数/总例数×100%[3]。
1.5.2 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长为10 cm,标有10个刻度的卡尺,两端分别表示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最剧烈的疼痛,由患者根据自身感受在尺子上标记出代表疼痛程度的位置[4]。
1.5.3 腰椎功能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法(JOA)评估患者腰椎改善情况,评分包括临床症状、主观症状、膀胱功能、活动受限4个项目,总分范围为0~29分,分值越高表明腰椎功能恢复越好[5]。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2周后,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治疗2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实验组患者变化幅度更大(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例,
2.3 2组患者腰椎功能比较治疗2周后,2组患者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实验组患者变化幅度更大(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腰椎功能比较 (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反复发作且病程较长的特点,患者发作时可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腰痛、马尾神经痛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与工作。该疾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多样,目前认为主要包括外力损伤、受寒受潮、妊娠、突然负重、先天因素等,但基本致病因素为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6]。
椎间盘是两个椎体中间的纤维软骨盘,在正常机体中具有脊柱震动缓冲的功能,可使脊柱进行大幅度运动时不受损伤。而一旦包裹在外周的纤维环以及内部髓核受损,髓核可往后外侧偏移,脱出后压迫周围神经与脊髓,因此可导致患者出现腰腿麻木、疼痛等症状。本研究对2组患者均实施功能锻炼,其中包括倒走、飞燕式辅助锻炼、三点式腰背肌训练等常规锻炼方式,针对腰背肌进行重点锻炼,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转腰运动,防止腰背部肌肉僵硬,恢复肌肉弹性,并锻炼腰椎脊间韧带,恢复腰椎的正常列线。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疼痛情况、腰椎功能障碍均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这是由于本研究所采用的功能锻炼可放松腰椎关节、肌肉,加快关节、韧带血液循环,进而促进炎症导致的局部水肿、血肿的吸收,以及突出的椎间盘的还纳。
中医古籍中并无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名记载,但根据其症状,可将该疾病归为“痹证”“腰痛”等范畴[7]。中医理论认为,引发腰痛的根本原因是湿、寒、风入侵[8],因而治疗应以祛寒、通络为原则。临床对于中医正骨手法的研究,认为该疗法可解除神经根管内部粘连,以及疏散外周缩血管以及致痛因子,因此具有显著的镇痛、扩张血管之功效。本研究对实验组患者加以中医正骨手法复位,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联合应用中医正骨手法复位可提高疗效,进一步改善患者腰椎功能,缓解疼痛。究其原因,这可能是由于正骨手法采用点揉推法,可放松腰肌,减轻痉挛,具有镇痛之效;神经根与突出的髓核相对位置可通过手法改变,解除神经根压迫;与功能锻炼联合应用,可更有效地促进错位关节以及椎间盘复位。
综上所述,中医正骨手法复位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提高疗效,进一步缓解患者的疼痛,促进腰椎功能障碍恢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