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梅英
(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 贵港 537100)
如今的饮食结构导致血脂异常的患者越来越多,严重威胁到人群的健康[1]。而因血脂异常的发病过程较慢,早期没有任何症状,所以人们缺乏对血脂异常危害的认知。故需采取科学且合理的干预模式,以促进血脂水平的控制。生活方式干预是在患者离院后通过追踪干预的模式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以及疾病知识的宣传。本文对相关病例予以选取,就重要生活方式干预价值展开探讨。
选取血脂异常体检者196例,随机分组。观察组98例中,男62例,女36例;年龄25~58岁,平均(40.12±14.13)岁。对照组9 8 例中,男6 5 例,女33 例;年龄2 3 ~6 0 岁,平均(41.46±14.02)岁,组间基线资料可比(P>0.05)。
对照组应用常规照护方案,即在体检报告中附上一份血脂异常疾病健康指南。观察组对血脂异常体检者采用规范的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方案包括:膳食计划制定指导;强调摄入的食物需多样化、多食新鲜蔬果、避免饮酒和吸烟[2];合理运动指导,依据个体状况,对运动方案予以合理制定,并对运动时间及运动量进行有效控制;心理干预(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定期的帮助缓解体检者的不良情绪,为其介绍成功经验帮助体检者建立自信);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展开疾病知识宣传工作,包括一对一讲解,开设讲座等,以使患者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自我照护技术;定期检测(督促体检者定期测量血压以及体质量)等。
比较两组体检者在干预前后的血脂指标以及生活方式评分。其中血脂指标包含TG、TC、LDL-C、HDL-C四种。通过问卷评分,生活方式包含饮酒、吸烟、用药情况、运动情况、饮食习惯以及是否有血脂异常家族史等6项,其中每项满分为10分,总分60分。得分评价标准分为生活习惯较好(得分达到或者超过满分的60%,即36分)、生活习惯不良(得分低于满分的60%)两种状况。
涉及数据均在SPSS 20.0中录入。体检者的血脂指标以及生活方式评分应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观察组T G(2.2 9±0.6 1)m m o l/L、T C经测定为(6.6 7±0.8 4)m m o l/L、L D L-C 经测定为(4.75±0.48)mmol/L、HDL-C经测定为(0.97±0.21)mmol/L与对照组T G 经测定为(2.2 6±0.6 2)m m o l/L、T C经测定为(6.7 8±0.9 1)m m o l/L、L D L-C 经测定为(4.86±0.28)mmol/L、HDL-C(1.02±0.19)mmol/L,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 组T G(1.56±0.25)mmol/L、TC经测定为(4.89±0.47)mmol/L、L D L-C 经测定为(3.88±0.4 8)m m o l/L、H D L-C 经测定为(1.9 2±0.3 1)m m o l/L,对照组T G 经测定为(2.28±0.58)mmol/L、TC(6.66±0.89)mmol/L、LDL-C(4.78±0.64)mmol/L、HDL-C(1.05±0.41)mmol/L,两组的各项血脂指标均优于干预前,而观察组血脂指标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TG=11.285、TTC=17.409、TLDL-C=11.137、THDL-C=16.756;PTG=0.000、PTC=0.000、PLDL-C=0.000、PHDL-C=0.000、)。
观察组在干预前的生活方式评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干预后,经对观察组生活方式评分进行观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 两组体检者生活方式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体检者生活方式评分对比(±s,分)
组别 n 干预前评分 干预后评分 t值 P值观察组 n=98 28.62±5.84 42.17±4.28 18.485 0.000对照组 n=98 28.57±5.79 31.43±4.06 4.004 0.000 t值 / 0.060 18.023 / /P值 / 0.952 0.000 / /
血脂异常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而血脂异常又是导致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因素[3]。通过对体检者的调查发现血脂异常的患者缺乏疾病知识而且不注重生活方式,较难将血脂维持在理想水平。因此,需重视生活方式干预,它可以提高体检者对血脂异常的认知并且可以有效降低血脂异常的发生率。
在本次研究中,经对两组体检者干预后发现观察组的血脂指标以及生活方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在统计学对比中都表示有意义(P<0.05)。综上所述,将生活方式干预在血脂异常患者中应用,可帮助患得建立良好的生活行为,改善血脂水平,减少了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生率而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