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琳,周 莉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3)
临床数据显示,食管癌是目前最常见的第八大恶性肿瘤之一,以40岁以上男性为主[1],食管癌已经对我国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2]。外科手术是食管癌治疗的首选方式,但术后患者需要禁止经口进食,以促进吻合口的愈合,为提高患者免疫力,术后必须为患者输注营养液,多项研究均显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鼻胃管及鼻肠管是临床上常用的肠内营养置管方式,其中鼻肠管用于肠内营养,鼻胃管用于负压引流,以减少胃潴留和胃食管反流,减轻炎症和感染,促进瘘口愈合。但目前临床上关于食管癌患者术后胃肠管放置方式优劣的对比研究较少,本文作者通过研究发现,食管癌术后患者采取同次双导丝引导放置胃肠管的方式能够显著降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尤其对于食管瘘的患者。同时应注意做好胃肠管护理工作,现对其方法及结果进行如下报告。
选择2014年1月~2019年06月在我科行鼻肠管加鼻胃管置入行肠内营养的4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胃肠管放置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同次双导丝引导组(21例)和盲插鼻胃管组(19例),同次双导丝引导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4例,年龄43~81岁,平均年龄(67.12±2.15)岁,盲插胃管组中男性15例,女性4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3.98±2.61)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手术治疗方式,食管瘘者实施食管覆膜支架瘘口封堵术并接受肠内营养治疗,同次双导丝引导组患者通过鼻胃镜依次放入两根导丝分别入十二指肠远端和胃,先沿十二指肠内导丝放入鼻肠管,再沿胃内导丝放入鼻胃管,盲插鼻胃管组患者先通过鼻胃镜放入的导丝导引放入鼻肠管,再由同侧鼻孔盲插鼻胃管。
(1)一次置管成功率;(2)置管中恶心呕吐发生率以及置管后肺部感染、鼻黏膜出血发生率。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同次双导丝引导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5.24%(20/21),盲插鼻胃管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78.95%(15/19),两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次双导丝引导组患者恶心呕吐、肺部感染及黏膜出血的总发生率低于盲插鼻胃管组(P<0.05),见表1。
表1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肠内营养是严重颅脑损伤、上消化道瘘及食管癌术后患者常用的营养方式之一,相比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所提供的营养物质种类更为丰富,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几率也更低。当前临床上常用的肠内营养方式包括口服和导管输入两大类,对食管癌患者或上消化道瘘患者来说,为加快术后创面愈合,需采用导管输入的方式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3]。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胃空肠造瘘管是目前常用的导管输入方式,有研究指出,鼻肠管及鼻胃管的联合应用相比仅仅使用鼻肠管或鼻胃管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关于两种胃肠管联合放置方法的探究对指导临床治疗及护理具有重大意义。
传统的经鼻盲插胃管的方式虽然实施便捷,但由于食管癌患者术后管腔狭窄,加之胃管质地较软,偶尔难以克服气管压迫从而造成插管失败,尤其是部分昏迷患者,其吞咽反射迟钝或消失,舌根后坠易堵塞咽部,胃管易在口腔内卷曲,造成插管失败。食管瘘的患者盲插更加容易造成损伤和失败。而同次双导丝引导插管则有效避免了上述问题的出现,提高了插管成功率,并降低了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食管癌术后胃肠插管患者护理要点做总结如下:(1)按计划设置营养液输入速度及温度,过快易导致患者腹泻、腹胀、恶心,使用恒温加热器保持营养液温度在38℃为宜;(2)尽量使患者保持半卧位,防止营养液反流现象;(3)加强对鼻肠管的观察固定,防止出现鼻肠管脱出;(4)每日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2~3次,防止感染;(5)营养液输入完毕后使用适量温水冲管,防止管路堵塞。
总而言之,食管癌术后患者采取同次双导丝引导放置胃肠管的方式能够显著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应注意做好胃肠管护理工作。