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怡琳,陶 瑛,蔡志英,白妮勇
(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供应室,江苏 苏州 215300)
随着临床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各种介入性操作、微创手术等技术在临床得到广泛开展,消毒供应室是医院各个科室污染器械集中化回收处理的重要场所,其中涉及到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杀菌、包装等各项工作,因此其护理管理质量与医疗护理质量及医院感染预防密切相关,同时也是临床患者治疗及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相关部门对医院消毒供室护理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1]。本院于2017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消毒供应室应用PDCA循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报告如下。
分别将2017年1月~2017年6月、2017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消毒供应室医护人员纳入对照组、研究组,在本次研究时段内所有医护人员均未发生变动共20例,对照组男女3:17,年龄24~50岁,均龄(35.62±5.48);工龄时间1~20年,均值(10.25±3.16)年;文化情况:中专4例、大专10例、本科及以上6例,前后工作人员未发生变动,2组基线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可比。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相关医护人员严格遵照规定执行操作,保证各项消毒、清洗处理工作符合检查标准。
研究组应用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1)计划,分析目前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现状,找出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包装等各个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情况、工作环境、制度等进行考察与评估,并采取问卷形式收集其他科室提出的问题并进行整理汇总,并从问题的根本原因出发,提出科学的解决对策,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组建质量管理小组,建立完善的管理计划、流程及规范,针对小组成员开展专业培训,增强其质量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2)实施,针对各个工作流程及岗位采取责任制管理模式,提高工作人员责任感,严格按照各项规范执行相关操作,定期进行检查,同时强化与其他科室的联系沟通,收集其意见及建议,并给予解决,以多种方式定期对各个科室开展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其中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解决[2]。(3)检查,以自查、勤整改为原则,对日常工作进行自我检查,及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组织人员开展讨论会分析强化管理的实施效果,与预期结果相对比,分析前后存在的差距,以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对日常工作进行检查,并纳入工作绩效考核,增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及主动性。(4)处理,每个月对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调整管理方案,并完善应急预案,不断优化工作方案,进而提升管理质量[3]。
护理管理质量:采取自制护理质量评分量评估,评价指标:包装、器械管理、清洗消毒、环境管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越好。
记录手术器械感染率的发生情况(实施前检查器械203次、实施后检查器械200次)。
分别使用(±s)和(%)录入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所得数据录入SPSS 25.0软件中进行t值和x²检验,P<0.05为统计值有差异。
护理管理质量各评价指标包装、器械管理、清洗消毒、环境管理评分,相比对照组,研究组评分更高,P<0.05。见表1。
表1 护理质量评分对比(±s)
表1 护理质量评分对比(±s)
组别 包装 器械管理 清洗消毒 环境管理对照组(n=20) 85.67±6.56 84.08±7.38 87.25±7.69 91.21±7.92研究组(n=20) 97.36±8.48 96.65±8.55 94.48±8.52 97.38±8.92 t 4.876 4.977 2.817 2.313 P 0.000 0.000 0.007 0.026
对照组手术器械感染率10.38%(21/203),研究组手术器械感染率2%(4/200),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
消毒供应室器械消毒质量是医院院内感染预防的重要手段,大大减少了医疗纷争,传统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管理已无法满足临床护理的需求,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转变管理模式,加强质量监控管理,在遵照相关规定执行操作的同时,还应不断发现问题并予以优化改进,进而提升管理质量[4]。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护理管理质量各评价指标包装、器械管理、清洗消毒、环境管理评分,相比对照组,研究组评分更高,P<0.05;研究组手术器械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将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消毒供应室,主要包含4个工作流程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对提高护理管理的工作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价值,形成了工作人员相互监督的机制,分析护理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不断的总结与反馈,从而有效的处理并改善护理管理措施,最终实现管理质量显著提升的目的。通过本次研究应用PDCA循环提升了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质量,减少手术器械感染的风险[5]。
综上,在消毒供应室应用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对改善医疗质量、降低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具有显著的效果,可推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